25 January 2010

【12星座最厉害的地方~】

水瓶座
最看不起钱 最让人觉得是怪人 最喜欢独处
最敢与众不同 最可能有收集癖 最致力学课外的东西 最无性别概念 最会拖时间 最不重视纪律 最爱幻想
最会聊天 最需要自我空间 最会突发奇想 最贪睡
最可能当黑马 最理性 最喜欢大自然 最我行我素
最重视精神层面 最懒 灾难中最冷静 最难理解

双鱼座
最会胡思乱想 直觉最准 最常作鬼脸 最善良
最温柔 最没有金钱观念 最有女人味 最念旧
最有牺牲精神 最善解人意 最天真 最爱哭 
记忆力最好 最有书卷味 最易被骗
最浪漫 最好辩 最悲观 最不势利眼
最有服务精神 最多夜猫族

白羊座
最易被理解 最不怕上镜头 最好辩 最阳刚味
好奇心最强 最喜欢刺激 最不会烦恼
最易与人一言不和 最大胆 最会告白 最冲动
最多壮身材 最大男人主义 灾难中最不冷静 最勇於改变
最积极 最冲动 最大而化之

金牛座
最不好赌 最会吃 动作最慢 最怕改变
最墨守旧法 最爱好和平 最有艺术气质 最勤奋
最迟钝 最守秩序 最有耐心 最喜欢烹饪 最温柔
最重视传统 最会利用时间 最爱钱 最固执
最多金嗓子 最不爱出锋头 最易羞涩 最怕浪费
时常最正经 最有异性缘 最礼尚往来 最多女性娇小

双子座
最有人缘 最圆滑处事 最会投机取巧 反应最快
最不体贴 最会临时抱佛脚 最怕无聊 最易神经质
最会看人脸色 最不怕透露隐私 最没原则 运气最好
最会突发奇想 最会口是心非 最可能国际联姻 最易分心
最会肢体语言 最拿得起放得下 最矛盾 最易紧张
最多嫁入豪门 最多女强人最好辩 最善变
最会学第二语言 最喜欢刺激 最多重性格 最会自我解嘲

巨蟹座
最感性 最体贴 最爱在家里 最爱好和平
最不会做生意 最痴情 最易羞涩 最重视传统
最有人情味 最胆小 最爱烦恼 最少女强人
最易感觉满足 最不会计较 用情最专一
最会检讨自己 最不爱出锋头 最顾家

狮子座
最喜欢热闹 最会告白 最主观 最守时
最不会讨人欢心 最重自尊 最喜欢指挥别人
最讲义气 最自恋 最爱出锋头 最输不起 最自信
最有保护欲 最没有秘密 灾难中最不冷静 最暴躁
最怕寂寞 最光明磊落 最易被理解 最喜欢穿彩色衣服
最没耐心 最冲动

处女座
最拘谨 最纯洁 最会检讨自己 最不肯吃亏
最爱看电视 最有求知欲 最会口是心非 最实际
最有时间观念 择偶条件最高 最会计较 最守时
最粗鲁 最可能晚婚 最势利眼 最易致富
最重视真凭实据 最会记恨 最重视考试 最理智
最会讨价还价 最雄辩 最不会拖时间 最吹毛求庇
最有判断力 最爱干净 最有异性缘 最不可能主动告白
最善于分析事情

天秤座
最雄辩 最悠哉 最好逸恶劳 最爱看电视
最不会内疚 最客观 最爱美 最公正
最输不起 最喜欢交朋友 最优柔寡断 最会逗人开心
最爱出锋头 最爱装傻 最重视外表 最有崇洋倾向
最会讲电话 最好辩 最时髦 最自恋
最多帅哥美女 最会花钱 最有异性缘
最会追求感官享受 最不会记恨

天蝎座
最会保秘 最会做生意 最喜欢黑色 最会记恨
最性感 最不相信人性 最会口是心非 最阴险
最不易上当 最深谋远虑 最怕吵 占有欲最强
最大男人主义 最易羞涩 翻脸最彻底 最好色
生气时最可怕 最多美女 最有判断力
最讲义气 最会挖秘密 最适合做007
最不喜欢交朋友 最有个人魅力 最有异性缘

射手座
最没耐心 最喜欢交朋友 最不懂人情世故 最不重视精神层面
最会突发奇想 最爱好和平 最不爱用功 动作最快
最多帅哥 最容易交到坏朋友 最不会看脸色 最大而化之
最喜欢刺激 最不重视纪律 最乐观 最会临时抱佛脚
最有肚量 最会伤人心 最快乐 最会丢三忘四
最诚实 最会运动 最不修边幅 最不会口是心非
最不会记恨 最爱往外跑 最怕无聊
最拿得起放得下 最不会烦恼 最爱开玩笑

摩羯座
最不浪漫 最易致富 最理智 最勤奋
最怕肉麻 最有上进心 最想出人头地 注意力最集中
最会做生意 最不会投机取巧 最受不了被批评
最值得信赖 最重视考试 最爱用功

水瓶座:好奇第一名,好学第一名,创意第一名,另类第一名,创造奇迹第一名
双鱼座:心软第一名,敏感第一名,多疑第一名,爱作梦第一名,想象力第一名
白羊座:冲动第一名,做事后悔第一名,火气大第一名,大胆第一名,敢爱敢恨第一名
金牛座:稳重第一名,节检第一名,义气第一名,可靠第一名,吃苦耐劳第一名
双子座:八卦第一名,聪慧第一名,crazy第一名,幽默第一名,多话第一名
巨蟹座:体贴第一名,爱吃第一名,爱家第一名,孝顺第一名,多愁善感第一名
狮子座:自信第一名,爱现第一名,要面子第一名,品味第一名,风度第一名
处女座:细心第一名,挑剃第一名,爱干净第一名,小题大做第一名,吃醋第一名
天秤座:爱美第一名,犹豫第一名,懒惰第一名,善辩第一名,公正第一名
天蝎座:痴情第一名,扮酷第一名,魅力第一名,冷冰冰第一名,理智第一名
射手座:贪玩第一名,糊涂第一名,可爱第一名,勇于尝试第一名,心无城府第一名
摩羯座:严肃第一名,镇定第一名,忍耐第一名,认真第一名,保守第一名

17 January 2010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来自: 弱水三千

  首先,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些关于人的神经系统的基本知识。我原有的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知识大概还都是中学时生理卫生课上学的。现在看来,中国的中学教育虽然内容过于繁重,但要不是有那时打下的各学科的基础,对很多人而言,以后还真少有机会接触那些领域的科学知识了。
  
  大脑的基本构造如此:cerebrum基本上就是大脑(大脑共分五部分,除cerebrum之外,另有脑干brain stem, 丘脑thalamus, 中脑mid brain, 和脊索spinal cord (还是大脑的一部分?)。Cerebral cortex是大脑皮质。Cerebrum是人体整个神经系统的最前端,分两个脑半球,每个半球又分为以下几个大区:
  
  frontal lobe,额叶,主管思维,其中又包括额前叶(prefrontal lobe);
  
  parietal lobe,顶叶,负责感知触觉、味觉及肢体运动;
  
  occipital lobe,枕叶,负责解读视觉信息;
  
  temporal lobe,颞叶,负责听觉、语言及记忆。颞叶中有海马状突起 (hippocampus),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Memento里头的男主角应该就是这个部位受损,因此无法将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因而也就无法形成有效记忆,记住任何新的东西,但已经变成长期记忆的内容却不会受损。神经医学史上最著名的一个病例就是一个叫HM的病人,因为有羊癫疯,医生便将其两个hippocampi 都切除,之后他便无法记住任何新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神经细胞的一点基本知识:神经细胞分三部分:细胞本体、树状突起(dendrites),和轴索(axon)。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索与另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状突起相邻,但并不直接接触,而是其间有个叫触处(synapse)的空隙。当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状突起受到刺激时,其轴索可通过释放neurotransmitter,而将刺激通过触处传递给相邻的其他神经细胞的树状突起,从而如接力般,将信号在整个系统内传播。另外,neurotransmitter主要有两种,一个是dopamine (多巴宁,其作用是使人感到舒适、满足,是对人行为的奖赏), 一个叫acetylcholine(乙酰胆碱,使大脑更敏锐)。
  
  传统的关于大脑及人的神经系统的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第一是 localization,及我们常听到的关于大脑不同部位负责不同功能的分区理论。正因为如此,大脑某个部位受损,便会导致某个功能的丧失。这一理论的建立又涉及到神经医学上另一个著名的病例,Paul Broca 研究的代号叫 Tan的病人(此君中风后便口不能言,只会发出tan tan tan的声音,故得此雅号)。他死后,Broca 把他的脑壳切开来一看,发现是左额叶受损,此后此区域便被称为Broca’s area,被认为专管支配口舌的运动而使人能够说话。(另有一个Wernicke’s area,被发现是负责理解语言。)传统的理论还认为,大脑中的额叶是负责运动(motor)功能,而其他的三个部分则负责感知(sensory)功能:顶叶管触觉与味觉、枕叶管视觉、颞叶管听觉(嗅觉在哪?)。各项功能在大脑皮层上的分布可以通过测量大脑在进行某个特定活动时脑皮层上电流的变化而画出个 “脑地图”来。而且还有个发现就是,身体上相邻之部位(比如说一个手上的五个指头),在大脑皮层上对应的功能区域也相邻。
  
  第二个核心观点是大脑的机械性,也就是说,大脑象一个精密的机器,比如说时钟,环环紧扣,各司其职。一切正常时,那是天衣无缝,巧夺天工,可要是一个零件出了问题,便必有一个功能受损,而且因为各个部位都各司其职,自然也就没有哪个候补队员能接替出了问题的部位。再加上神经细胞只会死,不能再生,所以,大脑没有可修复性。于是,Tan同志的左额叶一旦受损,便再无说话之能力了。
  
  而此书的主旨、其所介绍的神经科学方面的新发展,则正是对此传统理论的突破。其书名便是对这一新理论的概括:大脑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修复自己。这首先是对分区理论的否定。这并不是说大脑在功能上不分工,分工是有的,但此分工,一不是不可逆、不可变的,二也不是人人一致的。比如说一个手指如果断了,其原来所对应的大脑皮层区域接受不到其信号了,但此区域并不是被闲置,而是会被利用起来处理其他(比如说相邻的两个手指)的信息。分区理论一突破,对大脑的机械性的认识也要随之而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把大脑看作一个有适应能力、能自我修复、能与生存环境互动的有机体。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从西方文化中注重局部与分工的认识论向东方文化中注重整体与协调的认识论过渡。基于如此之认识,关于大脑功能便有以下之原则:
  
  一、用进废退,use it or lose it;因此,各种大脑功能之间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当一个功能不常用时,被闲置的细胞便会被用来做另一更常用之功能,从而强化后者而弱化前者。这也可以被进一步阐述为下面的路径依赖与第四条。
  
  二、路径依赖,即书中所谓之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三、活到老,学到老:人脑的plasticity从摇篮到坟墓都一直有,而且年纪大了更有必要通过脑力活动保持健康。要保持大脑的可塑性,重要的就是要学需要集中注意力、将精力全力以赴来从事的事情,比如说学外语。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大脑内负责集中注意力和记住所经历的事情的nucleus basalis (下橄榄核)又被激活,dopamine 及acetylcholine 生产也被开动起来,而没有这几样东西的活跃,大脑的可塑性也就丧失。这一点解释了我为什么在过去这两三年中曾觉得,智力在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什么要动脑子的事情,做了不到十分钟,就不由自主地想找些轻松好玩的事情来分散一下注意力(比如说上个网什么的)。就是因为我长期没有高强度地集中注意力、学新东西,逐渐我的nucleus basalis 便在萎缩,而我也因此而变得更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入而持久的思考了。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因为进行了象写作这些笔记这样、需要集中注意力、认真理解记忆的脑力活动,nucleus basalis又被激活,便又觉智力好象又恢复了一些。
  
  四、东边不亮西边亮:这是我的总结,有两层含意,一是指下面将要提到的sensory substitution,即以一种方式无法感知时(因失明而无法看到三维的世界),大脑可以学会用另一种方式感知(将听觉及触觉信号解读成三维的视觉信息);另一层含意是,如果大脑的某个区域没有做本该做的功能(比如因失明,而视觉感知区域没有视神经传来的信息可处理),那么它会被用来处理其他的信息(比如说听觉或触觉)以应对生活的需要。
  
  书中所举之种种例证,基本都是在说明大脑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这一道理。第一章中讲的是一个因内耳前庭受损(就是因为吃多了庆大霉素gentamicin!我便对此物过敏,还好没被庸医所误),而完全失去平衡能力和感知肢体位置的能力的女子。此一类病人被称为 wobbler,患者无法站立、无法行走,总觉得自己在往下坠落,任何其他的事都难以注意,多以自杀告终。医生给她尝试了一个创新的治疗方法,就是在她舌头上安一个传感器,头上再带一个能感知头部在三维空间中位置变化的头盔。这样,头部的任何运动都被这个头盔传到舌头上含有多个微电极的传感器上,并被转化为对舌头不同位置的微电流的刺激,从而使大脑负责感知触觉的部分接受到这些信息,并依此而对身体(头部)的位置进行解读和判断。有了这一仪器的帮助,病人重新获得了平衡能力,而且在每次使用此仪器之后,都有一个残留效应,也就是在关闭仪器后,仅凭自身能力亦能保持平衡,而且残留效应的时间越来越长。也就是说,在病人的平衡系统被破坏之后,这一仪器使她的大脑学会了通过舌头上的触觉来感知和维持身体的平衡。大脑的这一功能被称作sensory reassignment 或 sensory substitution。
  
  其实这一现象早就在残疾人身上被注意到。我以前就常为纸币上为盲人所设的小点所困惑,因为以我的触觉根本无法分辨出不同纸币上的点有何区别,甚至找不到点在何处。为什么盲人能触摸到呢?盲人不仅触觉比常人发达,听觉更如是。而其发达的听觉和触觉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视觉正常的人,只要蒙上眼睛生活几天,便也会很快就获得更敏锐的听觉和触觉。为什么?就是因为原来负责解读视觉信息的脑皮层,因为失明而被闭置,而同样因为失明,通过触觉和听觉传来的信息大为增加,大脑需要有更多的资源来处理这些现在变成了对生活至关重要的信息。于是原来负责触觉和听觉部分的神经细胞便向视觉区域延展,占领那边空出来的地产,扩展自己的功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说唱艺人是盲人的原因:因为失明而失得他们的听觉记忆作为补偿而变得尤其发达。
  
  从构造上说,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 的各个领域并非只能完成某一特定之功能,因此人的各种感觉从根本上来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也就是说,皮肤所感知的触觉信息可以由大脑皮层中解读视觉信息的部分来解读成视觉信息(三维的空间与物体及物体的运动);而人眼所感知的光的信息可以由大脑皮层中解读听觉信息的部分来解读,并转化为听觉,等等。因此,一部分大脑受损,其原来所担负的功能可以通过训练而转由大脑皮层其他部分来完成。比如说中风后肢体不遂的病人,通过锻炼失去控制的肢体,能使大脑恢复对那些肢体支配功能,从而重获运动能力。
  
  书的第二章讲述一个有先天性大脑缺陷的女人如何通过各种智能练习来重塑其大脑的思维能力。其所创办的Arrowsmith学校已成为在为有学习障碍的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方面成为开拓者。其实,推而广之,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和形式的大脑功能障碍或不足,聪明如敝人者,亦不能如卡斯帕罗夫那样,同时下几十盘盲棋。所以,因为大脑有可塑性,每个人便都可以通过健脑运动来改善自己的智力。书中提到很让我庆幸之一点,即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强调、但被现今之所谓素质型的新式教育所摒弃的一些功课,其实对智力的开发有莫大的好处。比如说,背诵诗文(最好还是外语)和练习书法。我也曾懊恼过,小时候花那么多时间,背了那么多古文唐诗还有政治教条,还练了那么些年的毛笔字,如今有何用呢?还不如学个吹箫唱曲什么的,要娱乐时还能应个景。其实,这都是开发智力的手段。背诵诗文锻炼了听觉记忆力,书法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两者还都强化了语言能力:对语言的记忆、对符号的理解。在美国就有证据显示,今日之美国人比起十九世纪林肯时代,在语言能力方面已明显下降,传统意义上的雄辩家,今天已踪影难寻,即使是以雄辩的政客也往往要依赖teleprompter 和powerpoint。
  
  第三章讲的是Michael Merzenich等人从事的一系列的推翻大脑localization的研究,其中好两个是得了诺贝尔奖的研究。其核心就在于说明了大脑皮层功能的分区是灵活可变的。说白了,大脑皮层就如空白的地皮,大概的规划本来是有的,这儿盖商场、那儿盖家属楼,但如果一幢房子倒了,要在原处盖上别的楼也是完全可以的。Merzenich等人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关于为什么身体相邻部位所对应的脑皮层区域也会相邻,原来,这是因为相邻部位也经常一起运动(比如说两个相邻的手指),其所传递的刺激信息先后到达大脑皮层时,因为要先后传递,从而使其所对应的神经细胞也形成在了相邻的皮层区域。
  
  第四章讨论的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性取向与情爱的形成在大脑中的生理过程及与大脑的关系。大脑可塑性的一个很好的展示,就是人的性取向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刺激,而发展成千奇百怪的样子。我一直觉得西方和日本有些实在令人无法理解且让人作呕的性取向、性爱好。我本来以为是文化的原因,但现在看来,更主要的还是大脑的可塑性使然。只要有一个色情工业对其受众加以培养,无需多少时日,中国人也会如日本人一样变态。同样,人类的在感情上的取向也是可塑、可变的。今日之男女一直受爱情小说之教育,便以为男女之爱是天经地义、亘古不变,其实现代意义上的男女爱情也是现代的产物,以前的男女之间的感情、以及人们对其之态度,与今日并不相同。如我在他处所论,这一点在中国尤其如此。
  
  此章中讨论到对pornography上瘾的问题。所有上瘾的行为,从吸毒到网游,说到底都是在进行这一行为时,大脑释放多巴宁,使人感到愉悦,同时也觉得能量骤增、兴奋。这就是为什么在跑步比赛结束后,获胜者兴奋得上窜下跳,精力充沛,还能批着国旗绕场一周,而失败者因为没有多巴宁的释放,顿时委地不起、口吐白沫、四肢冰凉……因为上瘾的行为能触发多巴宁的释放,而其释放又在强化这一行为所涉及到的神经联系,久而久之,这一系列的神经联系形成了固定的线路,大脑就如同定了型,这一行为也就成了瘾。从神经生理上来看,恋爱其实也是一个上瘾的行为,得之则欲仙,失之则欲死,皆因多巴宁在作遂。而此类之上瘾之行为或物质,久用之后,大脑都会对其产生抵抗性(tolerance),也就是说,需要有越来越大的剂量才能触发大脑释放多巴宁,而获得愉悦的效果。这一点在男女关系中亦可发现:相爱之人久处之后也会产生对对方的抵抗性,于是任如何亲近也得不到初恋时的那种激动。多巴宁是要喜新厌旧的,要把熟悉的东西变出新花样来,兴奋感才能重新回来,所以才有小别胜新婚。
  
  说到此处,还从书中知道,大脑中有两套产生愉悦的神经机制。一是基于多巴宁的,产生的兴奋感,提升人的兴奋度。当人对美食美色产生欲望时,获得的是这种感受。而另一种则是基于endorphins(内啡肽)的,产生的是满足感,而且还能让人不觉得疼痛,是当人得到了美食美色时的感受。
  
  此章中还论及性虐待(sadism & masochism) 倾向的形成。一般来说,将身体的受虐与性快感联系起来的人,都在年幼时经受过长期的病痛的折磨,这种无可逃避、无法战胜、又难以忍受的病痛使得他们只好用一个办法来与之共存:精神胜利法,也就是通过白日梦式的想像,将病痛转化为性快感,而当自己从病痛中获得性快感时,才终于觉得战胜了这个病痛(pain was made pleasurable)。当然,其后果就是,在这一人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所确立下来的这种肉体的痛苦与性快感之间的联系,使得其成年之后成为了 masochists。书中所举的一个自称为supermasochist 的Bob Flanagan的故事颇是触目惊心。Masochists 并不是感觉不到疼痛,恰恰相反,他们需要的就是疼痛的感觉,因为唯如此才能使其获得性的愉悦。大脑的可塑性竟如是。
  
  书的第五章讲中风造成大脑损伤后,因为大脑的可塑性,如何可以恢复大脑功能。其中最有趣的是Edward Taub 的故事。Taub是这个领域的开创者,他通过在猴子身上做实验而发明的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为中风后的恢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这一治疗手段的核心就是强制病人使用因中风而无法使用的肢体部分。人之所以中风后会有比如说一只手不能动,是因为原来指挥它的大脑部分受损,人体在尝试原来的神经联系,却屡次无功而返之后,便“学会”了不再使用那一肢体部位 (learned nonuse)。而其实,因为大脑的可塑性,只要强制使用这一肢体部位,大脑会开发出新的皮层区域来指挥其行动,从而恢复肢体功能。
  
  Taub 有两个极有趣的实验。他先是将猴子一支手臂的传入神经切断(deafferentation,不影响从大脑向手臂传出指令的motor nerves),然后却将另一支好手用石膏固定,使猴子不得不使用传入神经被切断的手臂,结果发现猴子很快恢复了受损手臂的运动。接下来,他又切断另一批猴子们一支手臂上的传入神经,但这次不是把好手固定住,而是将受损的手固定住,这样猴子根本没有机会知道那支手臂的神经被切断且不能运动。过了三个月的恢复期之后,他把石膏打开,结果发现,猴子们因为没有机会“学会”不去使用受伤的手臂,它们同样也很快就恢复了受伤手臂的运动功能。但Taub一生的不幸就出在他的那些猴子身上,因为这些猴子,因为他又碰巧撞上了PETA这个邪恶的组织,Taub 被弄得冤案缠身,一度身败名裂,成了当时最为人所痛恨的科学家。
  
  这里要讲讲因打倒Taub 而一战成名的PETA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PETA由DC的两个年轻人于80年代初成立,其所谓的对动物的热爱其实是偏执与狭隘。它反对养宠物,认为这是奴役动物;反对以任何形式把动物用在任何目的的试验之中;反对食用牛奶、蜂蜜等,认为那是对动物的剥削。PETA今日已成将动物保护主义极端化和异化的首恶。而确立其地位的第一战就是其创始人之一的Alex Pacheco 打入Taub 实验室内部,然后以不正当手段将Taub 的17只猴子“营救”出来,并诬陷Taub 虐待猴子。因此一事,Taub 失去了工作,NIH决定再不给他任何研究基金,没有哪个学校敢雇他,而他则不得不花了之后六年的功夫打官司,总算一点点澄清事实、恢复了自己的名誉。而那些猴子却在PETA的手上饱受折磨,被关在铁笼里长途运输,然后象烫手的山芋一样被不同的机构踢来踢去,谁也不敢管,最后只能被安乐死。
  
  第六章讲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无甚可提之处。第七章讲痛觉。很多人在被截肢后,会仍然感觉到截肢的存在,且往往会感到疼痛,而且这是根本无法治愈的疼痛─肢体都不在了,从何治起? 知道大脑的可塑性、有了Taub在猴子身上做的那些试验后,现在人们才发现,这都是大脑皮层中对应所截肢体那块区域产生的问题。首先,如前所说,当这一块区域不再能接收到从所截肢体传来的刺激后,它会被相邻区域里的神经细胞占领,用来处理其他肢体部位传来的刺激,而在人的感觉上却觉得,仿佛还是被截的肢体传来的感觉。其次,被截肢者如果在截肢以前,该肢体有过一段时间的病痛和无法行动,这种病痛被记录在大脑所对应的皮层区域里,而截肢之后,大脑与此肢体再无法勾通,原来留存的感觉便再也不能被更新,大脑里记录下的疼痛与僵死的感觉便挥之不去了。US San Diego 的Ramachandran 想出了一个奇特的办法来治疗这种幽灵般的疼痛。他用一面镜子,使患者同时看到尚存的一支手臂和其镜像(恰好能替代被截之手臂,但如果是双臂被截就没办法了),然后看着两支手臂的运动来迷惑患者的大脑,让它以为又可以与被截之手臂沟通了,并因此而改写封存在大脑中的关于这支手臂的疼痛与僵死的记忆。
  
  这里还提到一个与我所知的完全不同的对人的痛觉的理解。我的理解还是传统上的认为痛觉是由客观的、外在决定的,然后由身体各处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然后才感知到的。而现在新的理论认为,在痛觉向大脑的传递过程中有多个的阀门,大脑可以有选择地关闭或打开这些阀门,而决定痛觉是不是被感知到。
  
  第八章讲大脑的空想的作用。大脑在想象时,就在影响、改变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因而改变大脑皮层的物理结构。所以,即便是一种肢体的动作,比如说写书法、弹钢琴、打高尔夫球,只要通过反复在头脑中练习、反复想像这一过程,使大脑在神经联系上为这一动作打下基础,便也会有助于熟练这一动作。其他智力活动,比如下棋、算数更是如此,越练越灵。所以,卡斯帕罗夫也不是一生下来就能下几十盘盲棋(当然,太笨了也不行),而是因为反复的练习,才使得他处理这个思维过程的能力越来越强。对于大脑而言,实际上做一个动作与仅仅是想象一个动作,在生理过程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九章以大脑的可塑性来解释心理分析为什么能有用。内容比较繁复,此处不详述。要点在于,人的经历(尤其是童年时的经历)都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在一组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因为时间久远,或因为自己有意识的压制(比如说对于痛苦的回忆),这些痕迹和联系被隐藏到无意识中,在意识层面往往不能再回忆起其存在,人便以为已经忘记那些经历了。然而这些痕迹与联系仍然存在,而且往往会被不经意地触发,比如说看到某人某事,因而触动某种情感。而心理分析所做的,就是通过谈话、催眠、析梦等方法来找到无意识中被掩埋的这些神经联系和神经过程,把它们放到有意识层面来、放到台面上,唯如此才能改写这些过程 (弗洛伊德所谓的retranscribe),重新建立新的过程。
  
  第十章讲老年时大脑的可塑性。第十一章讲了一个生下来只有右半脑的女孩的例子,正因为大脑有可塑性,她的半个脑子也能学会应对很多原本以为只有左半脑才能做的事情,虽然不无缺陷。更有趣的是,因为左半脑主司逻辑思考、抽象概念及语言,它对右半脑的更直觉的功能其实是有压制的,好似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对本我的控制。而一旦如警察般的左半脑没有了,或被抑制了,右半脑的天才反倒发挥得更出色。这个小女孩就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尤其是对具体的形象。前两天晚上看House的第三季,其中有一集就是讲一个男生,小时候出了个车祸,结果突然间反倒成了个钢琴的天才,但生活却不能自理了,无法理解语言中的逻辑。这就是左半脑受伤,但右半脑却得了自由。另外,有人发明了一种学习绘画的方法,就是通过压制左半脑,而使右半脑得以更好地发挥。想来这大概也是西方的诸多画家、音乐家都有些疯癫(最典型如凡高),乃因为右脑太发达,而左脑弱势,不会控制自己、行事无逻辑。所以疯癫与天才一线之差矣。
  
  书的附录中讨论了文化如何塑造人的大脑及基于大脑的思维、认知与情感过程。知道了大脑的可塑性之后,这是个很自然的推论了。因为从小使用大脑的方式就不同,不同文化中成长的人在大脑的生理结构上也不一样,从而决定了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根本的不同。这更证明我所认为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方面有些有趣的例子,比如说书中说到的缅甸的sea gypsies,这个族群的人几乎在海上渡过一生,于是,世代以来,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看来是超人的本领,比如说潜水到二三十米的深海找寻食物或珍珠,在水中将心跳减速以停留常人两倍以上的时间。更有甚者,他们能在水下不用眼镜而不受水对光线折射的影响,看清楚物体。而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竟是通过在黑暗的水下,不是如常人一般放大曈孔,而是将曈孔缩小百分之二十。
  
  于此书中所获教益甚多,简单地说有如此两条最紧要:一、多用脑,尤其是要多学新东西;二、扬善抑恶,善习与恶习总在竞争大脑里的地盘,此消彼长,再加上大脑使用上的路径依赖,使得任何一次恶习的发生都有严重的后果。

10 January 2010

梁家辉:柔软的力量

记者◎孟静

  梁家辉:柔软的力量他的单薄外形让人很容易忽略他那些代表雄性能量的部分:第一个进入内地拍戏的香港演员,被台湾“文化局”封杀后一度摆地摊度日,创造过香港少年组短跑纪录,参加南极探险,有一个坚持了21年的报纸专栏,内容完全和演艺圈无关……
  梁家辉当然不觉得自己属于富贵命,他开玩笑说:“因为我价格比较便宜,他们不用承受太多的商业风险,所以才有那么多机会让我去赚。”在《十月围城》里,他是最不讲道义的革命党,忽悠金主的独养儿子为革命卖命,现实中,他却和其他香港演员一样尊重江湖规矩。10年前,他被确定演其中的大反派阎孝国,为此狠练过一身肌肉,10年后复拍,他仍旧以为自己的角色是抢眼的反派。“如果需要,我还可以练回来,只要给我时间,两三个月,我立刻可以让导演跟观众改观,耳目一新。我绝对有信心。”可是剧组寄给他一封邮件:“根据我们现在的大纲,我们希望你能演陈少白。”
  义气让梁家辉曾经失去过机会,也收获了荣誉。他大学毕业后担任过杂志编辑,封面女郎李殿朗的爸爸李翰祥是大导演,他那时和李殿朗谈恋爱,跟着《火烧圆明园》剧组打下手,在故宫住了一年多,那是1983年。“故宫每个角落我都很熟悉,每个地域都有我留下的脚毛。”梁家辉喜欢讲半真半假的笑话,配以夸张的动作。李翰祥不知哪根筋动了,哄他剃了头,把男主角交给一个只给周润发跑过龙套的新人。那时的梁家辉饮食待遇优渥,精神上却要受到影后刘晓庆的挤兑,回报是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他同时得到最佳演员和最佳新人的提名,并得到了前者的肯定。
  他洋洋得意地炫耀说,在故宫里总听剧组里的师傅用北京话骂人,他也学了一口溜的京腔,回香港接受访问也常显摆他的普通话,以至于很多导演以为他来自内地,好处是许多反映内地的题材会找到他,比如1991年拍摄的《棋王》。“因为制作的关系,整个戏都在台湾拍,从最初的严浩,到后期徐克的班底,所以一直是顺着导演对那个年代的看法,而不是我对那个年代的看法。当然,我知道有‘下乡’,有知青,当然我也知道一帮大学生甚至是高中生为了热血,听了旁边的一堆人‘好,走’,就下乡了。我那个时候听过很多下乡知青的故事,包括他们到了乡间后和农民怎样合不来,农民认为他们抢了自己的饭碗,农民觉得连自己的地都要摊给人家,所以跟知青就产生很多矛盾。当然有部分知青刚到的时候,还是有一份热血和理想,但经过长时间慢慢对实际情况比较了解后,跟朋友之间、跟农民之间、跟领导之间、跟公社之间,为着自己的前途,慢慢就有一些知青变质了,有些就放弃了自己的一生。”
  黄秋生讲过:“得奖衰三年。”梁家辉这个冒牌内地演员也结结实实衰了3年,台湾“文化局”规定所有去内地拍戏的演员,一律封杀。当时香港电影的主要资金来源和市场都在台湾,没有导演敢起用梁家辉。他和同学一起摆摊,卖自己加工的皮制首饰,因为“影帝”的关系,生意很好,“但是在普通人眼里,‘一个影帝突然去摆摊,背后一定有不可告人的故事’,或者觉得你很坎坷,但是我也没觉得”。
  他签了新艺城公司,那公司出品了轰动的《英雄本色》,周润发去台湾宣传时,向台湾“文化局”官员介绍梁家辉是他的小弟,稀里糊涂又开禁了。此时梁家辉和李殿朗已经分手,李翰祥还是很喜欢他,在讲述溥仪后半生故事的《火龙》里,请梁家辉扮演末代皇帝。不久,贝尔托鲁奇筹拍《末代皇帝》,也找到梁家辉。由于意大利人买断了《我的前半生》的版权,李翰祥无法全面展现溥仪,听到《末代皇帝》开拍的消息,他更是怒火万丈,要和贝尔托鲁奇打官司。当本刊记者询问起拒绝这么块巨大馅饼的感受时,梁家辉轻描淡写得好像只是少吃了一块饼干:“哪有那么大的反响?我《火龙》的角色已经有很大反响了,我觉得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响,也不过是个角色而已嘛,只不过制作从一个合拍片变成一个比较好莱坞规模的电影。不是还在故宫么?那也提供不了一个新鲜的吸引力让我非要冒着和导演过不去的风险去接这个戏。”
  奇怪的是,他驳了贝尔托鲁奇的面子,对方并不记恨,反而把梁家辉介绍给自己的同事让-雅克·阿诺,于是有了香港演员进军国际的第一部电影《情人》,也有了梁家辉的表演格言:“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可以参加演出。”影片上映的3个月里,他接到雪片般的剧本,清一色“情人”角色。“那时候,我感觉就有点讨厌,虽然可以同时赚很多钱,最起码一年可以接3个剧本,所以就故意选了完全跟《情人》很不搭噶的《92黑玫瑰对黑玫瑰》,因它是一部喜剧,‘你们老要我演情人,我就跑去演个喜剧’,那时候也没想那么多,会不会演,能不能演,也不管了,就自己转。”
  演完《92黑玫瑰对黑玫瑰》,他立刻转型为喜剧明星,用他的话说“黑暗期开始了”。其实在一般论述里,上世纪9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期,郑裕玲可以在同一天跑9个剧组,梁家辉也在一年里拍过13部戏。“很多不同的电影老板就出来了,卖牛肉的、砍猪的,大哥、二哥、三哥、三小弟,都成立了电影公司。”虽然他没有刘德华被枪指头的经历,也有大哥威逼利诱。黑道的嘴巴比枪还厉害,一说他们的背景,梁家辉只有乖乖回到片场。“人在江湖嘛,那个时候其实香港有搞过运动啊,就是什么反演艺圈暴力大游行之类的,每天都有高级警司坐在那边找我谈话,‘有没有人找你说什么啊’,‘有没有感觉对你有特别威胁的啊’,其实都没有。人家也付你钱,也没有说拿着枪对着你的头,但是你知道你不接的话,后果很难想象。警方也很难帮你,因为你提供不了任何证据。”
  在黑帮片最烈的时期,梁家辉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生活,在演完陈逸飞的《人约黄昏》后,他没有宣布休息,只是不再接戏。那两年他在家做全职奶爸,每天送女儿上幼儿园,吃早餐,去茶档喝杯奶茶吃个三明治,有时候偶尔游个泳,中午再去接她们下课。这期间他出了一张唱片,需要去台湾宣传,“录音部分挺好玩,但是要发片的时候是全世界最讨厌的事情,坐火车从台北出发,往南走,到高雄,绕一个圈,每天这样子。上电视台做一些综艺节目,结果做了一个礼拜宣传之后,我说:‘以后不出片了,不管这张片卖不卖。’还好不卖,最后也不出片了”。
  这时有电影公司问他,麦当雄的片子他要不要拍。麦当雄是个很怪的导演,现在乡下隐居做农夫,梁家辉眼里他是野兽现实派导演,当然要拍。梁家辉的角色叫周朝先,身份为台湾黑帮头目兼“立法委员”。他提前一个月到台湾等刘德华和女演员的档期,闲时翻看旧日台湾八卦杂志,了解黑帮系统、政治献金的背景。他花了一周时间为人物写了十几万字的小传。
  不是每次拍戏都可以这样充分准备,与《东邪西毒》一起套拍的无厘头喜剧《东成西就》在港片“粉丝”心目中,地位并不低于前者,但生产过程完全是出闹剧。王家卫与一干明星签了两部戏的合约,讲好是《东邪西毒》一、二部。由于进度拖拖拉拉,一直没有交片,惹恼了台湾大哥,拿着枪就过来了。王家卫只好哄这些演员:“我有一个朋友叫刘镇伟,他拍喜剧绝对……我们就用你们这个组合来,搞一部《东成西就》,其实还是《东邪西毒》的版本,只是所有人的身份都反过来了,‘你演段皇爷,段皇爷是一个西域来的,是个印度人’。” “噢,印度人。”梁家辉一听就快疯了,“你已经答应了,也不愿意看着王家卫被别人白白砍死,但是也不满啊。”
  《东成西就》没有剧本,刘镇伟开工时来交代一下要拍的剧情:“今天你演段皇爷和段皇爷的爷爷。”梁家辉已经从生气过渡到郁闷,继而到叛逆、调皮,“好吧,印度人,一张口就是英语,okay,grandpa……”他和张国荣开始胡编台词。最经典的歌舞秀《双飞燕》,词是张国荣现场填写,舞蹈两人合编,梁家辉自己作的造型,那个丑怪之极的“鱼眼睛头”。他一出现所有工作人员都趴下了,完全无法拍摄。“好,两个扇子一挡再打开,一出场就给我一个特写,我说: ‘我那么难看怎么拍啊?’‘没事,来来来。’‘嘣’就出来了,‘我怕你不死,非要把你吓死’。”
  他俩恶搞得不亦乐乎,一旁的张曼玉、王祖贤、林青霞傻眼了,尤其是王、林,玉女形象维持多年,眼看贞节不保,她俩没法入戏。“我跟张国荣说:‘怎么不能这样子?已经来拍了,还注意什么形象,你看你都这样子了,还要什么形象?’最后王祖贤,也就算了算了,‘反正鬼我都演过了’,最后青霞也妥协了。反而是越拍越开心,因为大家越来越投入在那个疯的状态里头,而且越编越好,从原来的有点郁闷,到慢慢进入状态,后来拍得还挺快的。”
  讲完这段故事,梁家辉突然蹦出一句:“我们这种类型的演员,不能上“艺术人生”。什么坎坷的一段经历啊,什么吃苦啊,我还不过是顺着环境,顺着时间、年代的改变,而去尽量适合自己站在一个演员的岗位里头,尽自己所能去做,这样子。没有什么更深奥的理论,大道理,很简单的一个生活。”
  “我演了100多部电影,进入过100多个故事,不管是烂故事、疯故事,还是实在的故事,我都享受了。因为我很专心,不管多累,我都会很投入,所以我觉得我其实很丰富的。我的人生一直到目前为止,都不是在计划里头的丰富,包括我的婚姻、我的家庭,都不是我计划里头的事。突然就结婚了,来了一个女的,就结呗,挺顺眼,挺好的,那时候也空虚嘛。但是我们一直很好啊,30年来相敬如宾,她也没有走到我的演艺生活里头,占领我的部分。我也没有很侵略性地跑到她的部分去破坏她,现在偶尔还会恋爱一下,拍片拍晚了,你回到家里面,噢,她已经睡了,你会觉得,‘哇,她睡着的样子’,还挺好看的,偶尔还会恋爱一下,然后就想,‘她要是每天都这么睡着,不讲话,该多好’。”
  李翰祥怒其不争地批评过梁家辉:“我要捧你成为一个明星,但是你却跑去当演员,没出息!”但他就是这样的从心所欲,他的业余生活意想不到的丰厚。他有个朋友去了亚马孙,差点死掉,他听后很向往,暗下决心也要去三极——南、北极和珠峰。恰好探险家李乐诗邀请他去南极,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出发前他每天进行体能训练,全面体检,结果到了南极,一点都不冒险,就跟旅行团一样。
  去过南极之后,梁家辉尽管还想去北极,但他不会怂恿别人同行。“其实我们是在破坏,我们去就是在破坏。”他回忆在南极,看到山坡上有两条滑道,一条黄色,一条白色,企鹅在山顶大便后很脏,顺着黄色山道滑下来入水,洗干净后再由白色的路回家。这个有趣的场景吸引得他不停拍照,领头的企鹅呆呆地不敢动,后面的企鹅很不耐烦,用肩膀撞前面的那只,“嗖”地掉下来。“你就可以听到潜台词是‘赶快走啦,你在那边干吗,不要堵路’。”此时一艘橡皮艇来了,一堆人一拥而上,山坡上布满脚印,美景消失了。
  “南极是一个仙境,那种宁静,我可以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发半个小时。”直到队友喊上船,他才从恍惚中回过神,屁股已经湿透。“如果当时有人拍我照片,还挺傻的,嘴巴是张开的。”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他还下海裸泳过十几秒,皮肤感觉到的不是冷,而是烫,旁边有个死火山,余下一滩热沙,游完立刻把自己埋在沙子里。
  开聊的时候,梁家辉嘟嘟囔囔说网上关于他演戏的资料已经讲过很多遍,可是一提起生活的有趣,他变得滔滔不绝,无法遏制。他抱怨自己老了,所以话多,他的倾诉渠道不仅是语言,还有文字。在摆地摊的岁月里,香港《文汇报》编辑建议他用专栏稿费付水电,这个天天都出的专栏每篇500~700字,持续了一个惊人的时间。他和编辑商讨的条件就是不涉及电影界,他从未灵感枯竭过,每周一就可以一气写好7篇,从世情百态到读书心得,关注的绝不只眼前的方寸天地。

It is complicated


爱若破碎,可否重来
by 意闲

回答这样的问题,法国人多半耍招牌太极,说,“难讲”(difficile à dire),或更精简,“很复杂”(compliqué)。美国电影《纠结之恋》(It’s complicated)同样直陈“复杂”,爱莫能助摊摊手,更要拔高难度系数,呈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无解局面。

从一对二十三四的芳华恋人,发展为单元小家,再到三个孩子依次坠地,男女一路磕碰,拼搏事业,忙碌家庭,陀螺一般停不下来。倘使持久如一,濒临空巢期,应当手挽手互相慰藉,坐在前院的秋千架,喝咖啡谈心事赏斜阳。然而,差一点点就要庆祝廿年相守,男的却迷上小妖精,负心离开,女的当即言弃,独立前行。这是多么类似现实的决裂。电影选择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与比她年轻近十岁的亚力克.鲍德温(Alec Baldwin)分饰两角,一般同龄男女,女的熬成婆,男的尚且初褪毛躁、风度展现;这样的岁差,一人憔悴一人圆熟--若非鲍德温比较胖,看上去偏憨实,否则更加有型,--岁月划痕诠释抚养孩子苦苦经营的母亲与醉卧温柔乡的父亲,大抵是恰当的角色外装。

讽刺的是,这位胖杰克忽然又爱上了前妻简,或者说,他们之间的感情,从来似有若无,没断干净,酒精刺激、肢体接触,便足以导热绮丽夜,且一而再。在简的角度,事后似乎任何一种表情都不妥当,她去咨询心理医生,念写给自己的电邮,不晓得这算哪般,是报复了小三(同时沦为小三),是迟到的幸福,还是伤己害人。同时,帮助她打理扩屋工程的建筑师亚当(白头笑将史蒂夫.马丁(Steve Martin)饰)与她渐生好感。于是周旋于前夫和现男友之间;此系年逾半百的三位,再掺和着杰克的娇妻,桃花朵朵,暮春复发,小儿科般情愫泛滥,笑点委实不少。

电影对情感取向给出了一个结论,然而在此之前做的细节,很可铺垫。比如两人搂搂抱抱时,手机响了,杰克缠绵不让接,简却挣开,一定要接,理由是,她是个妈妈,必须应答,而同一刻,他却不像爸爸。又如杰克对简倒大吐苦水,说好大一把年纪,还得陪五岁小儿去幼儿园开家长会,还得规划下一个孩子,大一点的房子,娇妻日日拿速食打发他,越催越肥,哪里比得上简的巧手,另一边,简微笑慢应,却未曾抱怨任何抚养之苦累。再好比两人在园圃里打嘴仗,简一边摘采自己种的西红柿,眼看一篮子,杰克才想起问要不要帮手,被拒后呐呐道,他去准备网上看的DVD及爆米花。可以说,他要的是亲热氛围、家庭温暖,是一种结果,而忽略过程。可他所欣羡的儿女绕膝,觥筹交错,围炉夜话的片刻,只不过这许多年后的沉淀,其中马拉松一样的耐力持续的爱,他供不到。他看到小儿子毕业时,临场的简又哭又笑,却错过了为了这景象,她所付出的经年支撑。

比照之下,电影截时的简,事业如意,家庭稳定,儿女孝顺,虽然空窗,但可以预见的不久之后,即会有新鲜下一代加入,享受她那随意挥就的美食(这一点很像梅饰演的茱莉亚.切尔德的续篇),凭她此时魅力,赢得成功男士青睐,也绝非难事。相反,杰克的新家,仿佛怎么都不对盘,闹哄哄、乱糟糟,妻子吼小儿,小人儿又耍老爹。然而,这却不是娇妻的错,只不过一个时段参看另一个时段的必然差缺罢了。他试图越过的俗常,最终突破柔蜜的皮相,绕成另一个黑洞,将他吞噬。所有爱的喜悦,都要克服柴米油盐、婴啼连夜、抚教耕植、朝朝暮暮,没有儿女的人,体会不到杰克五岁的儿子熟睡时贴他的大手于胸口的微烫新暖,而一旦套牢,大抵也就模糊了二人世界里清晰的你我。做出选择,即被选择,生活的另外甘辛,一切其他可能,便与之无关,倘若不投入分内的期段,患得患失,可能也只好一再错过经岁月打磨、逐渐轻舒深广、能自如发力的坚韧爱情。这必然属于同路的人,而非搭档缺席的谁。

这部电影里所展示的浓挚亲情,仿佛笑味溢出后的沉淀,使你恨不能也立即拥有类乎简核心的热闹的家,然而杰克频出的状况以及双方心态,也在不断提醒观者,真实的婚姻大抵该是怎样。静守在侧的亚当,我倒是喜欢,他很沉稳,有容涵担当,杰克表演发情少年时,他不会攻击,沉默似金,他以为简的年龄,是他最喜爱的一部分,而杰克脱口而出,玩笑说他们的法式关系里,她是“老妻”。这大概,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史蒂夫.马丁搞笑功夫外,声音低沉动听。

电影散场时,我等到字幕刷了一会儿才离开。前面两位结伴的老太太,其一说,I'm glad that they handled this real。“他们”,可指组创班底,也可指剧中人。我暗自与她握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