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千羽
《潜伏》并不是间谍片,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
而现今的职场,比余则成面临的环境更糟糕,我们都是在狂涛骇浪里潜伏的小人物。
所以,研究专家“余则成”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吧。
1、办公室里只有两种人,主角和龙套。
在《潜伏》里,每个角色都有个性。只龙套非但没性格而且还专业送死。
职场上也一样,想要过的轻松,不想往上爬,那就只能做一辈子的龙套。
作龙套的坏处就是:送死你先去,功劳全没有,裁员先考虑。
现在的职场绝不是养懒人的地方,你要比别人生存的好,就唯有当主角,让别人去做龙套。
你不能踩着别人肩膀,就只能做他人垫背。
2、每个人都要有大志,就算要毁灭世界也可以。
胸怀大志是做主角的首要条件。譬如余则成的信仰,站长的贪钱,马奎和陆桥山要当副站长,李涯为了党国事业,这些都是大志,而有理想存在才能为此奋斗。
在职场上,你若没有一个奋斗目标,就不可能进取的往上爬,到最后只能沦为龙套,成为别人的牺牲品。所以不管毁灭世界,还是成为第一首富,你都必须心存志向,以此为目标。
3、别被理想忽悠,理想是需要的,但不是别人的理想,而是你自己的。
当提起大志时,有人会想到企业目标,想到企业文化,想到老板慷慨激昂的演说。忘了那些吧,老板的理想只是老板的,而职场上,你是独立的。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被轻易忽悠。
《潜伏》里,不管站长还是戴笠,甚至是余则成自己都会提到党国的事业。而实际上,他们心里都清楚的很,一切都该以自己为先,自己的大志才是可奋斗的目标。
不管别人有什么理想,要牢牢记住自己的大志,这才是立命之根本。
4、如果真的没大志,那就为钱奋斗。
《潜伏》里,站长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解甲归田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了钱,谁要当这个官呢。所以赚钱是人最主要的追求。职场上很危险的局面,就是老板用理想笼络人,想让人不拿钱白干活。但真的肯不要钱干活,那你就是没价值的,既然没价值,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金钱是唯一衡量你价值的东西。你真的一无所求的话,那就为赚钱而奋斗。
5、你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小心。
《潜伏》里似乎每个人都聪明,其实翠平也很聪明,可为什么她就状况不断,最后还暴露身份。就因为她不够小心。职场与此一样,你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小心。不聪明的人,最多笨拙一些,事情做的差一些。而在职场上,这不是很大的罪过。
但不小心就随时会触犯到别人的利益,犯下得罪人这个职场大忌。到那时,穿小鞋都不晓得是为什么穿的。管牢嘴,能风花雪月的时候就少议论同事,能说人好话时就别说坏话。这就是余则成的生存之道。
6、你说的每句话,老板都会知道。所以要好好想想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别奢望你私下说的话老板就听不到。老板能知道一切,这是真理。就像余则成给左蓝写信,自以为夹在书里没人知道,而实际上,他落下的每个文字,每句话都有人注意。
在职场上完全相同,只要你不是一个人自言自语,就得担心谈话对象会把话传出去。而经验告诉我们,每一句对公司的议论,最后都会传到老板耳朵里。所以你跟任何人说话时,都要好好想想,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该说的绝对不能说,可说可不说的也闭嘴。
7、偶尔对老板交心是必要的,但要有的放矢。
余则成和站长关系亦师亦友,可谓是站长的铁杆亲信,两人之间时不时有促膝长谈。记住,促膝长谈是种手段,而不是真的让你什么都说。偶尔的交心,说些无关紧要的私己话,能让老板觉着你贴心。而事实上,从没一个上司会对你真的交心。
切忌一热泪盈眶,就把心窝子都交出去。被出卖的,永远是交心的那个。
8、不管什么时候,装傻总是最不易犯错。
在《潜伏》里,余则成看起来傻傻的。当别人问起一些紧要问题时,都会装傻,罔顾左右而言它。这实在是很高明的生存术。金庸也曾经说过,他年迈耳背后,该听见的话就能听见,不该听见的话就听不见。当有人要你当面表态站队,要你选择事情的方向,不管你怎么选都是错的。那么装傻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是没选择时最不易犯错的方法。别担心装傻的样子很拙劣,即使每个人都看出你在装傻,可他们依旧拿你没办法。真正倒霉的是那些明确表态的人,有这些龙套牺牲,怎么也轮不到你。
9、把自己当成最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
在刚开始时,余则成向左蓝隐瞒自己是军统特务,向吕宗芳隐瞒左蓝是激进分子。余则成觉得自己能掌控大局,可实际上,他才是对方棋盘上的棋子。左蓝和吕宗芳早就决定把他发展成共产党了。
在职场上,总把自己当最聪明的人,一定是做龙套的命。真正聪明的高手,是大智若愚,该精明时精明,不该精明时装傻。
10、一定要有靠山,但比靠山还可靠的,是让自己有价值。
余则成向来是有靠山的人,一开始的吕宗芳,后来的站长,甚至是戴笠。正是这些靠山的存在,才让余则成多次转危为安,不引人怀疑。但比靠山更重要的,是余则成本身的价值。
如果没有军统背景,吕宗芳绝不会拉拢他。如果没有立下大功,戴笠也不会青眼相加。如果他不能帮站长弄钱,也不可能获得庇护。
所以在职场中,和上司们搞好关系是一门必须的功课,为自己找好靠山很重要。而比此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有足够的价值,以致于每个上司都必须拉拢你。
11、你是上司的人,上司却不一定是你的人,这层意思一定要明白。
当一个上司对你说,你是他的人时,心里一定要清楚,上司并不是你的人。你是他的,他是他自己的。在潜伏里,马奎曾经是毛人凤的侍卫,按说有此大靠山该有恃无恐才对。但马奎一出事情,毛人凤立刻就躲了。当你的事情与上司的利益有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出卖你。
无论何时都要记住,你是你自己的,只有你才能对自己负责。别相信上司故作亲近的话,那随时都会是陷阱。
12、上司说他对你很放心,事实可能正好相反。
站长经常对余则成说,我对你很放心。可事实上,站长对余则成的试探调查从没停过。如果上司真的对你放心,他根本不用经常提及。
真正的信任,是通过行动表现的。当上司愿意把害人的事情,把职场斗争的事情和你一起做,那才是信任的表现。而上司口头说对你放心,则反而要当心了,很可能你做了什么,让上司产生你不忠的怀疑。
13、站在上司立场上想问题,站在自己立场上办事情。
当上司相信你,让你做一些事情时,心里必须要有本帐,别傻兮兮的什么都做。你要站在上司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了解上司为什么要做,能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再以自己的立场抉择,有些做,有些推脱。就算是象余则成这样看似对站长忠心耿耿的人,也不是什么都会做的。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去做,不符合利益的想法推搪。用做了的事情取悦上司,而不做的事情则让上司知道,你已经完全尽力了。
14、上司突然垮台,不要惊慌,独自完成任务,然后借此再找到新的靠山。
《潜伏》里,余则成和吕宗芳被派去南京刺杀叛徒。而吕宗芳突然牺牲,余则成并没有慌张,反而独立完成任务,成为军统大功臣,完成了事业转折。
在职场里,经常发生上司突然垮台的事情。如果你不幸遇见,千万别惊慌,独自完成手上的工作,而且要做的漂亮精彩。而这就是你将来安身立命的资本,你可以借此找到新的靠山。还是那句话,必须要让自己有价值,这比有人罩着你还重要。
15、做事做的好,干活干到老。
余则成并非总是聪明的,他与党组织相比就是弱者。余则成不懂得“做事做的好,干活干到老”这个道理,所以他从一开始做潜伏工作,一直到大陆解放后还必须做下去。甚至与翠平生离死别,没有得到个人最佳结局。
“做事做的好,干活干到老”和“让自己有价值”这两句话间并没有矛盾。价值是体现在关键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才要突然爆发的。而无关痛痒时,尤其是做些没功劳只有苦劳的活,别做太好。永远干得好,就会一直干下去。若让人觉得,你只有做庸碌工作的才能,就算干到累死,你也没有爬上去的那一天。
16、一定要有缺点。
在职场,一定要有缺点。即使象余则成这样,也并非完美,他会故意暴露一些缺点给人看,譬如感情,譬如贪财等。
一个完美而毫无缺点的人,为遭人嫉恨,会被人敬而远之。如果连上司都对你敬而远之,那职场之路就危险了。所以聪明人会故意暴露些缺点,尤其是无关痛痒的缺点,让上司以为他能拿捏住你,那才是最安全的境地。但缺点绝不可致命,却不能是你真正的短处,只可以是风花雪月时谈起的余兴节目,和人套近乎有余,想以此要挟则没门。
17、高你半级的人,往往是最危险的,同级的是天然敌人。
如果已经有一官半职,那对这句一定感同身受。象余则成那样,比他高半级的马奎、陆桥山甚至李涯都十分危险,处处拿他当假想敌。因为高你半级的人会有危机感,怕你随时都可能与他们平起平坐,所以有机会他们就会打击你。而不管高半级还是一级,都是上司,他们给你穿小鞋就危险万分了。而同级的人是必然的敌人,只要你们的上司不是傻瓜,就一定会挑拨手下争斗。这是中国五千年来的帝王术,是国粹。
18、十句里要有九句真话,这样说一句假话才有人信。
这是《潜伏》里很明显的情景。余则成说话并不总是假的,反倒有九句是真话。正是这样,他才能得到站长的信任,以致于连去台湾都要带着他。职场中,九真一假也是最佳法则。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人是得不到上司信任的,只有忠心耿耿,几乎不说谎的人,才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刻骗到所有人。你要当老实人,老实人才能取信于人,没有别人的信任就没有关键时的谎言。说谎只需要在最最关键的时刻,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过。
19、把每个慌话都当成性命攸关,这样说谎就不会内疚。
职场上很关键的难关,就是怎么过自己心理关口。有些人天生不会说谎,一说谎就内疚。
这时候,就需要想起你的大志了。当一个人有志向,有理想,有信仰的时候,他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余则成为了完成任务说过谎,杀过人,也做过很多坏事。这完全因为他有信仰在支撑,所以并不会内疚。而你也要记住,每个谎言都可能是性命攸关,如果过不了自己的心,就可能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如果这么想了,你还会内疚么?
20、每个人都站在恶的那一面,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善。
最后讲一句关于理想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有利于自己理想的则是善,不利于别人理想的则是恶。因人们各有各的立场,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在别人眼里,你必然站在恶的那面。你永远都是自己的善,别人的恶。
但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大善,怎么样才是大恶呢?为实现理想说一句谎,这是恶,但不是大恶。而如果你的理想是毁灭世界,那才是大恶。譬如你以事业红火,同事幸福为理想,那么就算为这个理想做了坏事,也不过小恶。行大善而为小恶,历来被圣人们不齿。可圣人自己也这么做。如此的圣人可以从孔子、孟子、王阳明一直排到更近更近。儒教里有知行合一的法门,就是要你明白,只要理想大善,便可无所不为。然而,你必须真的确信自己的志向是善的。就像余则成一样善。
22 December 2009
20 December 2009
暗时间
by mind hacks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和生命,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粒子物理教授,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6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记得很久以前Top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估计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吧:D)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和生命,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粒子物理教授,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6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记得很久以前Top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估计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吧:D)
13 December 2009
维茨金给我的两点启发
by Yurii
软件开发行业有句话叫“不要重新发明轮子”,可是现实生活中,“重复发明轮子”的现象却不罕见(Thomas Sowell 就说过:“每一代人的出生,都可以看作野蛮对文明的挑战,重要的事情在于及时教化他们”),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两方面:见识太少,不知道有人已经发明了轮子;私心太重,不告诉人家自己发明了轮子。所以,如果有人愿意跟人分享自己的发明,又有人能够参与这种分享,“重复发明轮子”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了。所以,读到国际象棋大师维茨金的《学习的艺术》,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学习的艺术”原名the art of learning,art翻译成“艺术”虽然无可厚非,但我觉得澄清一下更好:根据Merriam-Webster的解释,art指通过经验、学习和观察获得的技能。维茨金的书要介绍和分享的,就是他关于学习“技艺”的感悟。书里讲得最多的,不是玄妙的技巧,而是学习的心态和习惯,就我的经验,如果能通读全书,再加以实践,学习的感觉会更加“明静”。下面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软区域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完美的计划,按部就班或许可以完成,却免不了要遇到突发事件,扰乱心情,打乱安排,结果整个计划执行的一塌糊涂,外加大堆的抱怨。
对这类问题,维茨金讲了个印度的寓言故事:一个人想步行穿过大陆,但道路布满了荆棘,这时候他有两种选择:铺一条路,征服大自然,或者,准备一双草鞋。
仔细分析起来,第一条路是隐含地将成功建立在“世界惟我独尊”的前提之上,第二条路则是放低姿态,以自己的才智和意志来应对困难——举个读书的例子吧,大家都喜欢在安静的环境看书,如果遇到噪音,第一种办法就是命令噪声源不许发声,第二种办法更像培养自己在噪音下阅读的能力。
无可否认,我们在专注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进入“硬区域”——紧绷身体、集中精力、不容干扰,如同一段树枝,刚劲,但也枯脆,而努力培养“软区域”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再枯脆,能够心平气和地柔韧对待(容纳、处理)一切意料之外的变数,学会将它们为我所用。
“软区域”之所以重要性,是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在培养皿里生活,在真空中执行自己的计划,绝大多数人都没法做到“惟我独尊”,所以,依赖柔韧的“软区域”,反而可能在繁杂的世界中,“容纳”甚至“化用”干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当然,培养“软区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锻炼,甚至需要克服本能,不过,你能收获终身受用的本领。
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我就是怎样的人”、“我就是合适/不合适做某事”,这样的话我们都不会陌生。小时候说这样的话,可以看成孩子的赌气,大人说这样的话,多半有些无奈,也可以认为是“自我认识更深刻”的结果。
如果Dweck的研究只到这里为止,他肯定当不上“领军人物”了:Dweck继续研究,发现遭遇新的挑战,尤其是初步遭遇挫折时,习惯整体理论的孩子更容易焦躁不安、手足无措(或者说,在无从判断的未知领域面前,缺乏应对的能力),而习惯渐进理论的孩子,更容易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挫折,找到原因,继续努力(凑巧的是,这里可以看到Dweck实验的另一面)。
总的来看,渐进理论是要优于总体理论的:即便我们不应忽视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自我”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一年前的自我,与当下的自我,将来的自我,必然不可能相同。因此,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来说,渐进理论都更适合认识自我,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我是怎样的人”、“我适合/不适合做某事”的判断;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所谓“学习是终身的事业”,不但知需要不停学习各种知识,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可以(而且应当)不断改进的。
所以,抛弃固定的判断、以渐进的眼光看待学习(不要说“我不会”、“我做不到”,而要说“我目前不会”、“我目前做不到”),能够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自我,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也只有这样,学习才不是简单重复的单调劳动,也才能做到维茨金所说的: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自甘平庸。
软件开发行业有句话叫“不要重新发明轮子”,可是现实生活中,“重复发明轮子”的现象却不罕见(Thomas Sowell 就说过:“每一代人的出生,都可以看作野蛮对文明的挑战,重要的事情在于及时教化他们”),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两方面:见识太少,不知道有人已经发明了轮子;私心太重,不告诉人家自己发明了轮子。所以,如果有人愿意跟人分享自己的发明,又有人能够参与这种分享,“重复发明轮子”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了。所以,读到国际象棋大师维茨金的《学习的艺术》,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学习的艺术”原名the art of learning,art翻译成“艺术”虽然无可厚非,但我觉得澄清一下更好:根据Merriam-Webster的解释,art指通过经验、学习和观察获得的技能。维茨金的书要介绍和分享的,就是他关于学习“技艺”的感悟。书里讲得最多的,不是玄妙的技巧,而是学习的心态和习惯,就我的经验,如果能通读全书,再加以实践,学习的感觉会更加“明静”。下面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软区域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完美的计划,按部就班或许可以完成,却免不了要遇到突发事件,扰乱心情,打乱安排,结果整个计划执行的一塌糊涂,外加大堆的抱怨。
对这类问题,维茨金讲了个印度的寓言故事:一个人想步行穿过大陆,但道路布满了荆棘,这时候他有两种选择:铺一条路,征服大自然,或者,准备一双草鞋。
仔细分析起来,第一条路是隐含地将成功建立在“世界惟我独尊”的前提之上,第二条路则是放低姿态,以自己的才智和意志来应对困难——举个读书的例子吧,大家都喜欢在安静的环境看书,如果遇到噪音,第一种办法就是命令噪声源不许发声,第二种办法更像培养自己在噪音下阅读的能力。
无可否认,我们在专注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进入“硬区域”——紧绷身体、集中精力、不容干扰,如同一段树枝,刚劲,但也枯脆,而努力培养“软区域”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再枯脆,能够心平气和地柔韧对待(容纳、处理)一切意料之外的变数,学会将它们为我所用。
“软区域”之所以重要性,是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在培养皿里生活,在真空中执行自己的计划,绝大多数人都没法做到“惟我独尊”,所以,依赖柔韧的“软区域”,反而可能在繁杂的世界中,“容纳”甚至“化用”干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当然,培养“软区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锻炼,甚至需要克服本能,不过,你能收获终身受用的本领。
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我就是怎样的人”、“我就是合适/不合适做某事”,这样的话我们都不会陌生。小时候说这样的话,可以看成孩子的赌气,大人说这样的话,多半有些无奈,也可以认为是“自我认识更深刻”的结果。
但是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发展心理学的领军人物 Carol Dweck 划分了智力的两种模式: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整体理论认为,孩子在某方面做得好,乃是他“有天赋”,把成功归结为一中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综合智力与技能水平看成一个固定、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我就是怎样的人”,“我就是合适/不合适做某事”,可以看作整体理论的典型表现;
渐进理论,或者叫学习理论,则认为成就更多来自于长期的努力,信奉这种理论的人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恒常的努力,循序渐进,新手也可能成为大师。
如果Dweck的研究只到这里为止,他肯定当不上“领军人物”了:Dweck继续研究,发现遭遇新的挑战,尤其是初步遭遇挫折时,习惯整体理论的孩子更容易焦躁不安、手足无措(或者说,在无从判断的未知领域面前,缺乏应对的能力),而习惯渐进理论的孩子,更容易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挫折,找到原因,继续努力(凑巧的是,这里可以看到Dweck实验的另一面)。
总的来看,渐进理论是要优于总体理论的:即便我们不应忽视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自我”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一年前的自我,与当下的自我,将来的自我,必然不可能相同。因此,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来说,渐进理论都更适合认识自我,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我是怎样的人”、“我适合/不适合做某事”的判断;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所谓“学习是终身的事业”,不但知需要不停学习各种知识,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可以(而且应当)不断改进的。
所以,抛弃固定的判断、以渐进的眼光看待学习(不要说“我不会”、“我做不到”,而要说“我目前不会”、“我目前做不到”),能够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自我,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也只有这样,学习才不是简单重复的单调劳动,也才能做到维茨金所说的: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自甘平庸。
24 November 2009
better now
来自: Synge
《圣斗士星矢》所揭露的内幕zz
一部漏洞百出情节重复对白肉麻啰唆人物刻画单一的动漫绵延了近二十年80一代的情结,每一个人都曾用稚嫩的声音在挥拳打向同桌的你时都会伴以“庐山升龙霸 ”抑或是“凤翼天翔”的怒吼,每一个人都曾迷恋青铜不死五大贱人之一(不被痛打就不发挥实力故曰贱),或者十二黄金之一,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选择圣斗士的主角星矢,并且这大多数中的大多数都表示过对这个领衔贱人的鄙视。
于是问题就来了,他,星矢,论耍酷不及一辉,帅气不及紫龙,英俊不及冰河,柔美不及瞬,为什么会是领衔主角?
车田正美很熟悉希腊神话,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实际上,车田正美真正洞彻透析的是政治,确切的讲,是东方传统政治智慧。在主角的安排上,我不禁对车老佩服到缩阳入腹。
《走向共和》里瞿鸿穖对学生吴毓昌如是说:“老佛爷哪里在乎你贪污玩闹,可你要跟她离心离德,你死去吧!这一点呀,那么多年,咱们竟然就没看明白!可你看人家出的牌,张张都是政治牌、屁股牌─ ─人家玩着、闹着,搞女人,搂钱财,可人家永远政治上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叫高!毓昌啊,清洁的道德牌打不过肮脏的屁股牌啊!咱们从一开始就败了!”
老瞿一生所悟,车田正美一笔道出,星矢能够成为主角,关键就在于政治立场永远坚定,政治素质永远过硬!
此足为80一代入仕者戒!
让我们好好分析一下青铜五大贱人在政治立场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青铜五贱人出身最牛叉的无疑是紫龙,童虎的实力资历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但是在撒加叛乱的时候,童虎躲在庐山死活不出来,五青铜血战圣域雅典娜命在顷刻也不出手,我知道会有人说这是要镇守封印不能擅离职守,靠,雅典娜要是挂了组织就没了,镇不镇守又有何妨?
所以严格来讲在撒加路线和雅典娜路线产生重大分歧的危机时刻,童虎选择了中立观望,况且资历实力在那里摆着,功高震主,尾大不掉,而紫龙对于童老师表现出了不亚于雅典娜的忠诚,这就很成问题了,所以紫龙虽然在五大贱人之中最为帅气,而且其战斗也最为煽情,但是在雅典娜心里,小龙同学不作考虑。
但是紫龙的地位仅次于星矢,雅典娜和他单独精神交流的次数也仅少于星矢,一方面是小龙同学和星矢私交最好,可以算作红外围,而且干群关系过硬,另一方面,也是借此平衡和怀柔童虎老将军。
冰河的师傅是卡妙,也正是因为卡妙的错误,冰河不可能成为主角。童虎中立,而卡妙就严重得多。直接参与了撒加路线。虽然是被骗,但是政治上可以犯罪,却坚决不能犯错。而且卡妙和米罗私底下的小山头小派系也令雅典娜心中不满。雅典娜把罪人加隆留在身边米罗竟然毫不知情,足以说明雅典娜彻底对米罗 pass。
因此冰河不能做主角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辉的政治错误又比以上几位更为严重,直接参加了撒加叛乱,而且干群关系也极其糟糕。加上实力比较强圣衣又有自我修复功能使之对雅典娜的依赖性要大大小于另外几位。
属下什么时候最忠诚?别无选择的时候最忠诚!
一辉还公开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这就决定了他和所有大佬的决裂。就是到了海皇冥界都不可能被重用。
某种程度上,一辉就是圣斗士里的鲁迅。不能容于民国,也不可能容于新中国。
这样一个政治愤青,他的直系亲属当然也就跟着玩完了。所以可怜的瞬就不多说了。
而我们观察一下星矢,他的师傅魔铃是五贱人师傅里最菜的一个,恐怕悍一点的白银就可以将其秒杀。所以星矢基本上等同于无产阶级出身,两把菜刀闹革命,魔铃的实力资望是决不可能拉山头的,混到死也无非是娘子军或者文工团。星矢除了跟定雅典娜,别无选择。
其次,星矢是在圣域里大学毕业的,也是唯一一个圣域修炼的人,虽然魔铃地位卑下,但是圣域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央party校。星矢在中央系统学习的经历是其余四人永远无法享有的。用易中天的语风来形容就是,出身很低,起点很高。
再次,每个圣斗士在恶战中都会呼唤雅典娜,歌颂雅典娜,向雅典娜表忠心,但是星矢表露的最多,而且次次都有新鲜玩意,政治斗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舆论先行,占领理论高地。这也充分表现了party校子弟坚实的理论功底。星矢在政策宣传方面对于雅典娜精神的领会,在斗争行动中对于雅典娜主义的贯彻,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总结理论方面的创新,无疑是与时俱进的,是与其坚定的政治信仰分不开的,是个人修养素质的充分体现。
最后,星矢是可以被用来黏合各派势力的润滑剂。紫龙童虎集团自然不必多说。在斗争后期,星矢往往和瞬结伴同行,这恐怕是雅典娜刻意安排。因为一辉实力暴涨的太厉害,其余四人见了黄金十二人跟追星族似的,但是一辉已隐然可以分庭抗礼,而且穿的还只是青铜圣衣。通过星矢和瞬的联系怀柔一辉,雅典娜用心良苦。这也看出来星矢的确是“你办事,我放心”,在五大贱人里,星矢拥有小蜜的人数和质量都是上上成,萨尔娜和美惠,一个俏娇野性,一个温婉多情,都是男人梦寐以求的尤物。但是星矢一概抛掷脑后,不怕和有严重变性倾向的瞬搅在一起惹祸上身闹出个青铜断背山,坚决贯彻雅典娜的策略,忠勇二字当之无愧。
冰河实力属于中游,况且卡妙已死,成不了什么气候,雅典娜对于冰河的冷落非常明显。冰河后期主动贴近人缘最好最够义气的紫龙,希望可以不脱离组织,但也只是苟延残喘。这一点可以看出雅典娜为什么可以在诸大佬斗争中屡次胜出。如海皇冥王之流对于垃圾下属往往直接抛弃,而雅典娜不动声色的冷处理还可以让冰河发挥余热,同时稳住米罗,再私下引进加隆进行牵制,同时卖个顺水人情给紫龙童虎集团,一举多得,政治手腕高明的紧。
综合以上分析,圣斗士主角,除了星矢,没有人可以胜任。《圣斗士》实际上是一部意思深远的政治动漫作品。车田正美深邃的笔触和见底足以使之永垂不朽。但其中暴露的残酷的斗争现实在不应该被广大青少年过早接触。建议有关部门予以封杀。
《圣斗士星矢》所揭露的内幕zz
一部漏洞百出情节重复对白肉麻啰唆人物刻画单一的动漫绵延了近二十年80一代的情结,每一个人都曾用稚嫩的声音在挥拳打向同桌的你时都会伴以“庐山升龙霸 ”抑或是“凤翼天翔”的怒吼,每一个人都曾迷恋青铜不死五大贱人之一(不被痛打就不发挥实力故曰贱),或者十二黄金之一,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选择圣斗士的主角星矢,并且这大多数中的大多数都表示过对这个领衔贱人的鄙视。
于是问题就来了,他,星矢,论耍酷不及一辉,帅气不及紫龙,英俊不及冰河,柔美不及瞬,为什么会是领衔主角?
车田正美很熟悉希腊神话,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实际上,车田正美真正洞彻透析的是政治,确切的讲,是东方传统政治智慧。在主角的安排上,我不禁对车老佩服到缩阳入腹。
《走向共和》里瞿鸿穖对学生吴毓昌如是说:“老佛爷哪里在乎你贪污玩闹,可你要跟她离心离德,你死去吧!这一点呀,那么多年,咱们竟然就没看明白!可你看人家出的牌,张张都是政治牌、屁股牌─ ─人家玩着、闹着,搞女人,搂钱财,可人家永远政治上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叫高!毓昌啊,清洁的道德牌打不过肮脏的屁股牌啊!咱们从一开始就败了!”
老瞿一生所悟,车田正美一笔道出,星矢能够成为主角,关键就在于政治立场永远坚定,政治素质永远过硬!
此足为80一代入仕者戒!
让我们好好分析一下青铜五大贱人在政治立场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青铜五贱人出身最牛叉的无疑是紫龙,童虎的实力资历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但是在撒加叛乱的时候,童虎躲在庐山死活不出来,五青铜血战圣域雅典娜命在顷刻也不出手,我知道会有人说这是要镇守封印不能擅离职守,靠,雅典娜要是挂了组织就没了,镇不镇守又有何妨?
所以严格来讲在撒加路线和雅典娜路线产生重大分歧的危机时刻,童虎选择了中立观望,况且资历实力在那里摆着,功高震主,尾大不掉,而紫龙对于童老师表现出了不亚于雅典娜的忠诚,这就很成问题了,所以紫龙虽然在五大贱人之中最为帅气,而且其战斗也最为煽情,但是在雅典娜心里,小龙同学不作考虑。
但是紫龙的地位仅次于星矢,雅典娜和他单独精神交流的次数也仅少于星矢,一方面是小龙同学和星矢私交最好,可以算作红外围,而且干群关系过硬,另一方面,也是借此平衡和怀柔童虎老将军。
冰河的师傅是卡妙,也正是因为卡妙的错误,冰河不可能成为主角。童虎中立,而卡妙就严重得多。直接参与了撒加路线。虽然是被骗,但是政治上可以犯罪,却坚决不能犯错。而且卡妙和米罗私底下的小山头小派系也令雅典娜心中不满。雅典娜把罪人加隆留在身边米罗竟然毫不知情,足以说明雅典娜彻底对米罗 pass。
因此冰河不能做主角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辉的政治错误又比以上几位更为严重,直接参加了撒加叛乱,而且干群关系也极其糟糕。加上实力比较强圣衣又有自我修复功能使之对雅典娜的依赖性要大大小于另外几位。
属下什么时候最忠诚?别无选择的时候最忠诚!
一辉还公开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这就决定了他和所有大佬的决裂。就是到了海皇冥界都不可能被重用。
某种程度上,一辉就是圣斗士里的鲁迅。不能容于民国,也不可能容于新中国。
这样一个政治愤青,他的直系亲属当然也就跟着玩完了。所以可怜的瞬就不多说了。
而我们观察一下星矢,他的师傅魔铃是五贱人师傅里最菜的一个,恐怕悍一点的白银就可以将其秒杀。所以星矢基本上等同于无产阶级出身,两把菜刀闹革命,魔铃的实力资望是决不可能拉山头的,混到死也无非是娘子军或者文工团。星矢除了跟定雅典娜,别无选择。
其次,星矢是在圣域里大学毕业的,也是唯一一个圣域修炼的人,虽然魔铃地位卑下,但是圣域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央party校。星矢在中央系统学习的经历是其余四人永远无法享有的。用易中天的语风来形容就是,出身很低,起点很高。
再次,每个圣斗士在恶战中都会呼唤雅典娜,歌颂雅典娜,向雅典娜表忠心,但是星矢表露的最多,而且次次都有新鲜玩意,政治斗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舆论先行,占领理论高地。这也充分表现了party校子弟坚实的理论功底。星矢在政策宣传方面对于雅典娜精神的领会,在斗争行动中对于雅典娜主义的贯彻,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总结理论方面的创新,无疑是与时俱进的,是与其坚定的政治信仰分不开的,是个人修养素质的充分体现。
最后,星矢是可以被用来黏合各派势力的润滑剂。紫龙童虎集团自然不必多说。在斗争后期,星矢往往和瞬结伴同行,这恐怕是雅典娜刻意安排。因为一辉实力暴涨的太厉害,其余四人见了黄金十二人跟追星族似的,但是一辉已隐然可以分庭抗礼,而且穿的还只是青铜圣衣。通过星矢和瞬的联系怀柔一辉,雅典娜用心良苦。这也看出来星矢的确是“你办事,我放心”,在五大贱人里,星矢拥有小蜜的人数和质量都是上上成,萨尔娜和美惠,一个俏娇野性,一个温婉多情,都是男人梦寐以求的尤物。但是星矢一概抛掷脑后,不怕和有严重变性倾向的瞬搅在一起惹祸上身闹出个青铜断背山,坚决贯彻雅典娜的策略,忠勇二字当之无愧。
冰河实力属于中游,况且卡妙已死,成不了什么气候,雅典娜对于冰河的冷落非常明显。冰河后期主动贴近人缘最好最够义气的紫龙,希望可以不脱离组织,但也只是苟延残喘。这一点可以看出雅典娜为什么可以在诸大佬斗争中屡次胜出。如海皇冥王之流对于垃圾下属往往直接抛弃,而雅典娜不动声色的冷处理还可以让冰河发挥余热,同时稳住米罗,再私下引进加隆进行牵制,同时卖个顺水人情给紫龙童虎集团,一举多得,政治手腕高明的紧。
综合以上分析,圣斗士主角,除了星矢,没有人可以胜任。《圣斗士》实际上是一部意思深远的政治动漫作品。车田正美深邃的笔触和见底足以使之永垂不朽。但其中暴露的残酷的斗争现实在不应该被广大青少年过早接触。建议有关部门予以封杀。
22 November 2009
保持清醒
1、不要觉得你个人很重要,没有了你太阳明天照样会升起来,这是墨非说的,真实不虚。
2、感情是不对等的,你很在意对方,不必要求对方是否在意你,你付出了说明你乐意,所以你不必委屈。
3、这个年月惟有父母和钱是靠的住的。
4、只要你愿意,你不必理会任何人对你的评价,前提是你得奈的住寂寞,否则建议你,随大流好了。
5、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没错的,但是不要忽略存在就是合理的理论,除非你有很强大的决心改变世界,否则你要适应生活。
6、不要相信唯心,那是阶级的统治工具,唯物是硬道理。这个和你的宗教信仰无关,即使菩萨会帮助你那也是有N多条件的,求人不如求己。
7、除非你想死,否则当低头时要低头。
8、这个世界是绝对的不公平,要么你顺从,要么你把天平倾向自己,否则你就别怨天由人,那没用。
9、仁慈是好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现在乱发善心,不如立志做出一翻事业,那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10、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也不全是商人,一切看情况而定。你记住就好了,是人都有弱点,弱点就是贪婪和恐惧。
11、不要相信努力就会成功的鬼话,关键是你看待成功的标准,还有你所努力的方向,要相信一个
12、失败了就要承认,做错了就要认错,不要讲理由,那样只能让人觉得你更恶心。
13、无论什么社会,本质都是人吃人的,不要天真的相信有世外桃源的存在。要为你自己和家人而努力就行了,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需要至少100年的过程。这不是我说的,党自己承认的,你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不给人添乱,就是回报社会了。
14、不要赌博,不要吸毒,远离赌博,珍惜生命。
15、年轻时相信自己是唯一的,自己可以改变世界是正常的,是可爱的。三十岁了,清醒点,哥们,你能把你自己照顾好把家照顾好再谈别的。
16、不要经常沉浸在悔过当中,更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如果你已经这样了,去医院检查下看是不是抑郁症,或者你选择去死,否则你活着很痛苦。
17、男追女没有追不到的,只要你努力。女追男可没准。
18、先爱上对方的人肯定吃亏的,你就认了吧。不丢人。
19、人不要脸了鬼都怕,你要学不会不要脸那你就学如何忍受别人的不要脸。
20、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不要拿你自己的去评判别人的,这就是尊重。
21、有话说给知人,有饭送给饥人。其他时候选择倾听,谁倾听的多谁就牛B。
22、别觉得你自己很牛B,其实你啥也不是,脆弱的不如个鸟。
23、人活着有很多无奈,有很多你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么你认可并忽略。要么你就去死,就这么简单点事儿。
24、人生无常,不要错过,别听信错过的才是美好的鬼话,那是自己安慰自己玩的把戏,你错过了留给别人好了。除非你能力不到,否则你别选择错过。自己骗自己最不好玩。
25、做好你的每一天,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你就会快乐。黄泉路上无老少,把所有的机会都当作唯一的。
26、读书要去实践,不要相信书,但是并不妨碍你多读书,记得一定要实践。
27、真正的东西是不需要证明的,如果你坚信你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如果你坚信你是好人,无须任何证明,我的经验,一般带证明的东西假的多。
28、爱情是有的,但要看运气。
29、不要觉得你很聪明或者很傻,那不重要,你只要思索这个问题就会很痛苦,世界上没有聪明人和傻子。
30、钱是好东西,但是不要为钱活着。那样生活没有意义了。
31、父母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的,无论你接受不接受。
32、无论世界怎么改变,内核都是不变的,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企图用几十年的时间改变那是扯淡的。
3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记得这个顺序,切莫颠倒来玩。
34、要多理解别人,前提是你想理解别人的时候。反之,不要天真的以为所有人会理解你,你自认应该理解你的人一定多注意,或许她最不理解你。
35、你要相信,爱情可以蒙蔽一些真相,恋爱中的人会放大对方的优点。所以当你不爱对方的时候不要抱怨,那怪你自己,你要有心里准备。
36、世界上没有任何傻子,不要和任何人耍小聪明,不被戳穿你进步不了,被戳穿你下不来台。
37、能一个月都流很多血而不死的只有女人,所以那是个奇怪的动物。你选择了就认载,你都认了,没必要这样那样的感叹了。
38、人都是很自私的,尤其是恋爱中的人,无论他显得如何的大度,你都要小心说话。
39、话要说3分,饭吃7分,思考要思考全面。
40、要挑战强者,即使你全部失败了你也是勇士,不要欺负弱者,那样的是NB。
41、不要拿装B的人当人看,那样是纵容他。除非你有所图,那就配合他一下。
42、好狗不咬人,牛X的人不咋呼。
43、浪子回头易,婊子从良难,10个浪子有九个回头的,100个婊子都不一定有一个从良的。
44、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聪明”的聪字是这样写的,耳朵听,眼睛看,嘴出说,心去想。
45、分析人和事物要有自己的观点,你没有调查研究就没发言权,尤其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我预计十年后“权威”将是牛X的代名词。
46、活着的意义是在于
47、男人30岁以前荒唐点没什么,但是不要触犯法律。
48、主观强调等于客观缺失,一般人跟你主动提他自己最怎么样最怎么样,那他一定是最不怎样的。比如有人见到陌生人就说他仗义,其实他比谁都不仗义。
49、宁愿选择光天化日的抢,不要选择偷。你抢至少还有人说你有种,偷盗是最可耻的行为,即使你偷人,也不要鬼鬼祟祟的,要光明正大,没人敢说你不好。
50、流氓比知识分子可爱,就可爱在流氓很真实,他活的不累。对金钱、美女、权利每个男人想法都一样的。如果你碰到不好色的人,不要和他交往。他不正常,要么就是大奸若忠,那是很可怕的一种男人。
51、保持自我你会比整天装B活的更愉快。
52、沉默是反抗现实的最有力武器。
54、抽烟喝酒没人们形容的那么可怕,但是要有烟德和酒德。
55、想了解一个男人么,和他喝酒和****,看他对钱的态度和酒的态度。装B不装B就体现出来了。不能喝,却不推辞的人,可交。明明很能喝,却很推诿的不和他玩。****时输再多也能上钱比较快,而且面带笑容的交。大哭小叫的不交。
56、除了你的母亲和你爱的女人,不要多余的给任何女人面子,男女不是平等的么?你当他是同性,这样才是尊重。
57、年轻人别太在意身体,该病总会病,该死总会死。多工作,一般时候累不死你。
58、人的高低贵贱是自己来定的,和成分无关,你如果轻贱自己,你就贱,你如果认为自己很高贵,并且以高贵的品行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你就是高贵的。看清楚是约束,而不是标榜。
59、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所以要三思而后动,一旦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只是有的时候你不一定记得你当初的想法了。
60、多动脑累不坏你,好多事情你一定要学,但是不一定要做,学到手总有用上的一天。 61、命苦不能怨go-vern-ment,点被不能怨社会,脚下泡自己走,自己配药自己吃。你今天的境遇是由于你昨天的表现所导致的,你不要怪任何人。
62、可以骄傲、可以张扬,过度的谦虚等于骄傲。
63、学会正确的表达思想,从“我要”开始练习,越直接越好。
64、学会正确拒绝别人,从“不”开始练习,越直接越好。
65、去做,比你躺在床上等创意要好。
66、做个强者,不要示弱要任何人同情。可以被人嫉妒,但是不要被人同情,我们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同情。
67、爱一个女人,只要她不拼死反对,就占有她,然后把自己都给她,好好疼她爱她。
68、相信自己是唯一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唯一的,相信自己的爱情是唯一的,相信自己的经历是唯一的,没有什么可参照的,因为这一切的导演都是你自己。
69、是龙盘着,是虎卧着,人有失落失意的时候,你好生养着,不要自甘堕落,至少在精神上。
70、不要对夏虫言冬景,你有你的生活圈子,别人有别人的生活圈子,有些真理在别人眼里会是炫耀。一个白痴和你说鸡蛋有把!你要回答,恩还挺长的。
71、坏把式光说不练,笨把式光练不说,好把式能说能练。
72、计划没有变化快,变化没有电话快,设定目标要留余地,给自己也是给他人。但是一定按照计划执行。
73、不要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人,有些不过是长了个人样子而已,不要和他们计较,由他们去,远离是你唯一所要做的。
74、尽量不要和人争论,除非你认为结果对你很重要,而且一定要说服对方。
75、人生有两难,一是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放到别人脑子里,二是把别人口袋的钱装到自己口袋,要慢慢来,你急了没用。
76、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每天只是期盼一个窝头,你也就那样了。
77、你不欠孩子什么,永远都不,养他们长大,不让饿坏病坏,让他们接受教育,你欠父母的太多。
78、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凡事给别人留条路走。如果真想击败对方,就一点余地也不要留,不要给对方任何翻身的机会,这并不矛盾。一个是为人,一个是做事。
79、不要轻易的发脾气,那是很软弱的行为,除非对你很信任的人。否则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么。
80、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两点你尽量做好一点就行。
81、给对方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留面子,如果不想留那就一点也不要留。
82、把所有能发生的糟糕情况提前告诉对方,而且要诚恳。
83、别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就行了,天知道你每天进步一点,你一年会是什么样子?十年会是什么样子。只是你能不能坚持每天进步一点。想学英语?你只需要每天记住一个单词,一个语法就行了。十年时间你似乎可以当专家了。
84、不要破坏潜规则,有的时候潜规则比挂在墙上的规定更可怕。
85、人只有两种,一种吃人的,一种被人吃的,你想做哪种?
86、话是拦路虎,衣服是糁人毛,这是唬老百姓的。修养是王道!
87、要么你很精,要么你很博,否则你就是二把刀。也就是啥也不是。
88、不要为性而爱,但是爱没性肯定不行。除非…..呵呵自己想去。
89、说话讲求技巧和欺骗是两个概念的问题,你不要混淆了。
90、多看古书,多听老话,有些话是糙,但是理不糙。有些老人口里的话比书本上的值钱。你能把三字文理解透彻了,比孔子不差多少。
91、不要把一些现代的东西和古典的东西理解的太复杂,他们都来源于生活,哲学只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加入说你认为这个世界是方的,那么你忽悠一大群认可你的说法,你也是哲学家。
92、领导也是人,明星也是人,你们脱光了坐一起,或许他还不如你。可以尊敬、可以崇拜,但不要迷信和痴迷,没用。
93、不记得是谁说的了,不过很对“不要拿别人的荣誉表现自己,那和你无关。”除非吓唬牛B行,否则别人会觉得你很轻薄。你是谁儿子,谁孙子,你家任何亲戚是什么职位和你关系不大。我见过在新兵档案里填家庭成员时候写:“姨夫XX县XX公共安全专家局局长的”。
94、你可以鄙视有权的人,可以鄙视有钱的人,但是你不要和人家斗,历史上的风流才子,神童斗财主什么的大部分是传说。是老百姓YY的。
95、所谓组织,所谓公司指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团体。通常说的组织和公司是指一把手。
96、制度是活的也是死的,就看你是活的还是死的了。
97、你可以藐视天下人,可以傲,但是只让你自己知道就行了,除非你当了超人或者宇宙之王什么的。
98、要实事求是,要实话实说,但得分对谁。比如对儿子可以这样,对老子似乎有点不太妥当。
99、不要和政策和go-vern-ment抵抗,你不行,不好使。
100、爱party、爱国,无论他什么样,这就是你的命。除非party和国不要你了。
101、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却说这不好那不好,你简直就是奴才,觉得不好就献出自己的能量去改变,而不是背叛。你离开祖国离开组织只能说明你叛徒,把十几亿人交给你,你能搞成这样么?
102、先顺从,在改变。这是秩序,你搞反了就麻烦大去了。
103、没必要让所有人满意,那不可能。
104、研究历史你才能预测未来,否则你就是算命的。
105、不要评价任何你的同事,人家搞不搞破鞋出不出轨关你屁事?你是觉得自己委屈了还是怎么想?如果你是女人,这条可以不遵守,但是差不多就行了,要留口德。
106、面对现实,解决自己能解决的所有问题,解决不了的留着,时间能改变一切。
108、冲动是魔鬼,偶尔当当魔鬼也不算错误,但还是记得一条,不要触犯法律。
109、你不会不懂的就不要说不要评论,否则结果通常以丢人结束。
110、相信医生有好的,pol.ice有好的,老师有好的,每个行业都有好的,碰不上是你运气的问题。
111、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想吃鱼就别怕嘴腥。你老拿个叶子档住自己眼睛,嘴里念叨“没人看到,没人看到”你当别人都是牛X么?
112、做了就认,你还能怎么地?
113、当不当老大取决与你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你的能力。所以有的人生下来就是当领导当老大的料,这个想学很难。
114、当你说别人卑鄙无耻的时候,要思考是不是对方涉及到了你的个人利益,如果没有那你就是正直的,如果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更要客观的去看。
115、聪明人什么事情都能感悟出人生的道理,木头学什么理论也是木头,最多是个写满哲学的木头。
116、不要相信学历,也不要不相信学历,假装没学历这个东西,你就牛X了。
117、付出了就要回报,理直气壮的要。
118、把你自己放到人群中去评价,才叫客观。
119、碰到坏人要勇敢斗争,斗争不过了就跑,跑不过他就拼命,拼命都不行说明你活该要死了。
120、帮助别人要看自己的能力,还要看对方的贪婪程度。要多做雪中送碳渴中送水的事,少玩虚的,否则你就假装什么都没看到。
121、混社会是人捧人的,你把别人捧高了,你自己也就高了。但是面对牛X除外,要狠狠的踩他,使劲踩,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大家都欺负一个人一定有道理的。
122、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实力差不多了比脸皮,脸皮也差不多就看谁二百五了,偶尔耍耍流氓也无妨。
123、好勇斗狠不好,不好勇斗狠也不好,你又不是太监,关键是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为女人,值,什么都值。为钱不值。
124、爱一个女人要用生命保护她,不要放弃,或许她不知道,但她总会知道的,不能由着她的性子来。好多话假装听不到就行了。这才是霸道。
125、谁告诉你的不能打女人?碰到泼妇使劲打,你没有杀人的心还没有伤人的心么,狠狠的打,打到她记住为止。(你打不过的除外)
126、不要打自己的女人,不爱她了就让她走,她没什么不可原谅的,谁让你爱她呢。如果你不爱她更不该打人家,你都不爱了你还恨什么?要么你选择接受,要么你选择放弃,要不你去死。
127、和女人吵架有意思么?不如找个狗狗逗着玩好,他如果有你的智商她就不跟着你了。
128、太现实的女人和太不现实的女人都不要。绝对不能要,你不必担心没人要,她们会改变的,没有嫁不出去的女人。
129、别人的钱和房子还有地位和你无关,你只有努力就行,现在什么样都不丢人。
130、虚荣是女人的专利,你不要虚荣,作为男人那很可耻。
131、人要有骨气,尤其是男人,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要坚持你所坚持的,总有人认为你是对的。
132、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得到总要付出的,想想你的付出值不值,如果你觉得值就去做,别理会别人说什么,他们不是你。
133、不要要求别人太高,更别要求自己太高,否则你会很难过的,凡事能过的去就行了,除非你有远大的理想,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哥们你可想好了在来做,否则……
134、累了,就不做了。你是自己的,不必太关注别人的感受。除非你特别在乎她。
135、爱一个人要付出很多,你要考虑清楚。否则就不要去爱,没那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承诺是用来兑现的,不是说来玩的
2、感情是不对等的,你很在意对方,不必要求对方是否在意你,你付出了说明你乐意,所以你不必委屈。
3、这个年月惟有父母和钱是靠的住的。
4、只要你愿意,你不必理会任何人对你的评价,前提是你得奈的住寂寞,否则建议你,随大流好了。
5、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没错的,但是不要忽略存在就是合理的理论,除非你有很强大的决心改变世界,否则你要适应生活。
6、不要相信唯心,那是阶级的统治工具,唯物是硬道理。这个和你的宗教信仰无关,即使菩萨会帮助你那也是有N多条件的,求人不如求己。
7、除非你想死,否则当低头时要低头。
8、这个世界是绝对的不公平,要么你顺从,要么你把天平倾向自己,否则你就别怨天由人,那没用。
9、仁慈是好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现在乱发善心,不如立志做出一翻事业,那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10、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也不全是商人,一切看情况而定。你记住就好了,是人都有弱点,弱点就是贪婪和恐惧。
11、不要相信努力就会成功的鬼话,关键是你看待成功的标准,还有你所努力的方向,要相信一个
12、失败了就要承认,做错了就要认错,不要讲理由,那样只能让人觉得你更恶心。
13、无论什么社会,本质都是人吃人的,不要天真的相信有世外桃源的存在。要为你自己和家人而努力就行了,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需要至少100年的过程。这不是我说的,党自己承认的,你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不给人添乱,就是回报社会了。
14、不要赌博,不要吸毒,远离赌博,珍惜生命。
15、年轻时相信自己是唯一的,自己可以改变世界是正常的,是可爱的。三十岁了,清醒点,哥们,你能把你自己照顾好把家照顾好再谈别的。
16、不要经常沉浸在悔过当中,更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如果你已经这样了,去医院检查下看是不是抑郁症,或者你选择去死,否则你活着很痛苦。
17、男追女没有追不到的,只要你努力。女追男可没准。
18、先爱上对方的人肯定吃亏的,你就认了吧。不丢人。
19、人不要脸了鬼都怕,你要学不会不要脸那你就学如何忍受别人的不要脸。
20、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不要拿你自己的去评判别人的,这就是尊重。
21、有话说给知人,有饭送给饥人。其他时候选择倾听,谁倾听的多谁就牛B。
22、别觉得你自己很牛B,其实你啥也不是,脆弱的不如个鸟。
23、人活着有很多无奈,有很多你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么你认可并忽略。要么你就去死,就这么简单点事儿。
24、人生无常,不要错过,别听信错过的才是美好的鬼话,那是自己安慰自己玩的把戏,你错过了留给别人好了。除非你能力不到,否则你别选择错过。自己骗自己最不好玩。
25、做好你的每一天,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你就会快乐。黄泉路上无老少,把所有的机会都当作唯一的。
26、读书要去实践,不要相信书,但是并不妨碍你多读书,记得一定要实践。
27、真正的东西是不需要证明的,如果你坚信你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如果你坚信你是好人,无须任何证明,我的经验,一般带证明的东西假的多。
28、爱情是有的,但要看运气。
29、不要觉得你很聪明或者很傻,那不重要,你只要思索这个问题就会很痛苦,世界上没有聪明人和傻子。
30、钱是好东西,但是不要为钱活着。那样生活没有意义了。
31、父母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的,无论你接受不接受。
32、无论世界怎么改变,内核都是不变的,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企图用几十年的时间改变那是扯淡的。
3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记得这个顺序,切莫颠倒来玩。
34、要多理解别人,前提是你想理解别人的时候。反之,不要天真的以为所有人会理解你,你自认应该理解你的人一定多注意,或许她最不理解你。
35、你要相信,爱情可以蒙蔽一些真相,恋爱中的人会放大对方的优点。所以当你不爱对方的时候不要抱怨,那怪你自己,你要有心里准备。
36、世界上没有任何傻子,不要和任何人耍小聪明,不被戳穿你进步不了,被戳穿你下不来台。
37、能一个月都流很多血而不死的只有女人,所以那是个奇怪的动物。你选择了就认载,你都认了,没必要这样那样的感叹了。
38、人都是很自私的,尤其是恋爱中的人,无论他显得如何的大度,你都要小心说话。
39、话要说3分,饭吃7分,思考要思考全面。
40、要挑战强者,即使你全部失败了你也是勇士,不要欺负弱者,那样的是NB。
41、不要拿装B的人当人看,那样是纵容他。除非你有所图,那就配合他一下。
42、好狗不咬人,牛X的人不咋呼。
43、浪子回头易,婊子从良难,10个浪子有九个回头的,100个婊子都不一定有一个从良的。
44、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聪明”的聪字是这样写的,耳朵听,眼睛看,嘴出说,心去想。
45、分析人和事物要有自己的观点,你没有调查研究就没发言权,尤其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我预计十年后“权威”将是牛X的代名词。
46、活着的意义是在于
47、男人30岁以前荒唐点没什么,但是不要触犯法律。
48、主观强调等于客观缺失,一般人跟你主动提他自己最怎么样最怎么样,那他一定是最不怎样的。比如有人见到陌生人就说他仗义,其实他比谁都不仗义。
49、宁愿选择光天化日的抢,不要选择偷。你抢至少还有人说你有种,偷盗是最可耻的行为,即使你偷人,也不要鬼鬼祟祟的,要光明正大,没人敢说你不好。
50、流氓比知识分子可爱,就可爱在流氓很真实,他活的不累。对金钱、美女、权利每个男人想法都一样的。如果你碰到不好色的人,不要和他交往。他不正常,要么就是大奸若忠,那是很可怕的一种男人。
51、保持自我你会比整天装B活的更愉快。
52、沉默是反抗现实的最有力武器。
54、抽烟喝酒没人们形容的那么可怕,但是要有烟德和酒德。
55、想了解一个男人么,和他喝酒和****,看他对钱的态度和酒的态度。装B不装B就体现出来了。不能喝,却不推辞的人,可交。明明很能喝,却很推诿的不和他玩。****时输再多也能上钱比较快,而且面带笑容的交。大哭小叫的不交。
56、除了你的母亲和你爱的女人,不要多余的给任何女人面子,男女不是平等的么?你当他是同性,这样才是尊重。
57、年轻人别太在意身体,该病总会病,该死总会死。多工作,一般时候累不死你。
58、人的高低贵贱是自己来定的,和成分无关,你如果轻贱自己,你就贱,你如果认为自己很高贵,并且以高贵的品行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你就是高贵的。看清楚是约束,而不是标榜。
59、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所以要三思而后动,一旦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只是有的时候你不一定记得你当初的想法了。
60、多动脑累不坏你,好多事情你一定要学,但是不一定要做,学到手总有用上的一天。 61、命苦不能怨go-vern-ment,点被不能怨社会,脚下泡自己走,自己配药自己吃。你今天的境遇是由于你昨天的表现所导致的,你不要怪任何人。
62、可以骄傲、可以张扬,过度的谦虚等于骄傲。
63、学会正确的表达思想,从“我要”开始练习,越直接越好。
64、学会正确拒绝别人,从“不”开始练习,越直接越好。
65、去做,比你躺在床上等创意要好。
66、做个强者,不要示弱要任何人同情。可以被人嫉妒,但是不要被人同情,我们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同情。
67、爱一个女人,只要她不拼死反对,就占有她,然后把自己都给她,好好疼她爱她。
68、相信自己是唯一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唯一的,相信自己的爱情是唯一的,相信自己的经历是唯一的,没有什么可参照的,因为这一切的导演都是你自己。
69、是龙盘着,是虎卧着,人有失落失意的时候,你好生养着,不要自甘堕落,至少在精神上。
70、不要对夏虫言冬景,你有你的生活圈子,别人有别人的生活圈子,有些真理在别人眼里会是炫耀。一个白痴和你说鸡蛋有把!你要回答,恩还挺长的。
71、坏把式光说不练,笨把式光练不说,好把式能说能练。
72、计划没有变化快,变化没有电话快,设定目标要留余地,给自己也是给他人。但是一定按照计划执行。
73、不要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人,有些不过是长了个人样子而已,不要和他们计较,由他们去,远离是你唯一所要做的。
74、尽量不要和人争论,除非你认为结果对你很重要,而且一定要说服对方。
75、人生有两难,一是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放到别人脑子里,二是把别人口袋的钱装到自己口袋,要慢慢来,你急了没用。
76、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每天只是期盼一个窝头,你也就那样了。
77、你不欠孩子什么,永远都不,养他们长大,不让饿坏病坏,让他们接受教育,你欠父母的太多。
78、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凡事给别人留条路走。如果真想击败对方,就一点余地也不要留,不要给对方任何翻身的机会,这并不矛盾。一个是为人,一个是做事。
79、不要轻易的发脾气,那是很软弱的行为,除非对你很信任的人。否则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么。
80、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两点你尽量做好一点就行。
81、给对方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留面子,如果不想留那就一点也不要留。
82、把所有能发生的糟糕情况提前告诉对方,而且要诚恳。
83、别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就行了,天知道你每天进步一点,你一年会是什么样子?十年会是什么样子。只是你能不能坚持每天进步一点。想学英语?你只需要每天记住一个单词,一个语法就行了。十年时间你似乎可以当专家了。
84、不要破坏潜规则,有的时候潜规则比挂在墙上的规定更可怕。
85、人只有两种,一种吃人的,一种被人吃的,你想做哪种?
86、话是拦路虎,衣服是糁人毛,这是唬老百姓的。修养是王道!
87、要么你很精,要么你很博,否则你就是二把刀。也就是啥也不是。
88、不要为性而爱,但是爱没性肯定不行。除非…..呵呵自己想去。
89、说话讲求技巧和欺骗是两个概念的问题,你不要混淆了。
90、多看古书,多听老话,有些话是糙,但是理不糙。有些老人口里的话比书本上的值钱。你能把三字文理解透彻了,比孔子不差多少。
91、不要把一些现代的东西和古典的东西理解的太复杂,他们都来源于生活,哲学只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加入说你认为这个世界是方的,那么你忽悠一大群认可你的说法,你也是哲学家。
92、领导也是人,明星也是人,你们脱光了坐一起,或许他还不如你。可以尊敬、可以崇拜,但不要迷信和痴迷,没用。
93、不记得是谁说的了,不过很对“不要拿别人的荣誉表现自己,那和你无关。”除非吓唬牛B行,否则别人会觉得你很轻薄。你是谁儿子,谁孙子,你家任何亲戚是什么职位和你关系不大。我见过在新兵档案里填家庭成员时候写:“姨夫XX县XX公共安全专家局局长的”。
94、你可以鄙视有权的人,可以鄙视有钱的人,但是你不要和人家斗,历史上的风流才子,神童斗财主什么的大部分是传说。是老百姓YY的。
95、所谓组织,所谓公司指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团体。通常说的组织和公司是指一把手。
96、制度是活的也是死的,就看你是活的还是死的了。
97、你可以藐视天下人,可以傲,但是只让你自己知道就行了,除非你当了超人或者宇宙之王什么的。
98、要实事求是,要实话实说,但得分对谁。比如对儿子可以这样,对老子似乎有点不太妥当。
99、不要和政策和go-vern-ment抵抗,你不行,不好使。
100、爱party、爱国,无论他什么样,这就是你的命。除非party和国不要你了。
101、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却说这不好那不好,你简直就是奴才,觉得不好就献出自己的能量去改变,而不是背叛。你离开祖国离开组织只能说明你叛徒,把十几亿人交给你,你能搞成这样么?
102、先顺从,在改变。这是秩序,你搞反了就麻烦大去了。
103、没必要让所有人满意,那不可能。
104、研究历史你才能预测未来,否则你就是算命的。
105、不要评价任何你的同事,人家搞不搞破鞋出不出轨关你屁事?你是觉得自己委屈了还是怎么想?如果你是女人,这条可以不遵守,但是差不多就行了,要留口德。
106、面对现实,解决自己能解决的所有问题,解决不了的留着,时间能改变一切。
108、冲动是魔鬼,偶尔当当魔鬼也不算错误,但还是记得一条,不要触犯法律。
109、你不会不懂的就不要说不要评论,否则结果通常以丢人结束。
110、相信医生有好的,pol.ice有好的,老师有好的,每个行业都有好的,碰不上是你运气的问题。
111、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想吃鱼就别怕嘴腥。你老拿个叶子档住自己眼睛,嘴里念叨“没人看到,没人看到”你当别人都是牛X么?
112、做了就认,你还能怎么地?
113、当不当老大取决与你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你的能力。所以有的人生下来就是当领导当老大的料,这个想学很难。
114、当你说别人卑鄙无耻的时候,要思考是不是对方涉及到了你的个人利益,如果没有那你就是正直的,如果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更要客观的去看。
115、聪明人什么事情都能感悟出人生的道理,木头学什么理论也是木头,最多是个写满哲学的木头。
116、不要相信学历,也不要不相信学历,假装没学历这个东西,你就牛X了。
117、付出了就要回报,理直气壮的要。
118、把你自己放到人群中去评价,才叫客观。
119、碰到坏人要勇敢斗争,斗争不过了就跑,跑不过他就拼命,拼命都不行说明你活该要死了。
120、帮助别人要看自己的能力,还要看对方的贪婪程度。要多做雪中送碳渴中送水的事,少玩虚的,否则你就假装什么都没看到。
121、混社会是人捧人的,你把别人捧高了,你自己也就高了。但是面对牛X除外,要狠狠的踩他,使劲踩,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大家都欺负一个人一定有道理的。
122、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实力差不多了比脸皮,脸皮也差不多就看谁二百五了,偶尔耍耍流氓也无妨。
123、好勇斗狠不好,不好勇斗狠也不好,你又不是太监,关键是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为女人,值,什么都值。为钱不值。
124、爱一个女人要用生命保护她,不要放弃,或许她不知道,但她总会知道的,不能由着她的性子来。好多话假装听不到就行了。这才是霸道。
125、谁告诉你的不能打女人?碰到泼妇使劲打,你没有杀人的心还没有伤人的心么,狠狠的打,打到她记住为止。(你打不过的除外)
126、不要打自己的女人,不爱她了就让她走,她没什么不可原谅的,谁让你爱她呢。如果你不爱她更不该打人家,你都不爱了你还恨什么?要么你选择接受,要么你选择放弃,要不你去死。
127、和女人吵架有意思么?不如找个狗狗逗着玩好,他如果有你的智商她就不跟着你了。
128、太现实的女人和太不现实的女人都不要。绝对不能要,你不必担心没人要,她们会改变的,没有嫁不出去的女人。
129、别人的钱和房子还有地位和你无关,你只有努力就行,现在什么样都不丢人。
130、虚荣是女人的专利,你不要虚荣,作为男人那很可耻。
131、人要有骨气,尤其是男人,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要坚持你所坚持的,总有人认为你是对的。
132、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得到总要付出的,想想你的付出值不值,如果你觉得值就去做,别理会别人说什么,他们不是你。
133、不要要求别人太高,更别要求自己太高,否则你会很难过的,凡事能过的去就行了,除非你有远大的理想,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哥们你可想好了在来做,否则……
134、累了,就不做了。你是自己的,不必太关注别人的感受。除非你特别在乎她。
135、爱一个人要付出很多,你要考虑清楚。否则就不要去爱,没那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承诺是用来兑现的,不是说来玩的
朋友值千金,千金如粪土
来自北京女病人
注: 很激烈的文章
请不要被“高山流水”、“闺中密友”、“白头倾盖”这样的词击倒。朋友自然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单身女子来说。但是,再过重要,那也不过是人生漫漫长路上,能陪你走一段旅途的旅伴而已。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伯牙子期的朋友情怀,但是在这个连爱人也未必就能携手走完一辈子的时代,强求你的旅伴和你捆绑在一起撕扯着走完人生长路,那对双方来说都是痛苦的旅程,那是苦役,那是流放和发配。
所以,人生路上无数路口,大伙儿没法结伴儿走下去的时候,不如轻松挥挥手告别。也许来日还能重逢,也许再见就是永远不见。总胜过互相拖累,或额外背负不属于你的负担。跟爱情一样,做朋友的缘份也不能强求,我不是教你冷血和市侩,只不过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路注定是一个人走的,有旅伴虽然开心和不寂寞,但是,如果他挡住了你的风景,带你走上了一条错误的岔路,那么还不如一把推开他。
人格是镜子背面的水银
朋友是一面镜子,可以全方位的照出你当下处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好,全是“引车卖浆、鸡鸣狗盗之徒”也好,生动形象体现了你在物质、学识、性格、人品上的层次。我想说的是,健全的人格力量是朋友这面镜子背面的水银,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最起码,在某个不为人知的点上,你们有一瞬间的契合与体谅。
所以,在埋怨朋友不靠谱的时候,请先想清楚哪些问题真的是对方的,哪些问题其实是自己身上一直存在的。否则,你就永远遇不到那个对的人——你是否在手机的通讯录上存了上千个名字,但是深夜里伤心难过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个电话号码可以让你肆无忌惮的倾诉?或者是你认识的那些人,通常都喜欢锦上添花,却无人可以雪中送炭?光哀叹“相识满天下,知己无一人”是没用的,那很可能说明你交友完全没有原则。而这个没有原则后面,很可能是人格和心理缺失的问题,若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你就不能一直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总遇见不靠谱的人。
通常,有很多人从小就没有学会人与人交往的原则,或者是因为环境的原因造成了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是社交恐惧症。别一听这个词就想起那些内向羞涩的脸:其实坐立不安、烟不离手,喜欢嚼口香糖都是表现之一,体现在交友方面,就是希望赢得每一个人的好感,害怕面对指责,却往往放弃了自己的主见。然后,由此引发讨好性人格,因为希望得到友谊,所以过于主动的付出自己的感情与精力,不懂得拒绝,对方难免得寸进尺。很多畸形的友谊就是这么被培养出来的。那么这样的感情,在你有朝一日无法付出,却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往往收获的只是失望——于是就朝着反社会反人类的方向去了。
上述情况其实都属幸运,还有很多人遇见坏朋友。他/她们占用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打着感情好的旗号;他们拉着你下水,培养你的不良习惯与爱好;他们通过出卖你和欺骗你、背叛你来获取他们想要的一切……这难道仅仅是仰天长啸“遇人不淑”就成了吗?并不是。事实上,是你教会了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你——反正你不敢跟他们翻脸,反正最大的损失也不过是你跟他们翻了脸而已。
假如你对他们来说不是同样的坏朋友,那么你就不希望看到自己真心付出的这一切收获的仅仅是个毒瘤。因此强大的人格力量,是拥有好朋友的最起码条件。你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主张,你需要有基于人格力量和个人品质的辨别能力。话说得清楚,但是对于脑子不清楚的人来说,要怎么做还是一塌糊涂的事儿。那么就请记住几条简单原则即可:
一、根据镜子理论,请分析自己朋友的类型,通过他们的境况和人品,来判断自己的境况和人品。
二、请根据“友谊”这个词中包含的所有内容,来选择自己最需要的条目:也就是说,你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情感呵护、指点心灵迷津,还是需要有人陪伴玩耍、解闷开心;还是需要互利互惠?
三、过程比结果重要,交往是门艺术。学会主动、学会说“不”、学会对事不对人、学会不强求、学会换位思考,对人生路上的旅伴要转弯要分道扬镳有充分准备。
四、始终坚持贯彻通过小事看人品的原则,对于自己不能接受的朋友身上的人品问题,请提前做好准备,以免遭到更大损失与打击。
我要有很多很多抽屉
你一定见过中药店的药柜,有很多很多抽屉。你也一定听过一句俗话:每个女人的心里只有一个房间,里面只有一个男人;但是男人的房间里有无数抽屉,每个抽屉里都有一个女人。
虽然说的是男女有别,但是未必没有借鉴作用。
嘿嘿,在这里,在友谊方面,我想对女人们说的是,你心里,放朋友的那个房间,也要有很多很多抽屉,把你的朋友们分门别类的放进不同的抽屉,检索方便、功用不同,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省得出现各种毒副作用。
“朋友”这个词,含义深远、外延广泛。首先得想明白一点,你不能把所有的朋友都在一个锅里给烩了,即使是“朋友“也有远近亲疏之分,效用完全不同。你不能指望自己认识的每一个可以称为朋友的人都有超越时空生死的相知和了解,就好像高山流水的那种感情,弄不好就成了爱情啊。首先需要戒除的就是这种对感情的奢望——你得知道,有的人一辈子都碰不见一个知己啊。所以,有人说朋友贵精不贵多,能称之为挚友的,有一两个足矣足矣。
尤其是这样的时代,大家一起见见面,吃吃饭,办点事儿,就已经成了朋友了,虽然你可能完全不知道他的其他状况,只在你需要的层面上跟他保持良好互动,那么你能要求他也感情真挚、要死要活吗?那不光没必要而且太累。咱们也不能逮谁跟谁磕人生不是?
现实中的朋友大概分以下几类:
一、知己型:如上所述。难得,并且需要缘份。这样的朋友与你有灵魂上的契合,很可能倾盖如故。哪怕多少年都不见面,还是能在第一时间找回亲切熟悉的相知之感。你可以在交往中体会到非常信任并且放松的感觉。你可以放心的把家门钥匙交给他,你可以无论什么时间随时拨打他的电话,你遇见任何事情都可以和他讨论沟通,你可以倾诉、倾听、或者哪怕仅仅是大哭一场。你也愿意为了他做很多很多事情,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并且逐渐加深,你们在岁月中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二、伙伴型:通常,人们只有在相同教育背景、经济条件、品味趣味等条件下才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姑娘们总是害怕寂寞,总喜欢热闹场面。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有几个伙伴。你们可以一起去逛街,大家眼光差不多、钱包薄厚差不多,进了同一家商场可以各取所需、互相参谋;口味差不多的可以一起去吃水煮鱼、日本料理;喜欢运动的可以结伙去健身锻炼;一起去看电影、旅游、喝酒、跳舞,甚至是去医院……总之,生命中的美好,如果只是一个人默默独自来往,总显得有些凄凉,但是有伙伴型的朋友在一起,就有趣得多,他们更像是兴趣小组,但是,总归相同的兴趣,能让他们愉快的消磨时光。
三、互惠型:“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这句话也并非空穴来风,每个人周围总有一个人际关系圈,圈子里有很多神通广大的朋友,大家平时可能来往并非十分密切,但是在生活中和事业上总有交集。这种朋友因为要随时注意交往中的收支平衡,往往来得反而更君子之交淡淡如水——今天你帮了我一个忙,我知道明天也许有什么事儿你就需要我,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家都耐心并不急躁,如果你有可以用的上的地方,那么我们总归会用的上的。或许是事后表示感谢,或许是未来的日子里有同样的报偿,你可以买到便宜机票,我没准有品牌折扣……就是这样的交换关系,大家都可以皆大欢喜,至于转身过去各自过着什么样的日子,谁在乎呢?
四、八卦型:家常里短,生活窍门,流言蜚语。人总有这样的无聊时刻,有个有趣的人在你身边扯扯淡也是满好的事儿,这样的朋友可能是隔壁的大嫂,也可能是圈子里的消息灵通者,但是,你确定你要要求他们为你两肋插刀吗?
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的朋友,哪怕是狐朋狗友,也是有他们存在的基础和必要。你要做的事很简单,要把自己的朋友装进这样一个一个的抽屉,你要知道,对待自己的好朋友和对待伙伴、对待互惠关系、对待损友,都有不同的态度,你不能把他们混在一起一勺烩,你不能要求一个互惠型的朋友可以为你出生入死,你也不能与你的八卦朋友讨论个人心灵成长之路。想明白了这一切,你最终就会知道单身的你可以避免很多失望,可以不要很多莫名其妙的朋友关系。就好像药柜子里的那些中药,有的其实你一辈子也吃不上。
珍爱生命就请远离大毒草
有的朋友就是你的大毒草,你却完全不能感受得到,因为姑娘们其实擅长饮鸠止渴,沉醉在某种氛围营造出的温暖的情感包围之中。但是!可但是!你要知道的是,从来损友有很多,有可能是存心故意,有可能是无心之过,也有可能是抓住朋友这根救命稻草纠缠挣扎,你如果没有判断力,很有可能就被他们带上了条歪路而不自知。
毒草一:坏人。坏朋友。这样的家伙总是伪装得很好,他们一直在偷窥你的生活,有可能是你的经济状况比他好,有可能你的人际关系对他有用,甚至她爱上了你的男人,她们会不顾一切的接近你,用无比的热情来照顾你,积极的进入你的生活,你的生活里充斥着他们的影子。然后,在背后狠狠给你一刀——这样的人已经不能叫做朋友了,可是看起来没有人比他们更像你的好朋友。请睁大眼睛仔细辨别:他们是不是太过热情的参与到你的生活里?他们是不是在努力的与你的一切发生关联?他们是不是对外宣称是你最好的朋友?他们会不会完全不给你留出自己的空间?自从有了这样的“朋友”,其他朋友是否已经开始远离你?
毒草二:情绪极端不稳定的爱情幻想者。这样的姑娘其实心地善良,无奈性格软弱敏感还优柔寡断,假如她没有谈恋爱,那么一切都还愉快。可是不知道哪天起,她半夜随时拨通你的电话在那边幽幽的哭泣倾诉,她动不动就觉得人生幻灭,她时不时的给你留言说不想活了,等你担心半天以后才发现她不过是又失恋了。她还经常需要你的陪伴,对你一遍遍的回忆着她那段逝去的恋情有多美好。最后,她有了新的爱情,然后消失了去享受甜蜜了,只剩你在付出了无限的耐心与精力之后喘着粗气消化那些负面情绪。之后,她再次失恋的时候,又出现了。
毒草三:对生活没有规划的享乐者。这样的朋友基本上以撺掇者的身份出现,她只顾享受当下,却从来不考虑长远。她可能会撺掇你买下一只皮包——那需要你一年的工资而你在还房贷;她会在你工作的时候出现在办公室,拉着你去楼下喝下午茶或者干脆逃班逛街;她鼓励你去追求一个和你完全不般配的男人(无论那人是多么好或多么坏);她没事就喜欢跟你毫无目的的混在一起,她总是不断的为你的生活制造意外惊喜点或惊吓点……当然,她的日子也过得毫无头绪,你们混在一起,只会逃避着责任感而变得越来越不靠谱。最后,她可能会跟你借钱——然后她永远也凑不齐可以还给你那笔钱的款项。
毒草四:自恋的万人迷。有一种女朋友是以感情专家的身份出现在你面前。她认为自己的魅力无限,所以你身边的每个男人都逃不过她的打量与关注。她会在你的朋友圈里把水搅浑,努力营造所有人和她的关系都比和你的关系密切的感觉。她会肆无忌惮的点评你所有的异性朋友和爱人,弄得你最后疑神疑鬼觉得世间没真爱;有了她在身边,你会觉得自己的爱情世界里永远风起云涌,无论她是不是有意无心,最后你只想要的是安安静静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毒草五:不良习惯者以及悲观主义者:她爱迟到、做事拖沓;他抽烟喝酒还总拉着你去买醉;她觉得人生很灰暗,总是灌输你幻灭感;他总是爱享乐超过一切却总想和你一起创业;她喜欢占小便宜还鼓动你在超市偷东西……这样的朋友,假如你没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以及顽强的神经和谨慎的控制力,那么,还是离他们远点吧。
朋友有很多种,每个人的生活却只有一种方式,有的人可以同甘却不能共苦,有的人可以一起玩耍却不能一起工作……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需要旅伴,因为可以不孤单,但是更重要的是风雨同路,彼此扶植。我们和朋友在一起,是为了互相鼓励和进步,而不是互相拖累和耽误。对于单身的女子来说,选错了朋友,你甚至连选错男人的机会都没有。你需要记住的其实只有一点,当感情已经变成负累,不如在下一个路口安静的分别。
注: 很激烈的文章
请不要被“高山流水”、“闺中密友”、“白头倾盖”这样的词击倒。朋友自然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单身女子来说。但是,再过重要,那也不过是人生漫漫长路上,能陪你走一段旅途的旅伴而已。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伯牙子期的朋友情怀,但是在这个连爱人也未必就能携手走完一辈子的时代,强求你的旅伴和你捆绑在一起撕扯着走完人生长路,那对双方来说都是痛苦的旅程,那是苦役,那是流放和发配。
所以,人生路上无数路口,大伙儿没法结伴儿走下去的时候,不如轻松挥挥手告别。也许来日还能重逢,也许再见就是永远不见。总胜过互相拖累,或额外背负不属于你的负担。跟爱情一样,做朋友的缘份也不能强求,我不是教你冷血和市侩,只不过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路注定是一个人走的,有旅伴虽然开心和不寂寞,但是,如果他挡住了你的风景,带你走上了一条错误的岔路,那么还不如一把推开他。
人格是镜子背面的水银
朋友是一面镜子,可以全方位的照出你当下处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好,全是“引车卖浆、鸡鸣狗盗之徒”也好,生动形象体现了你在物质、学识、性格、人品上的层次。我想说的是,健全的人格力量是朋友这面镜子背面的水银,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最起码,在某个不为人知的点上,你们有一瞬间的契合与体谅。
所以,在埋怨朋友不靠谱的时候,请先想清楚哪些问题真的是对方的,哪些问题其实是自己身上一直存在的。否则,你就永远遇不到那个对的人——你是否在手机的通讯录上存了上千个名字,但是深夜里伤心难过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个电话号码可以让你肆无忌惮的倾诉?或者是你认识的那些人,通常都喜欢锦上添花,却无人可以雪中送炭?光哀叹“相识满天下,知己无一人”是没用的,那很可能说明你交友完全没有原则。而这个没有原则后面,很可能是人格和心理缺失的问题,若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你就不能一直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总遇见不靠谱的人。
通常,有很多人从小就没有学会人与人交往的原则,或者是因为环境的原因造成了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是社交恐惧症。别一听这个词就想起那些内向羞涩的脸:其实坐立不安、烟不离手,喜欢嚼口香糖都是表现之一,体现在交友方面,就是希望赢得每一个人的好感,害怕面对指责,却往往放弃了自己的主见。然后,由此引发讨好性人格,因为希望得到友谊,所以过于主动的付出自己的感情与精力,不懂得拒绝,对方难免得寸进尺。很多畸形的友谊就是这么被培养出来的。那么这样的感情,在你有朝一日无法付出,却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往往收获的只是失望——于是就朝着反社会反人类的方向去了。
上述情况其实都属幸运,还有很多人遇见坏朋友。他/她们占用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打着感情好的旗号;他们拉着你下水,培养你的不良习惯与爱好;他们通过出卖你和欺骗你、背叛你来获取他们想要的一切……这难道仅仅是仰天长啸“遇人不淑”就成了吗?并不是。事实上,是你教会了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你——反正你不敢跟他们翻脸,反正最大的损失也不过是你跟他们翻了脸而已。
假如你对他们来说不是同样的坏朋友,那么你就不希望看到自己真心付出的这一切收获的仅仅是个毒瘤。因此强大的人格力量,是拥有好朋友的最起码条件。你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主张,你需要有基于人格力量和个人品质的辨别能力。话说得清楚,但是对于脑子不清楚的人来说,要怎么做还是一塌糊涂的事儿。那么就请记住几条简单原则即可:
一、根据镜子理论,请分析自己朋友的类型,通过他们的境况和人品,来判断自己的境况和人品。
二、请根据“友谊”这个词中包含的所有内容,来选择自己最需要的条目:也就是说,你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情感呵护、指点心灵迷津,还是需要有人陪伴玩耍、解闷开心;还是需要互利互惠?
三、过程比结果重要,交往是门艺术。学会主动、学会说“不”、学会对事不对人、学会不强求、学会换位思考,对人生路上的旅伴要转弯要分道扬镳有充分准备。
四、始终坚持贯彻通过小事看人品的原则,对于自己不能接受的朋友身上的人品问题,请提前做好准备,以免遭到更大损失与打击。
我要有很多很多抽屉
你一定见过中药店的药柜,有很多很多抽屉。你也一定听过一句俗话:每个女人的心里只有一个房间,里面只有一个男人;但是男人的房间里有无数抽屉,每个抽屉里都有一个女人。
虽然说的是男女有别,但是未必没有借鉴作用。
嘿嘿,在这里,在友谊方面,我想对女人们说的是,你心里,放朋友的那个房间,也要有很多很多抽屉,把你的朋友们分门别类的放进不同的抽屉,检索方便、功用不同,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省得出现各种毒副作用。
“朋友”这个词,含义深远、外延广泛。首先得想明白一点,你不能把所有的朋友都在一个锅里给烩了,即使是“朋友“也有远近亲疏之分,效用完全不同。你不能指望自己认识的每一个可以称为朋友的人都有超越时空生死的相知和了解,就好像高山流水的那种感情,弄不好就成了爱情啊。首先需要戒除的就是这种对感情的奢望——你得知道,有的人一辈子都碰不见一个知己啊。所以,有人说朋友贵精不贵多,能称之为挚友的,有一两个足矣足矣。
尤其是这样的时代,大家一起见见面,吃吃饭,办点事儿,就已经成了朋友了,虽然你可能完全不知道他的其他状况,只在你需要的层面上跟他保持良好互动,那么你能要求他也感情真挚、要死要活吗?那不光没必要而且太累。咱们也不能逮谁跟谁磕人生不是?
现实中的朋友大概分以下几类:
一、知己型:如上所述。难得,并且需要缘份。这样的朋友与你有灵魂上的契合,很可能倾盖如故。哪怕多少年都不见面,还是能在第一时间找回亲切熟悉的相知之感。你可以在交往中体会到非常信任并且放松的感觉。你可以放心的把家门钥匙交给他,你可以无论什么时间随时拨打他的电话,你遇见任何事情都可以和他讨论沟通,你可以倾诉、倾听、或者哪怕仅仅是大哭一场。你也愿意为了他做很多很多事情,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并且逐渐加深,你们在岁月中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二、伙伴型:通常,人们只有在相同教育背景、经济条件、品味趣味等条件下才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姑娘们总是害怕寂寞,总喜欢热闹场面。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有几个伙伴。你们可以一起去逛街,大家眼光差不多、钱包薄厚差不多,进了同一家商场可以各取所需、互相参谋;口味差不多的可以一起去吃水煮鱼、日本料理;喜欢运动的可以结伙去健身锻炼;一起去看电影、旅游、喝酒、跳舞,甚至是去医院……总之,生命中的美好,如果只是一个人默默独自来往,总显得有些凄凉,但是有伙伴型的朋友在一起,就有趣得多,他们更像是兴趣小组,但是,总归相同的兴趣,能让他们愉快的消磨时光。
三、互惠型:“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这句话也并非空穴来风,每个人周围总有一个人际关系圈,圈子里有很多神通广大的朋友,大家平时可能来往并非十分密切,但是在生活中和事业上总有交集。这种朋友因为要随时注意交往中的收支平衡,往往来得反而更君子之交淡淡如水——今天你帮了我一个忙,我知道明天也许有什么事儿你就需要我,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家都耐心并不急躁,如果你有可以用的上的地方,那么我们总归会用的上的。或许是事后表示感谢,或许是未来的日子里有同样的报偿,你可以买到便宜机票,我没准有品牌折扣……就是这样的交换关系,大家都可以皆大欢喜,至于转身过去各自过着什么样的日子,谁在乎呢?
四、八卦型:家常里短,生活窍门,流言蜚语。人总有这样的无聊时刻,有个有趣的人在你身边扯扯淡也是满好的事儿,这样的朋友可能是隔壁的大嫂,也可能是圈子里的消息灵通者,但是,你确定你要要求他们为你两肋插刀吗?
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的朋友,哪怕是狐朋狗友,也是有他们存在的基础和必要。你要做的事很简单,要把自己的朋友装进这样一个一个的抽屉,你要知道,对待自己的好朋友和对待伙伴、对待互惠关系、对待损友,都有不同的态度,你不能把他们混在一起一勺烩,你不能要求一个互惠型的朋友可以为你出生入死,你也不能与你的八卦朋友讨论个人心灵成长之路。想明白了这一切,你最终就会知道单身的你可以避免很多失望,可以不要很多莫名其妙的朋友关系。就好像药柜子里的那些中药,有的其实你一辈子也吃不上。
珍爱生命就请远离大毒草
有的朋友就是你的大毒草,你却完全不能感受得到,因为姑娘们其实擅长饮鸠止渴,沉醉在某种氛围营造出的温暖的情感包围之中。但是!可但是!你要知道的是,从来损友有很多,有可能是存心故意,有可能是无心之过,也有可能是抓住朋友这根救命稻草纠缠挣扎,你如果没有判断力,很有可能就被他们带上了条歪路而不自知。
毒草一:坏人。坏朋友。这样的家伙总是伪装得很好,他们一直在偷窥你的生活,有可能是你的经济状况比他好,有可能你的人际关系对他有用,甚至她爱上了你的男人,她们会不顾一切的接近你,用无比的热情来照顾你,积极的进入你的生活,你的生活里充斥着他们的影子。然后,在背后狠狠给你一刀——这样的人已经不能叫做朋友了,可是看起来没有人比他们更像你的好朋友。请睁大眼睛仔细辨别:他们是不是太过热情的参与到你的生活里?他们是不是在努力的与你的一切发生关联?他们是不是对外宣称是你最好的朋友?他们会不会完全不给你留出自己的空间?自从有了这样的“朋友”,其他朋友是否已经开始远离你?
毒草二:情绪极端不稳定的爱情幻想者。这样的姑娘其实心地善良,无奈性格软弱敏感还优柔寡断,假如她没有谈恋爱,那么一切都还愉快。可是不知道哪天起,她半夜随时拨通你的电话在那边幽幽的哭泣倾诉,她动不动就觉得人生幻灭,她时不时的给你留言说不想活了,等你担心半天以后才发现她不过是又失恋了。她还经常需要你的陪伴,对你一遍遍的回忆着她那段逝去的恋情有多美好。最后,她有了新的爱情,然后消失了去享受甜蜜了,只剩你在付出了无限的耐心与精力之后喘着粗气消化那些负面情绪。之后,她再次失恋的时候,又出现了。
毒草三:对生活没有规划的享乐者。这样的朋友基本上以撺掇者的身份出现,她只顾享受当下,却从来不考虑长远。她可能会撺掇你买下一只皮包——那需要你一年的工资而你在还房贷;她会在你工作的时候出现在办公室,拉着你去楼下喝下午茶或者干脆逃班逛街;她鼓励你去追求一个和你完全不般配的男人(无论那人是多么好或多么坏);她没事就喜欢跟你毫无目的的混在一起,她总是不断的为你的生活制造意外惊喜点或惊吓点……当然,她的日子也过得毫无头绪,你们混在一起,只会逃避着责任感而变得越来越不靠谱。最后,她可能会跟你借钱——然后她永远也凑不齐可以还给你那笔钱的款项。
毒草四:自恋的万人迷。有一种女朋友是以感情专家的身份出现在你面前。她认为自己的魅力无限,所以你身边的每个男人都逃不过她的打量与关注。她会在你的朋友圈里把水搅浑,努力营造所有人和她的关系都比和你的关系密切的感觉。她会肆无忌惮的点评你所有的异性朋友和爱人,弄得你最后疑神疑鬼觉得世间没真爱;有了她在身边,你会觉得自己的爱情世界里永远风起云涌,无论她是不是有意无心,最后你只想要的是安安静静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毒草五:不良习惯者以及悲观主义者:她爱迟到、做事拖沓;他抽烟喝酒还总拉着你去买醉;她觉得人生很灰暗,总是灌输你幻灭感;他总是爱享乐超过一切却总想和你一起创业;她喜欢占小便宜还鼓动你在超市偷东西……这样的朋友,假如你没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以及顽强的神经和谨慎的控制力,那么,还是离他们远点吧。
朋友有很多种,每个人的生活却只有一种方式,有的人可以同甘却不能共苦,有的人可以一起玩耍却不能一起工作……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需要旅伴,因为可以不孤单,但是更重要的是风雨同路,彼此扶植。我们和朋友在一起,是为了互相鼓励和进步,而不是互相拖累和耽误。对于单身的女子来说,选错了朋友,你甚至连选错男人的机会都没有。你需要记住的其实只有一点,当感情已经变成负累,不如在下一个路口安静的分别。
how hard to be a better man
做个好人有几多难?
来自: 一个人是一座岛
朋友是一个做学问的人,最近和我聊到了她的烦恼。是关于现在的学术圈的,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个圈子歪风邪气很盛,很多的潜规则,并不像表面那么清明,评定一个学者,总是要看他在所谓的核心期刊发表了多少文章之类,但现如今,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钱搞定的,于是朋友就很苦恼,她是有实力的人,论真功夫丝毫不怕竞争,但现在却发现自己埋头做了十几年的学问,实力这一条却完全行不通了,那些明明并不比自己更出色的人,到是风生水起,四处炫耀着。可如果自己真去依样画葫芦,却又很痛苦,因为那会成为鄙视自己的人。不去做,却也不甘心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别人不劳而获。朋友讲完了这些就问我,这是不是很虚荣啊?我说不是,这样的纠结是很正常的。知道道理总是简单的,但真要放下,对谁都没那么容易。
这让我想起当年当老师的时候的一件事。我当时是在一个中学里当代课老师,因为一个正式老师生完孩子要回岗位,所以学校要辞掉当时四个代课老师中的一个。后来我知道,有一位老师冒充家长打电话给校领导。说我教的不好,实际上,我的两个班的学习成绩,一个是十二个班里的年级第二,一个是年级第三,后来事实还证明,这位打电话的同事,她之所以有一个班成绩比我的好,总是年级第一,是因为她一直在私自篡改成绩。最后中考的时候,她的那个班的成绩,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打电话的事情被我的一个在学校的同学知道,很气愤的跟我讲。两个女人就气愤的在电话里噼里啪啦的一通发泄。然后同学就说,你说你咋那么废物,就不能狠点?你也冒充家长打电话给领导。我一下子愣住了,然后憋了半天说:我不行,我做不来。要不,你帮我打?我同学在那里很认真的想了半天,最后也运了口气说,我也不行。干不出那种事儿来。
结果后来,我成了离开那个学校的人。
前一阵子看《天水围的日与夜》,08年华语电影中最爱的一部片子,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和很玄乎的矛盾冲突,只是讲了一个寡居的母亲和儿子,如何与楼下的一个孤单的老人成为朋友的经过,鲍起静扮演的那位寡居的母亲贵姐,是一个我们经常说的那种好人,年轻时候家里穷,先辍学打工供了几个弟妹上学,然后又供儿子,也没念过什么书,只是在超市里打打工。过着老老实实的,却也安安静静的日子。对人的关怀和体贴,都是自然的,不给人压力的,若对方很抗拒,她到也不一定要做什么。母亲生病,撒娇要儿子媳妇熬燕窝粥给她喝,她是几个兄弟姐妹中最不富裕的,儿媳妇到最后只是熬了鱼片粥,贵姐知道了,也没说什么,就真的熬了燕窝粥,叫儿子端去,还嘱咐说是弟妹叫送来的。老母亲仿佛也知道似的,喝了一口就和儿子说起来,你这个妈呀,一辈子都痴痴傻傻的,只知道干活。
儿子回答说,“哦”
我和一个小朋友聊起这个电影,就说,不相信世界上怎么有这样的好人。我说,没那么复杂吧,若我是那孤苦无依的老太,你难道不会叫儿子下来帮我搬一下电视机吗?难道不会陪我去看孙子吗?我身边的好多朋友都会做得到,我自己也会做的。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如此。我喜欢贵姐,不是因为她是个好人,做了这些善良的事,而是因为,她只是顺应了自己的本性而已。既不觉得自己有多高尚,也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不像刘慧芳那种好人,事实上我从小就不喜欢刘慧芳那种好人,善良得如此高调,老是好像牺牲了什么,整天苦哈哈的,跟圣人似的,那样的善良,只会让周围的人都有压力,因为一跟她比起来,别人都是道德低下的,这样就让她周围的人负担沉重的很。但是天水围的这位母亲不同,她只是顺乎了自己的天性而生存而已。
我一直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有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片段,姜文对王姬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从来不做昧良心的事的人,一种是良心被狗吃了一半的人,一种是根本没有良心的人。头一种和后一种,是从来不受良心的责备的,只有良心被狗吃了的人,才会一辈子不得安生。然后王姬说,你是说你想让狗把你的另一半良心也舔干净了是吗?
中国是一个讲厚黑学的地方,我经常看到很多甚至是刚刚毕业的小朋友感慨,社会黑暗,唯有把自己的良心和原则都出卖了,才能够立足。很久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并为我不能做出那些明明知道有利可图的事情而苦恼,就像我那位做学术的朋友一样,因为那等于我将永远不能获得这个社会所谓的“成功”,可是,后来经过了学校的那件事,我也算彻底把自己整明白了,我就没有人家那种什么底限都不顾,只考虑自己的本事嘛,厚黑的那些事,看上去好简单,但是对我这样的人,做起来就是好难,如果我那样做了,我就会受良心的责备,就会鄙视我自己。所以,那就这样咯,不能获得,就不获得呗,那我就是这样的人呀,我爹妈从小就没教过我这一套呀,我就是做不来嘛。那既然这样,就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存好了。不会厚黑嘛,就不要学人家去厚黑,就老老实实干活好啦,老老实实写字做人,到现在看来,不是也没饿死,不是还活得也可以吗?
“好人就是道德高尚的圣人,傻子,我不可能做圣人,所以我不会那么要求我自己”,这是我们现在流行的一种想法,但看完了《天水围的日与夜》,我由心理佩服贵姐,却绝不是因为把她当做了什么道德高尚的圣人,她固然是温暖的,善良的,但在我心里,她更是一个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而且懂得顺乎自己本性,不强求的聪明人,是最懂得舍得,也能做到的有智慧的母亲。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有钱有房,有名有利,这样才叫做有所得。但是,像这位母亲这样,内心安祥平静,快乐知足,又培养出了一个也是同样如此的儿子,这难道不也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吗?她做人做到的境界,有的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话还是说回我的那位朋友吧,最后两个人说起应该怎么办的时候,我说,你可以去试试,看你能不能做到别人做的那一套而不鄙视自己,要是实在接受不了,就不再做下去就是了,若是可以,就也顺其自然好了,这样至少也甘心。她说,就怕自己发现自己真的成了那种人。我说,不会的,你该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心会告诉你的。
于是朋友感慨说,人到中年,才发现做人好难。
听到这话,我笑了,想起了《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那位母亲和她自己的妈妈,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对话。
“做人好难啊!”母亲说
“哪有那么难啊。”贵姐在一旁削着苹果,随口淡淡然的回答道。
来自: 一个人是一座岛
朋友是一个做学问的人,最近和我聊到了她的烦恼。是关于现在的学术圈的,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个圈子歪风邪气很盛,很多的潜规则,并不像表面那么清明,评定一个学者,总是要看他在所谓的核心期刊发表了多少文章之类,但现如今,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钱搞定的,于是朋友就很苦恼,她是有实力的人,论真功夫丝毫不怕竞争,但现在却发现自己埋头做了十几年的学问,实力这一条却完全行不通了,那些明明并不比自己更出色的人,到是风生水起,四处炫耀着。可如果自己真去依样画葫芦,却又很痛苦,因为那会成为鄙视自己的人。不去做,却也不甘心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别人不劳而获。朋友讲完了这些就问我,这是不是很虚荣啊?我说不是,这样的纠结是很正常的。知道道理总是简单的,但真要放下,对谁都没那么容易。
这让我想起当年当老师的时候的一件事。我当时是在一个中学里当代课老师,因为一个正式老师生完孩子要回岗位,所以学校要辞掉当时四个代课老师中的一个。后来我知道,有一位老师冒充家长打电话给校领导。说我教的不好,实际上,我的两个班的学习成绩,一个是十二个班里的年级第二,一个是年级第三,后来事实还证明,这位打电话的同事,她之所以有一个班成绩比我的好,总是年级第一,是因为她一直在私自篡改成绩。最后中考的时候,她的那个班的成绩,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打电话的事情被我的一个在学校的同学知道,很气愤的跟我讲。两个女人就气愤的在电话里噼里啪啦的一通发泄。然后同学就说,你说你咋那么废物,就不能狠点?你也冒充家长打电话给领导。我一下子愣住了,然后憋了半天说:我不行,我做不来。要不,你帮我打?我同学在那里很认真的想了半天,最后也运了口气说,我也不行。干不出那种事儿来。
结果后来,我成了离开那个学校的人。
前一阵子看《天水围的日与夜》,08年华语电影中最爱的一部片子,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和很玄乎的矛盾冲突,只是讲了一个寡居的母亲和儿子,如何与楼下的一个孤单的老人成为朋友的经过,鲍起静扮演的那位寡居的母亲贵姐,是一个我们经常说的那种好人,年轻时候家里穷,先辍学打工供了几个弟妹上学,然后又供儿子,也没念过什么书,只是在超市里打打工。过着老老实实的,却也安安静静的日子。对人的关怀和体贴,都是自然的,不给人压力的,若对方很抗拒,她到也不一定要做什么。母亲生病,撒娇要儿子媳妇熬燕窝粥给她喝,她是几个兄弟姐妹中最不富裕的,儿媳妇到最后只是熬了鱼片粥,贵姐知道了,也没说什么,就真的熬了燕窝粥,叫儿子端去,还嘱咐说是弟妹叫送来的。老母亲仿佛也知道似的,喝了一口就和儿子说起来,你这个妈呀,一辈子都痴痴傻傻的,只知道干活。
儿子回答说,“哦”
我和一个小朋友聊起这个电影,就说,不相信世界上怎么有这样的好人。我说,没那么复杂吧,若我是那孤苦无依的老太,你难道不会叫儿子下来帮我搬一下电视机吗?难道不会陪我去看孙子吗?我身边的好多朋友都会做得到,我自己也会做的。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如此。我喜欢贵姐,不是因为她是个好人,做了这些善良的事,而是因为,她只是顺应了自己的本性而已。既不觉得自己有多高尚,也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不像刘慧芳那种好人,事实上我从小就不喜欢刘慧芳那种好人,善良得如此高调,老是好像牺牲了什么,整天苦哈哈的,跟圣人似的,那样的善良,只会让周围的人都有压力,因为一跟她比起来,别人都是道德低下的,这样就让她周围的人负担沉重的很。但是天水围的这位母亲不同,她只是顺乎了自己的天性而生存而已。
我一直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有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片段,姜文对王姬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从来不做昧良心的事的人,一种是良心被狗吃了一半的人,一种是根本没有良心的人。头一种和后一种,是从来不受良心的责备的,只有良心被狗吃了的人,才会一辈子不得安生。然后王姬说,你是说你想让狗把你的另一半良心也舔干净了是吗?
中国是一个讲厚黑学的地方,我经常看到很多甚至是刚刚毕业的小朋友感慨,社会黑暗,唯有把自己的良心和原则都出卖了,才能够立足。很久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并为我不能做出那些明明知道有利可图的事情而苦恼,就像我那位做学术的朋友一样,因为那等于我将永远不能获得这个社会所谓的“成功”,可是,后来经过了学校的那件事,我也算彻底把自己整明白了,我就没有人家那种什么底限都不顾,只考虑自己的本事嘛,厚黑的那些事,看上去好简单,但是对我这样的人,做起来就是好难,如果我那样做了,我就会受良心的责备,就会鄙视我自己。所以,那就这样咯,不能获得,就不获得呗,那我就是这样的人呀,我爹妈从小就没教过我这一套呀,我就是做不来嘛。那既然这样,就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存好了。不会厚黑嘛,就不要学人家去厚黑,就老老实实干活好啦,老老实实写字做人,到现在看来,不是也没饿死,不是还活得也可以吗?
“好人就是道德高尚的圣人,傻子,我不可能做圣人,所以我不会那么要求我自己”,这是我们现在流行的一种想法,但看完了《天水围的日与夜》,我由心理佩服贵姐,却绝不是因为把她当做了什么道德高尚的圣人,她固然是温暖的,善良的,但在我心里,她更是一个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而且懂得顺乎自己本性,不强求的聪明人,是最懂得舍得,也能做到的有智慧的母亲。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有钱有房,有名有利,这样才叫做有所得。但是,像这位母亲这样,内心安祥平静,快乐知足,又培养出了一个也是同样如此的儿子,这难道不也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吗?她做人做到的境界,有的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话还是说回我的那位朋友吧,最后两个人说起应该怎么办的时候,我说,你可以去试试,看你能不能做到别人做的那一套而不鄙视自己,要是实在接受不了,就不再做下去就是了,若是可以,就也顺其自然好了,这样至少也甘心。她说,就怕自己发现自己真的成了那种人。我说,不会的,你该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心会告诉你的。
于是朋友感慨说,人到中年,才发现做人好难。
听到这话,我笑了,想起了《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那位母亲和她自己的妈妈,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对话。
“做人好难啊!”母亲说
“哪有那么难啊。”贵姐在一旁削着苹果,随口淡淡然的回答道。
who are you, and for whom you live
你是谁 为了谁
来自:来人间晃一圈 不过一顿自助餐
在趴趴博上看到了一句很好听的话。“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实在太没种太有愧于青春了。 ”
然后我把它改成了一句很雷的话。我说,好,来,让我们主动拒绝负责吧。
多美好的状态。嗯,题目是有感而发。
主动拒绝负责的前提就是,谁也别为了谁。小时候爹娘吵架,动辄和好之前就拿我当挡箭牌: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跟你离婚了。有一年我终于忍不住了,我说,爹,娘,求求你们,千万别为了我,你们怎么幸福怎么追,我没所谓。你们离了我就宣布独立,还收双份抚养费,我巴不得的呢,就是千万别为了我凑合,我承受不来这压力。
然后他们果真不吵架了。或者不当着我面吵架了。再或者小吵小闹也不说俩人为了我互相对付这么多年了。
我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我忘了。我就是想说谁也别为了谁。但是中国人就是喜欢说“为了”。为了实现,为了造福,为了达到,云云,害得我很多年行动迟缓,因为每一个行动之前我都要给它加一个顺理成章的理由,否则觉得师出无名于心不安。
那天柠檬说我,去年你疯了一样为了他去上海。我当时听着挺受用,脑海里马上自恋地勾勒出一个多么专情多么烈性的女子(注意我用的是“女子” 哦)。然后我觉得哪里不对,仔细分析发现是前提错误。我没为了他。我就是为了我自己。一切都是有前期投入和后期回报存在的。虽然我是理财白痴,但是还是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这一点的。我为自己创造能跟他接近的机会。就像我故意在校园里闲晃只为能跟他偶遇。就像他名义上约我采风暗地里约我私奔。仅此而已。我们有看到满心期待的结果有出现的可能,才会付出;没有人傻到做亏本生意。
也许你要说,这太功利了吧。一定不是这样的。一定有最美好的最单纯一心一意付出的东西存在的。
恰恰相反,我一直认为那种苦情到虐人虐己的恋情,是最自私的恋情。一味付出的那个人,真正爱上的,往往是付出时的自己。TA无休止的投入,不给自己幸福的机会,就是太想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了。你说这不是自私是什么?
所以我特别讨厌听什么“为了”。我很庆幸我跟他之间谁也没“为了”谁。最近听到这种带着“为了”的表白,我就很想吐血。“为了”给你买生日礼物,SHIT,普通朋友的生日你还会意思意思吧?“为了”你出国读研,狗屁,出国对你来说就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么?“为了”你放弃机会,拜托,不是没这机会你人生就一蹶不振了。如果你是真的为了我把你的人生搞黯淡了,我不仅不会感激还要大骂你傻逼,因为我的人生承受不了这份深情。不要把自己说的那么清高那么多情那么排除万难那么一心一意,我只需要知道,你所做的都是你愿意选择的,谁也没逼你。我再次奉劝为了这种“为了”感动得迷失自己的善男信女,他们说这话的目的无非就是想看你眼中的闪闪泪光,以满足他们心中的自我升华的幻想。
你们要做让对方感动的事情,但不是要为了让他们感激。你们要让对方知道你们相知相爱,最终目的一定是为了自己幸福。如果不是为了自己心安理得,没人愿意假装幸福。
所以。如果想要幸福,请为了自己。让我们主动拒绝负责,再不说“为了”谁委屈自己。
来自:来人间晃一圈 不过一顿自助餐
在趴趴博上看到了一句很好听的话。“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实在太没种太有愧于青春了。 ”
然后我把它改成了一句很雷的话。我说,好,来,让我们主动拒绝负责吧。
多美好的状态。嗯,题目是有感而发。
主动拒绝负责的前提就是,谁也别为了谁。小时候爹娘吵架,动辄和好之前就拿我当挡箭牌: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跟你离婚了。有一年我终于忍不住了,我说,爹,娘,求求你们,千万别为了我,你们怎么幸福怎么追,我没所谓。你们离了我就宣布独立,还收双份抚养费,我巴不得的呢,就是千万别为了我凑合,我承受不来这压力。
然后他们果真不吵架了。或者不当着我面吵架了。再或者小吵小闹也不说俩人为了我互相对付这么多年了。
我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我忘了。我就是想说谁也别为了谁。但是中国人就是喜欢说“为了”。为了实现,为了造福,为了达到,云云,害得我很多年行动迟缓,因为每一个行动之前我都要给它加一个顺理成章的理由,否则觉得师出无名于心不安。
那天柠檬说我,去年你疯了一样为了他去上海。我当时听着挺受用,脑海里马上自恋地勾勒出一个多么专情多么烈性的女子(注意我用的是“女子” 哦)。然后我觉得哪里不对,仔细分析发现是前提错误。我没为了他。我就是为了我自己。一切都是有前期投入和后期回报存在的。虽然我是理财白痴,但是还是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这一点的。我为自己创造能跟他接近的机会。就像我故意在校园里闲晃只为能跟他偶遇。就像他名义上约我采风暗地里约我私奔。仅此而已。我们有看到满心期待的结果有出现的可能,才会付出;没有人傻到做亏本生意。
也许你要说,这太功利了吧。一定不是这样的。一定有最美好的最单纯一心一意付出的东西存在的。
恰恰相反,我一直认为那种苦情到虐人虐己的恋情,是最自私的恋情。一味付出的那个人,真正爱上的,往往是付出时的自己。TA无休止的投入,不给自己幸福的机会,就是太想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了。你说这不是自私是什么?
所以我特别讨厌听什么“为了”。我很庆幸我跟他之间谁也没“为了”谁。最近听到这种带着“为了”的表白,我就很想吐血。“为了”给你买生日礼物,SHIT,普通朋友的生日你还会意思意思吧?“为了”你出国读研,狗屁,出国对你来说就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么?“为了”你放弃机会,拜托,不是没这机会你人生就一蹶不振了。如果你是真的为了我把你的人生搞黯淡了,我不仅不会感激还要大骂你傻逼,因为我的人生承受不了这份深情。不要把自己说的那么清高那么多情那么排除万难那么一心一意,我只需要知道,你所做的都是你愿意选择的,谁也没逼你。我再次奉劝为了这种“为了”感动得迷失自己的善男信女,他们说这话的目的无非就是想看你眼中的闪闪泪光,以满足他们心中的自我升华的幻想。
你们要做让对方感动的事情,但不是要为了让他们感激。你们要让对方知道你们相知相爱,最终目的一定是为了自己幸福。如果不是为了自己心安理得,没人愿意假装幸福。
所以。如果想要幸福,请为了自己。让我们主动拒绝负责,再不说“为了”谁委屈自己。
19 April 2009
negative comments
早前的一次交谈,领会了很多东西
情绪的控制确实不容易,尤其在自己不知如何掌握平衡时
Seba那句话,现在想来,感触震撼
one of the best I ever worked
I will be the one.
情绪的控制确实不容易,尤其在自己不知如何掌握平衡时
Seba那句话,现在想来,感触震撼
one of the best I ever worked
I will be the one.
01 February 2009
speed up reading
by Author: 李笑来
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在意自己的阅读速度,尤其在读闲书的时候,“速度”几乎是不被考虑的因素——快与慢全凭个人喜好。有的人喜欢咬文嚼字,有的人就是喜欢囫囵吞枣——当然更多的人干脆懒得读书,只看画报与影视。
人们真正在意自己的阅读速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考试的时候,比如,在参加外语考试诸如国内的四六级考试或者国外的留学考试TOEFL、SAT、GRE、GMAT、LSAT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直接感受是阅读速度太慢,乃至于时间不够用。
为了解决“阅读速度”问题,人们(包括老师与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同时也定义了很多所谓的“恶习”,比如,“唇读”、“指读”、“回读”、“译读”等等[1] 。很多学生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也难免“病急乱投医”,相信“唇读”、“指读”等等方式真的是所谓的恶习[2] 。事实上,无论多么荒谬的事情只要有人肯斩钉截铁地说出来就会有人(很多人)不假思索地相信。
然而很多的时候,不能把“直接感受”当作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是那么简单,问题早就被解决了。解决问题之前,要正确地锁定问题的根源,否则就无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绝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崔健的《像一把刀子》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这时我的心就像一把刀子,它要穿过你的喉咙去吻你的肺……”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这样的态度,往往要穿过问题的喉咙去探它的肺才可以找到答案。
——《把时间当作朋友》前言
几乎所有的语言考试都有“阅读部分”,这只是简称,全称是“阅读理解部分”(Read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阅读理解”本质上是两个过程的叠加:“输入”与“理解”。“输入”有很多种方法,“理解”是需要积累才能获得的能力。要能够理解已输入的信息,才能够真正做到“阅读理解”。如此看来,各种所谓的“建议”其实只把焦点锁定在“输入”过程了,而对“理解”过程只字不提,即,以为问题的症结在“输入过程”上,而没想到症结其实在“理解过程”上。
“输入”的方式至少有以下常见的三种:
1. 扫读:只用眼睛快速浏览文字(本质上来看是必然以遗漏一些信息为代价)
2. 默读:在用眼睛浏览文字的同时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说”这些文字,并不实际发声
3. 唇读:在用眼睛浏览文字的同时嘴唇翕动“说”出这些文字[3]
事实上,没有人永远只用以上三种输入方式中的某一种[4] ——无论是在读母语的时候,还是在读外语的时候;相反,大家都是在不自觉地根据需要选择输入方式。阅读内容对阅读者来说相对简单(即,阅读者的理解能力在这方面相对很强)的时候,更多的情况下都是采取“扫读”的方式;而内容难度高一点的时候,就会采用“ 默读”的方式;如果内容难度相对较高,那么就会自然地采取“唇读”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把速度放慢,以便有更多时间思考消化。所以说,“扫读”也好,“ 默读”、“唇读”也罢,都只是输入方式,且是各有用处的输入方式,根本不是什么恶习。如果学生相信“唇读”和“默读”都是恶习的话,他们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三脚猫[5] 被砍掉了两条腿”——境遇早已惨不忍睹。(他们这么做还有更严重的至少一个害处,后面会有详细的解释。)
也就是说,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真正需要时间的,或者说更需要时间的,是“理解过程”——输入过程只是初步。无论用哪一种输入方式,最终只不过是在“配合”理解过程而已。在无法理解的情况下,输入得越快越没用。所以,想要提高“阅读速度”,真正要锻炼的是自己的“理解能力”,而这并不是特别难以做到的——尽管需要很多篇幅才能讲清楚。
被称之为“恶习”的所谓“唇读”,实际上就是小声的“朗读”。从来都没有人认为、也不会有人同意“朗读是恶习”——可是为什么“小声朗读”就成了恶习呢?把“小声朗读”当作“恶习”明显是再荒谬不过的。
对于任何人都一样:阅读内容难度与阅读理解速度成反比,即,正在阅读的内容难度越高,阅读者的理解速度越低。而我们正在使用的输入手段(“扫读”、 “默读”、与“唇读”)必然会配合理解速度;于是,一旦阅读者开始使用“唇读”的时候,就说明此时正在阅读的内容难度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在这样的难度之下,阅读者的“理解速度”已经小于等于“唇读”速度——如果理解速度再差一些的话,阅读者还可能需要“反复阅读”若干次,甚至要返回之前的某一点(前一句、前一段、甚至前一页)才可能找到能让他迷途知返的线索。
文字本身就是有声音的,大多数人既不是聋子也不是哑巴,于是在理解文字的时候是不可能回避声音的。不妨自我审视一下自己的所谓“扫读”过程,就会发现脑子里的那个声音其实一直存在。本质上来看,“扫读”的时候那个声音之所以有时“断断续续”,其实只不过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跳”过了一些“即便不全读也能正确推测到的内容”;而那个声音只在“读”那些“必须读到才不至于影响理解”的内容——也可能是句子、也可能是只言片语。再进一步,一个人但凡正常,那么他“顶多可以刻意回避‘唇读’,但根本无法回避‘默读’。” [1]
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做不到随便拿来一篇文章就能做到“流利地朗读出来”。事实上,很多成年人也一样做不到——即便是专业播音员,朗读任何材料之前也要首先花点时间熟悉一下内容,才能做到基本不出错地朗读出来。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就当然需要通过锻炼才能掌握[2]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到极致(最终成为播音员或者演员的人除外),但是如果连这都不及格,那么很可能因此导致“理解能力”低下,乃至于各个科目都可能受到影响。读者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每个班级里都至少有那么一两个因朗读糟糕而被老师或者同学耻笑的学生[3],大抵上他们其他科目的成绩不大可能理想的——因为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阅读文本,需要理解能力,但这些孩子连流利朗读都掌握不了,理解能力自然就差出许多,于是在各个科目都可能因此落后于他人。
事实上,朗读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基本方法。因为当一个人可以流利地朗读一个句子的时候,即意味着说他正在完成对这个句子的“拆解”与“重组”的过程——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通过眼睛输入,经过大脑识别、理解、处理之后又运用口腔的种种器官形成正确的声音,而后又通过耳朵反馈回大脑;而与此同时,大脑在一刻不停闲进行各种处理过程:句子成分都有哪些、哪几个字词构成什么样的成分、这些成分各自是什么意思、成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些成分组合起来又构成怎样的含义,等等。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阅读者面对一个语法正确、逻辑严谨的句子竟然不能够把它流利地朗读出来,就说明阅读者“拆解”有误或者“重组”有误。重新把句子结构与成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搞清楚之后,句意也就自然明朗了,读起来自然就“顺”了;而后再把句子多读几遍——其实就是“通过重复练习理解过程、巩固理解能力”了。
所以,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把“朗读”的基本功补齐。对学外语的人来说,我觉得起码要坚持一年的晨读(每天一小时)才能算是基本过关。我的经验是,岁数越小在这方面越容易进步(比如,高中生在这方面的进步就比大学生快)。刚开始做不到“独立朗读”(毕竟是外语,很多人害怕读错)的话,那么就“跟读
理解速度往往因“材”而异——阅读自己熟悉的题材之时,理解速度要比阅读不熟悉的题材之时的理解速度快出许多。比如,很多国内的考生在参加 TOEFL、SAT、GRE等留学考试的时候,会发现自己遇到“地理”、“生物”等不熟悉的题材的文章就会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很多时候,即便是同一话题的文章,随着讨论深度的不同,一样会产生理解速度上的巨大差异。任何教科书的后几章都比最初几章易懂得多,就是这个原因。
针对特定的题材,提高“理解能力”的最直接方法,第一步就是梳理该题材中所涉及到的“概念”。针对英语学习者来说的话,就是不要“只背单词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全面理解该题材所涉及的(由词汇构成的)所有概念”。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我在新的托福词汇书(《TOEFL iBT® 词汇专题突破》完整网络版)中着重从话题的核心概念入手的根本原因。
第二步是尽快了解该题材中的各种常识与理念。比如,研读过一两本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之后,阅读技巧真正熟练的人通常早已经记住一些基本常识并在其后再次阅读其他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之时反复运用: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关系,沉没成本、机会成本、外部成本的定义与意义,等等。而已经拥有这些常识与理念的人在阅读同一题材、同样难度的阅读材料之时,其理解速度要远远高于那些不具备这些常识与理念的人。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善于做读书笔记的人最终读书速度就是比那些不愿意做笔记的人快出不止一两个等级。大多数人觉得没必要记笔记,殊不知记笔记不只是为了“记住”而已,更多是为了“消化、吸收、反刍、再消化、再吸收”。“记笔记”花费时间但不浪费时间,恰恰相反,最终是最节约时间的一种方式。很多人只不过是目光短浅才觉得“记笔记”浪费时间。
第三步是针对同一题材要读至少两种以上的书籍。针对一些题材,真的有很多人可能一部书都看不完,所以并不知道多读两三部的好处。每个作者对他所书写的题材都有他自己相对独特的视角,又因为一部书篇幅有限于是必然侧重点不同,于是,通常只有多读两三部针对同一题材的书籍才能获得足够全面完整的“知识理解”。事实上,各行各业的人都是如此:学经济学的人不大可能只读过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书,Java程序员也不大可能只读过一本Java教程。
一般来说,两三本书读下来之后,在该题材方面,“理解速度”就会大幅度提升。再多读一本的时候,就会发现太多地方可以“跳”过去也没关系——因为已经学过记过很多,最终需要“必须关注”就会相对减少。
最后,针对英语学习者来说,专门准备一个本子,用来收集整理特定题材的词汇、概念、常识、理念,是必须的功课。如果一个学生在几个月前非常关注美国总统竞选,奥巴马的几次竞选辩论都认真看过、读过,其中不认识的词汇、概念都查过、整理过的话,那么这次布什的离职演说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容易,没有什么难度——无论是看、听、抑或是阅读演说脚本
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在意自己的阅读速度,尤其在读闲书的时候,“速度”几乎是不被考虑的因素——快与慢全凭个人喜好。有的人喜欢咬文嚼字,有的人就是喜欢囫囵吞枣——当然更多的人干脆懒得读书,只看画报与影视。
人们真正在意自己的阅读速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考试的时候,比如,在参加外语考试诸如国内的四六级考试或者国外的留学考试TOEFL、SAT、GRE、GMAT、LSAT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直接感受是阅读速度太慢,乃至于时间不够用。
为了解决“阅读速度”问题,人们(包括老师与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同时也定义了很多所谓的“恶习”,比如,“唇读”、“指读”、“回读”、“译读”等等[1] 。很多学生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也难免“病急乱投医”,相信“唇读”、“指读”等等方式真的是所谓的恶习[2] 。事实上,无论多么荒谬的事情只要有人肯斩钉截铁地说出来就会有人(很多人)不假思索地相信。
然而很多的时候,不能把“直接感受”当作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是那么简单,问题早就被解决了。解决问题之前,要正确地锁定问题的根源,否则就无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绝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崔健的《像一把刀子》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这时我的心就像一把刀子,它要穿过你的喉咙去吻你的肺……”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这样的态度,往往要穿过问题的喉咙去探它的肺才可以找到答案。
——《把时间当作朋友》前言
几乎所有的语言考试都有“阅读部分”,这只是简称,全称是“阅读理解部分”(Read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阅读理解”本质上是两个过程的叠加:“输入”与“理解”。“输入”有很多种方法,“理解”是需要积累才能获得的能力。要能够理解已输入的信息,才能够真正做到“阅读理解”。如此看来,各种所谓的“建议”其实只把焦点锁定在“输入”过程了,而对“理解”过程只字不提,即,以为问题的症结在“输入过程”上,而没想到症结其实在“理解过程”上。
“输入”的方式至少有以下常见的三种:
1. 扫读:只用眼睛快速浏览文字(本质上来看是必然以遗漏一些信息为代价)
2. 默读:在用眼睛浏览文字的同时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说”这些文字,并不实际发声
3. 唇读:在用眼睛浏览文字的同时嘴唇翕动“说”出这些文字[3]
事实上,没有人永远只用以上三种输入方式中的某一种[4] ——无论是在读母语的时候,还是在读外语的时候;相反,大家都是在不自觉地根据需要选择输入方式。阅读内容对阅读者来说相对简单(即,阅读者的理解能力在这方面相对很强)的时候,更多的情况下都是采取“扫读”的方式;而内容难度高一点的时候,就会采用“ 默读”的方式;如果内容难度相对较高,那么就会自然地采取“唇读”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把速度放慢,以便有更多时间思考消化。所以说,“扫读”也好,“ 默读”、“唇读”也罢,都只是输入方式,且是各有用处的输入方式,根本不是什么恶习。如果学生相信“唇读”和“默读”都是恶习的话,他们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三脚猫[5] 被砍掉了两条腿”——境遇早已惨不忍睹。(他们这么做还有更严重的至少一个害处,后面会有详细的解释。)
也就是说,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真正需要时间的,或者说更需要时间的,是“理解过程”——输入过程只是初步。无论用哪一种输入方式,最终只不过是在“配合”理解过程而已。在无法理解的情况下,输入得越快越没用。所以,想要提高“阅读速度”,真正要锻炼的是自己的“理解能力”,而这并不是特别难以做到的——尽管需要很多篇幅才能讲清楚。
被称之为“恶习”的所谓“唇读”,实际上就是小声的“朗读”。从来都没有人认为、也不会有人同意“朗读是恶习”——可是为什么“小声朗读”就成了恶习呢?把“小声朗读”当作“恶习”明显是再荒谬不过的。
对于任何人都一样:阅读内容难度与阅读理解速度成反比,即,正在阅读的内容难度越高,阅读者的理解速度越低。而我们正在使用的输入手段(“扫读”、 “默读”、与“唇读”)必然会配合理解速度;于是,一旦阅读者开始使用“唇读”的时候,就说明此时正在阅读的内容难度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在这样的难度之下,阅读者的“理解速度”已经小于等于“唇读”速度——如果理解速度再差一些的话,阅读者还可能需要“反复阅读”若干次,甚至要返回之前的某一点(前一句、前一段、甚至前一页)才可能找到能让他迷途知返的线索。
文字本身就是有声音的,大多数人既不是聋子也不是哑巴,于是在理解文字的时候是不可能回避声音的。不妨自我审视一下自己的所谓“扫读”过程,就会发现脑子里的那个声音其实一直存在。本质上来看,“扫读”的时候那个声音之所以有时“断断续续”,其实只不过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跳”过了一些“即便不全读也能正确推测到的内容”;而那个声音只在“读”那些“必须读到才不至于影响理解”的内容——也可能是句子、也可能是只言片语。再进一步,一个人但凡正常,那么他“顶多可以刻意回避‘唇读’,但根本无法回避‘默读’。” [1]
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做不到随便拿来一篇文章就能做到“流利地朗读出来”。事实上,很多成年人也一样做不到——即便是专业播音员,朗读任何材料之前也要首先花点时间熟悉一下内容,才能做到基本不出错地朗读出来。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就当然需要通过锻炼才能掌握[2]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到极致(最终成为播音员或者演员的人除外),但是如果连这都不及格,那么很可能因此导致“理解能力”低下,乃至于各个科目都可能受到影响。读者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每个班级里都至少有那么一两个因朗读糟糕而被老师或者同学耻笑的学生[3],大抵上他们其他科目的成绩不大可能理想的——因为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阅读文本,需要理解能力,但这些孩子连流利朗读都掌握不了,理解能力自然就差出许多,于是在各个科目都可能因此落后于他人。
事实上,朗读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基本方法。因为当一个人可以流利地朗读一个句子的时候,即意味着说他正在完成对这个句子的“拆解”与“重组”的过程——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通过眼睛输入,经过大脑识别、理解、处理之后又运用口腔的种种器官形成正确的声音,而后又通过耳朵反馈回大脑;而与此同时,大脑在一刻不停闲进行各种处理过程:句子成分都有哪些、哪几个字词构成什么样的成分、这些成分各自是什么意思、成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些成分组合起来又构成怎样的含义,等等。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阅读者面对一个语法正确、逻辑严谨的句子竟然不能够把它流利地朗读出来,就说明阅读者“拆解”有误或者“重组”有误。重新把句子结构与成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搞清楚之后,句意也就自然明朗了,读起来自然就“顺”了;而后再把句子多读几遍——其实就是“通过重复练习理解过程、巩固理解能力”了。
所以,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把“朗读”的基本功补齐。对学外语的人来说,我觉得起码要坚持一年的晨读(每天一小时)才能算是基本过关。我的经验是,岁数越小在这方面越容易进步(比如,高中生在这方面的进步就比大学生快)。刚开始做不到“独立朗读”(毕竟是外语,很多人害怕读错)的话,那么就“跟读
理解速度往往因“材”而异——阅读自己熟悉的题材之时,理解速度要比阅读不熟悉的题材之时的理解速度快出许多。比如,很多国内的考生在参加 TOEFL、SAT、GRE等留学考试的时候,会发现自己遇到“地理”、“生物”等不熟悉的题材的文章就会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很多时候,即便是同一话题的文章,随着讨论深度的不同,一样会产生理解速度上的巨大差异。任何教科书的后几章都比最初几章易懂得多,就是这个原因。
针对特定的题材,提高“理解能力”的最直接方法,第一步就是梳理该题材中所涉及到的“概念”。针对英语学习者来说的话,就是不要“只背单词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全面理解该题材所涉及的(由词汇构成的)所有概念”。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我在新的托福词汇书(《TOEFL iBT® 词汇专题突破》完整网络版)中着重从话题的核心概念入手的根本原因。
第二步是尽快了解该题材中的各种常识与理念。比如,研读过一两本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之后,阅读技巧真正熟练的人通常早已经记住一些基本常识并在其后再次阅读其他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之时反复运用: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关系,沉没成本、机会成本、外部成本的定义与意义,等等。而已经拥有这些常识与理念的人在阅读同一题材、同样难度的阅读材料之时,其理解速度要远远高于那些不具备这些常识与理念的人。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善于做读书笔记的人最终读书速度就是比那些不愿意做笔记的人快出不止一两个等级。大多数人觉得没必要记笔记,殊不知记笔记不只是为了“记住”而已,更多是为了“消化、吸收、反刍、再消化、再吸收”。“记笔记”花费时间但不浪费时间,恰恰相反,最终是最节约时间的一种方式。很多人只不过是目光短浅才觉得“记笔记”浪费时间。
第三步是针对同一题材要读至少两种以上的书籍。针对一些题材,真的有很多人可能一部书都看不完,所以并不知道多读两三部的好处。每个作者对他所书写的题材都有他自己相对独特的视角,又因为一部书篇幅有限于是必然侧重点不同,于是,通常只有多读两三部针对同一题材的书籍才能获得足够全面完整的“知识理解”。事实上,各行各业的人都是如此:学经济学的人不大可能只读过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书,Java程序员也不大可能只读过一本Java教程。
一般来说,两三本书读下来之后,在该题材方面,“理解速度”就会大幅度提升。再多读一本的时候,就会发现太多地方可以“跳”过去也没关系——因为已经学过记过很多,最终需要“必须关注”就会相对减少。
最后,针对英语学习者来说,专门准备一个本子,用来收集整理特定题材的词汇、概念、常识、理念,是必须的功课。如果一个学生在几个月前非常关注美国总统竞选,奥巴马的几次竞选辩论都认真看过、读过,其中不认识的词汇、概念都查过、整理过的话,那么这次布什的离职演说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容易,没有什么难度——无论是看、听、抑或是阅读演说脚本
31 January 2009
hammer and nail
锤子和钉子
By 刘未鹏(pongba)
(一)
有这么一句古老的箴言:
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
其实这句话已经是老调中的老调重弹了,我们程序员有很多锤子:OO、设计模式、语言(C, C++, Java, Python, Ruby, etc.)、各种各样的架构tricks&workarounds,以及一堆软件过程方法论(Agile, XP, Scrum, etc.)、等等。
几则故事:
1. 阿朱的(《走出软件作坊》):
我过去领导过架构组。架构组的人在2002年的时候,疯狂迷上了UML和设计模式,人手一本《COM本质论》和《设计模式》。我手下有一个新手,就处处是类,处处是抽象,处处是封装,处处是分离,尽量使代码高内聚低耦合。但是这样的的代码太麻烦,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他看自己的代码赏心悦目,别人看他的代码云里雾里,不阅读懂《设计模式》就按照常规理解业务的思路去阅读他的代码根本阅读不懂,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写代码,怪异的很。本来,这位想达到可维护性,可阅读性,却真正的失去了可维护性、可阅读性。这和我前几天看我的朋友周爱民写的《大道至简》中写到:有人希望拿UML去统一用户和软件设计者。殊不知UML有多难理解,而UML设计者却认为UML可以描述一切。就这个道理,要理解你的代码还要去读懂《设计模式》,这要求太高了吧。
所幸这位新手自己都每次写的累,慢慢的也就懒了,觉得确实需要分离的时候就分离,觉得没什么必要的就懒得做了。用他自嘲的话说就是:被磨平了。其实,依我看,他现在这个代码状态才是刚刚好,即照顾了设计扩展,又照顾了实用。真正的纯OO,纯设计模式,可能只存在于教学和科学,而不在于我们的商业软件开发。我们作为商业开发,强调的是叫座的基础上叫好,所以折中方案是必须的,客户和我们自己两相宜就OK,是否符合正宗,就不在我们的商业开发管理范畴了。
这位新手还写了大量的注释。在每个源代码文件头都写上几月几号,XX创建的,这个原代码文件主要是干什么的,还画蛇添足的写上版权所有,公司名称。好像这个代码要开源,或者可能会被其他公司窃取了好表明公司版权。甚至每个函数都写了注释,每个参数是什么意思,每个参数可能出现的值代表什么意思,都写的一清二楚。久而久之,也懒的维护了。代码改动了,参数扩展了,参数状态值有了变化,注释说明却没有跟着改动,让后来看代码的人老误解,还不如不写这些注释。
我告诉他:做事不能走极端。要么全写注释,要么不写注释,都是不对的。我只在我认为要小心的地方,或者我自己都觉得很难理解懂的地方我才写注释。否则,我自己都可能会过段时间理解错了。如果某段代码我看看就能看懂,我就不写注释了。咱们做企业管理软件,深入技术又没有,只要代码能把复杂的业务处理描述的逻辑思路清晰就OK。虽然说理解能力不同,我能快速理解了的未必有新手能够理解,但是你看看我的代码你就明白了。(摘自 《走出软件作坊:代码那些事儿》)
再来一段:
有一部分所谓的架构师,技术超深厚,框架堪比Spring之类,但自己一个人闷头写框架不断优化,力竭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思想,希望把最豪华的设计模式融进去,希望把OSGi融进去,希望把AOP融进去,全无视那些想利用框架减轻自己工作量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应用功能开发同事。这是在用公司工资玩技术呢,还是在满足个人技术幻想呢,还是在实验呢?到底在干吗?价值在哪里?
还有的人不会推广自己的框架。不善言辞,就幻想着技术总监能够通过行政命令让大家必须用框架,能不自己写代码就不自己写代码,能交给框架做的就交给框架做。但技术总监号召完了,大家仍然我行我素,各自开发为政,让框架开发者很孤单。
还有的人也不会推广自己的框架,沉迷在自己的理想世界。好不容易技术总监召集大家让大家来听听框架如何应用,但自说自话,满口自己最得意的词汇,听得业务功能开发人云山雾罩。大家问些问题,如这样的业务开发难题,框架怎么解决?于是,框架开发员就和业务开发员争论了起来。框架开发员觉得这根本就不能答应客户这种变态的需求,而业务开发员说这就是现状。框架开发员说你可以这样这样,业务开发员说这样太麻烦,框架开发员立刻还口这还麻烦?于是双方各执一词,框架也没推广成功。
我手底下有个框架开发员。他的技术渴望很强烈,为了技术难题攻克,可以不吃不睡。并且技术敏感度很强,学习也快。所以当时我感觉他是个程序员的料,就把他拉到我的手下。
但是有个问题,他写出的框架代码,在平时开发业务功能的时候挺麻烦。大家可能需要的是一把铁锹,但是他却给大家N根不同长度不同粗细不同材质的木棍,N个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铁锹头。大家会有N种组合。不仅导致他写代码老超任务期,而且也让使用人感觉没多大帮助。使用起来复杂,而且还得配置这个配置哪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太多。业务开发组的同事就不愿意用,还不如把代码自己直接写死了得了。超期还会影响业务功能开发组的使用。本来人家是为了想加快自己的工作效率。你答应好这个星期给业务开发组提供一个功能,但你没有拿出来。就耽误人家进度。你多次拿不出来,人家业务开发组还不如自己开发一个呢,求人不如求己。
我最后警告他:如果你认为自己技术够牛,那么你必须证明你能很快做出来。如果你认为自己技术够牛,最好能牛到,只提供一个函数就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别这个代理类,那个聚合类,这个唯一实例类。最好连参数也没有,大家调用一下写一句代码就OK。甚至你做的好,大家都不用调用你的代码,你可以包含在基础框架中,你自己去判断什么时候什么应用需要执行这个动作。如果你认为自己技术够牛,那么在业务功能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你能够保证接口不变的情况下还能适合变化,这才你够牛。别让业务开发组的人跟着你也得改他们自己的代码,那样的设计就很烂了。
小伙听了我的话。进度保证,代码接口简洁。(摘自《走出软件作坊:走钢索的人》)
2. 坊间流传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话说联合利华新换了一批自动香皂包装机以后,经常出现香皂盒子是空的没有香皂的情况,而在装配线一头用人工检查因为效率问题不太可能而且不保险。这不,一个由自动化,机械,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博士组成的Solution队伍来解决这个问题,没多久他们在装配线的头上开发了全自动的X光透射检查线,透射检查所有的装配线尽头等待装箱的香皂盒,如果有空的就用机械臂取走。
不巧,中国一乡镇企业生产香皂也遇到类似问题,老板吩咐线上小工务必想出对策决之,小工拿了一个电风扇放在装配线的头上,对着最后的成品吹之,空盒子被吹走,问题解决之。(摘自 TopLanguage 上的讨论。)
因此,
* 心中有锤,就容易为其奴役: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屁股决定脑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黄金大锤再说,而且往往还颇有成就感,却将自己真正原本要解决的问题抛在脑后了。始终莫要忘记提醒自己,“问题是什么?”
* 但毫无疑问,没有锤子是万万不行的,没有谁会傻到徒手钉钉。重点是选择合适你的工具。这又要求在学习工具的时候始终别忘记它的适用范围。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手中有锤,心中无锤。
容我具体解释一下这句话:任何工具都有其适用范畴和前提。然而,我们在学习工具的时候由于投入很多的时间,往往在情绪上面对工具产生了太强的感情,我们既投入了时间,当然内心希望能够用上这些工具,所以就容易忘掉其适用前提,欣欣然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黄金大锤亮出来,以显示自己的厉害。但如果我们换一个态度,仅仅将它看作我们工具箱中的又一件工具,就可以客观地评估它,视具体情况而使用了——始终别忘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Why 永远在 How 之前。
(二)
与上面对应的还有另一句话(实际上这是我杜撰的:D):
如果你想钉一个钉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是锤子。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如果你心中专注于你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你所看到的东西就会呈现出以往你没有看到的一面。
例子:
1. 阿基米德洗了一辈子的澡,然而,只有那一次,当他想要解决皇冠密度问题的时候,想到可以利用排水体积来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
2. 如果你也喜欢看 《Monk》 ,就会体会到把问题装在心中,甚至把自己变成问题,问题即自己的作用——当 Monk 的潜意识里面始终在寻思 How, Why, Who did it 这几个问题时,周遭环境中的一切信息都会显出另一番面目,一个平常情况下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细节也能成为破案的关键,看似不相干的信息也能带来出乎意料的启发。
3. BentObjects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习惯于经常把疑问装在大脑中酝酿好几天,你肯定会有 eureka 的体验。
或者,如果你喜欢在一段时间之内关注某个主题,你在阅读书籍资料的时候就会带着问题的眼镜,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东西,作出与平常不一样的思考。
把自己变成钉子,这就是 eureka 的奥秘。
By 刘未鹏(pongba)
(一)
有这么一句古老的箴言:
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
其实这句话已经是老调中的老调重弹了,我们程序员有很多锤子:OO、设计模式、语言(C, C++, Java, Python, Ruby, etc.)、各种各样的架构tricks&workarounds,以及一堆软件过程方法论(Agile, XP, Scrum, etc.)、等等。
几则故事:
1. 阿朱的(《走出软件作坊》):
我过去领导过架构组。架构组的人在2002年的时候,疯狂迷上了UML和设计模式,人手一本《COM本质论》和《设计模式》。我手下有一个新手,就处处是类,处处是抽象,处处是封装,处处是分离,尽量使代码高内聚低耦合。但是这样的的代码太麻烦,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他看自己的代码赏心悦目,别人看他的代码云里雾里,不阅读懂《设计模式》就按照常规理解业务的思路去阅读他的代码根本阅读不懂,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写代码,怪异的很。本来,这位想达到可维护性,可阅读性,却真正的失去了可维护性、可阅读性。这和我前几天看我的朋友周爱民写的《大道至简》中写到:有人希望拿UML去统一用户和软件设计者。殊不知UML有多难理解,而UML设计者却认为UML可以描述一切。就这个道理,要理解你的代码还要去读懂《设计模式》,这要求太高了吧。
所幸这位新手自己都每次写的累,慢慢的也就懒了,觉得确实需要分离的时候就分离,觉得没什么必要的就懒得做了。用他自嘲的话说就是:被磨平了。其实,依我看,他现在这个代码状态才是刚刚好,即照顾了设计扩展,又照顾了实用。真正的纯OO,纯设计模式,可能只存在于教学和科学,而不在于我们的商业软件开发。我们作为商业开发,强调的是叫座的基础上叫好,所以折中方案是必须的,客户和我们自己两相宜就OK,是否符合正宗,就不在我们的商业开发管理范畴了。
这位新手还写了大量的注释。在每个源代码文件头都写上几月几号,XX创建的,这个原代码文件主要是干什么的,还画蛇添足的写上版权所有,公司名称。好像这个代码要开源,或者可能会被其他公司窃取了好表明公司版权。甚至每个函数都写了注释,每个参数是什么意思,每个参数可能出现的值代表什么意思,都写的一清二楚。久而久之,也懒的维护了。代码改动了,参数扩展了,参数状态值有了变化,注释说明却没有跟着改动,让后来看代码的人老误解,还不如不写这些注释。
我告诉他:做事不能走极端。要么全写注释,要么不写注释,都是不对的。我只在我认为要小心的地方,或者我自己都觉得很难理解懂的地方我才写注释。否则,我自己都可能会过段时间理解错了。如果某段代码我看看就能看懂,我就不写注释了。咱们做企业管理软件,深入技术又没有,只要代码能把复杂的业务处理描述的逻辑思路清晰就OK。虽然说理解能力不同,我能快速理解了的未必有新手能够理解,但是你看看我的代码你就明白了。(摘自 《走出软件作坊:代码那些事儿》)
再来一段:
有一部分所谓的架构师,技术超深厚,框架堪比Spring之类,但自己一个人闷头写框架不断优化,力竭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思想,希望把最豪华的设计模式融进去,希望把OSGi融进去,希望把AOP融进去,全无视那些想利用框架减轻自己工作量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应用功能开发同事。这是在用公司工资玩技术呢,还是在满足个人技术幻想呢,还是在实验呢?到底在干吗?价值在哪里?
还有的人不会推广自己的框架。不善言辞,就幻想着技术总监能够通过行政命令让大家必须用框架,能不自己写代码就不自己写代码,能交给框架做的就交给框架做。但技术总监号召完了,大家仍然我行我素,各自开发为政,让框架开发者很孤单。
还有的人也不会推广自己的框架,沉迷在自己的理想世界。好不容易技术总监召集大家让大家来听听框架如何应用,但自说自话,满口自己最得意的词汇,听得业务功能开发人云山雾罩。大家问些问题,如这样的业务开发难题,框架怎么解决?于是,框架开发员就和业务开发员争论了起来。框架开发员觉得这根本就不能答应客户这种变态的需求,而业务开发员说这就是现状。框架开发员说你可以这样这样,业务开发员说这样太麻烦,框架开发员立刻还口这还麻烦?于是双方各执一词,框架也没推广成功。
我手底下有个框架开发员。他的技术渴望很强烈,为了技术难题攻克,可以不吃不睡。并且技术敏感度很强,学习也快。所以当时我感觉他是个程序员的料,就把他拉到我的手下。
但是有个问题,他写出的框架代码,在平时开发业务功能的时候挺麻烦。大家可能需要的是一把铁锹,但是他却给大家N根不同长度不同粗细不同材质的木棍,N个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铁锹头。大家会有N种组合。不仅导致他写代码老超任务期,而且也让使用人感觉没多大帮助。使用起来复杂,而且还得配置这个配置哪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太多。业务开发组的同事就不愿意用,还不如把代码自己直接写死了得了。超期还会影响业务功能开发组的使用。本来人家是为了想加快自己的工作效率。你答应好这个星期给业务开发组提供一个功能,但你没有拿出来。就耽误人家进度。你多次拿不出来,人家业务开发组还不如自己开发一个呢,求人不如求己。
我最后警告他:如果你认为自己技术够牛,那么你必须证明你能很快做出来。如果你认为自己技术够牛,最好能牛到,只提供一个函数就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别这个代理类,那个聚合类,这个唯一实例类。最好连参数也没有,大家调用一下写一句代码就OK。甚至你做的好,大家都不用调用你的代码,你可以包含在基础框架中,你自己去判断什么时候什么应用需要执行这个动作。如果你认为自己技术够牛,那么在业务功能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你能够保证接口不变的情况下还能适合变化,这才你够牛。别让业务开发组的人跟着你也得改他们自己的代码,那样的设计就很烂了。
小伙听了我的话。进度保证,代码接口简洁。(摘自《走出软件作坊:走钢索的人》)
2. 坊间流传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话说联合利华新换了一批自动香皂包装机以后,经常出现香皂盒子是空的没有香皂的情况,而在装配线一头用人工检查因为效率问题不太可能而且不保险。这不,一个由自动化,机械,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博士组成的Solution队伍来解决这个问题,没多久他们在装配线的头上开发了全自动的X光透射检查线,透射检查所有的装配线尽头等待装箱的香皂盒,如果有空的就用机械臂取走。
不巧,中国一乡镇企业生产香皂也遇到类似问题,老板吩咐线上小工务必想出对策决之,小工拿了一个电风扇放在装配线的头上,对着最后的成品吹之,空盒子被吹走,问题解决之。(摘自 TopLanguage 上的讨论。)
因此,
* 心中有锤,就容易为其奴役: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屁股决定脑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黄金大锤再说,而且往往还颇有成就感,却将自己真正原本要解决的问题抛在脑后了。始终莫要忘记提醒自己,“问题是什么?”
* 但毫无疑问,没有锤子是万万不行的,没有谁会傻到徒手钉钉。重点是选择合适你的工具。这又要求在学习工具的时候始终别忘记它的适用范围。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手中有锤,心中无锤。
容我具体解释一下这句话:任何工具都有其适用范畴和前提。然而,我们在学习工具的时候由于投入很多的时间,往往在情绪上面对工具产生了太强的感情,我们既投入了时间,当然内心希望能够用上这些工具,所以就容易忘掉其适用前提,欣欣然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黄金大锤亮出来,以显示自己的厉害。但如果我们换一个态度,仅仅将它看作我们工具箱中的又一件工具,就可以客观地评估它,视具体情况而使用了——始终别忘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Why 永远在 How 之前。
(二)
与上面对应的还有另一句话(实际上这是我杜撰的:D):
如果你想钉一个钉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是锤子。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如果你心中专注于你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你所看到的东西就会呈现出以往你没有看到的一面。
例子:
1. 阿基米德洗了一辈子的澡,然而,只有那一次,当他想要解决皇冠密度问题的时候,想到可以利用排水体积来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
2. 如果你也喜欢看 《Monk》 ,就会体会到把问题装在心中,甚至把自己变成问题,问题即自己的作用——当 Monk 的潜意识里面始终在寻思 How, Why, Who did it 这几个问题时,周遭环境中的一切信息都会显出另一番面目,一个平常情况下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细节也能成为破案的关键,看似不相干的信息也能带来出乎意料的启发。
3. BentObjects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习惯于经常把疑问装在大脑中酝酿好几天,你肯定会有 eureka 的体验。
或者,如果你喜欢在一段时间之内关注某个主题,你在阅读书籍资料的时候就会带着问题的眼镜,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东西,作出与平常不一样的思考。
把自己变成钉子,这就是 eureka 的奥秘。
why same devotion, different results
为什么大家都努力,最终却有更多的人不成功?
Author: 李笑来
我常常看到听到很多老师常常私下抱怨他们的学生太懒了,懒到不可救药。有一天我也竟然成了老师,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极为厌恶,甚至憎恨“懒惰”的学生。那时,我说以下这段话的时候,自以为是“理直气壮”的:
学习手段的技术改良并没有使学习难度减少多少。今天我们不再怕查字典了 --- 因为电子字典太方便了;可是害怕背单词的人的数量仍在增加 --- 因为懒惰没有技术上的解决办法。
然而,随着教龄的增加,接触的学生越来越多(多到难以对其本质视而不见的地步),我的看法不得不因此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根源在于最终有个事实是不能忽略的:大多数人既然是人就继承了作为生物而应该天生拥有的进化本能和进化能力。长久的观察使我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学生实际上是勤奋的,他们并不懒惰,他们只是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却没有收获而已。过分简单地把最终的收获归结于“勤奋”,而把颗粒无收归结于“懒惰”,只不过是于事无补的空洞评论而已,不为解决问题提供任何线索。
个中的道理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但最终我还是能够尽量给学生一些相对实用一点的建议。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为什大家都努力,却更多的人并不成功?”
1) 不知道该干什么
有一次我走在路上偶尔听到两个路人之对话,堪称经典:
甲:嗯……今年我一定要干点儿什么!
乙:嗯,是得干点儿什么了!再不干点儿什么就不行了……可是干点儿什么呢?
甲:嗯……反正得干点儿什么!…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要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很难想象有谁能够固执到“我都知道,但我就是不做;不是为了气死你,而是为了干死我自己!”的地步。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人们往往拒绝做一些实际上有意义的事情,是基于“实用主义”。实际上,学习永远是无本万利、稳赚不赔的活动(也许有人不同意,这事儿实在难以争论)。很多人习惯于在行动之前一定要问一个“做这事情有什么用?”尽管这本身通常是没有错的,但是,在学习的时候问这个问题就很可能是不明智的了。最终有成就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永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学习“永不厌倦”,在求知的路上一向懒得问“学它有什么用?”另外,请点击这个链接,读读其中的文字,也许也会让读者有另外一番思考。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从来都不是坏事儿,为什么一定要亲自体会“书到用时方很少”呢?
2) 以为知道该干什么,结果做错了
浪费时间的最有效方法并非无所事事,而是“真诚地做错事”。我总觉得人在做错事情的时候很少是故意而为,一个人做错事和一个人丢钱包一样,1) 他们都要最终都要独自承担损失;2) 最终的损失都并非他们当初所愿。但是人们总是好像“身不由己”似的做错事情,甚至一错再错;无论最终多么懊悔愧疚,再遇到同样的境况却又重蹈覆辙。为什么会这样呢?说严重一点,是因为这样的人由衷地“不相信自然规律”。对个人成长来说,最重要的自然规律是什么呢?我常常劝诫我的学生,千万不要怀疑一个原则:“一切都靠积累。”为什么明明应该通过阅读扩充词汇量,但偏偏更多的人一定要背单词数而若干年后一无所获呢?为什么减肥的方法明明只有一个就是锻炼,但是偏偏更多的人选择节食或者各种各样的减肥药或者偏方最终几年之后越来越胖呢?因为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反自然”的,不相信、不尊重基本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惩罚那些违背它的人的方式既宽厚又残忍,需要智慧才能理解:它会让那些违背它的人“绝不后悔”——无怨无悔地走向毁灭。
在选择该做什么的时候,一个屡试不爽的判断依据是,慎选“容易的”,别怕“困难的”。这世界就是这样:会咬人的狗不会乱叫,乱叫的狗其实胆子很小;经常来敲门的往往不是机会,而是和你差不多境遇的邻居;没有哪一个陷阱一眼就能被认出来,否则那就是个愚蠢的陷阱;也许正因如此睿智的人也常说:通往地狱之路总是铺满了鲜花……当脑子里闪出“更快”或者“更容易”之需求的时候,并不见得那就一定是错的,但是用“一切都靠积累”这个原则重新衡量一下肯定是没有任何害处的。并且如此衡量一番往往并不耗费太多力气,然而却往往会因此受益无穷。所谓“聪明总被聪明误”指的大概也是这种情况。
3) 做对了,但努力不够
在那些走在正确的路上的人群之中,也分走得快的和走得慢的。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往往与他的心态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You are what you think you are”。比如,在任何一个企业中,都有一小部打工的人与另外大部分打工的人不一样:少数人即便是在打工也是“为自己打工”,而大多数人是真的在“给别人打工”。那些认为自己是在“给别人打工”的人,往往不自觉地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努力”的上限——他们认为他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应该与他们拿到手里的薪水相符,薪水多了就是赚了(可能性并不大),薪水少了就是亏了(往往真的如此)。
姑且不论他们这样想对还是不对,或者有没有什么例外,让我们看看那些“为自己打工”的人所面临的境遇是多么地不同?那些“为自己打工”的人,往往没有对自己的努力设定上限,他们总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很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计得失”,而更合理的解释是:这样的人往往会因工作“超常努力”而相对有更多的工作成绩,因此他们往往更有机会获得比别人更高的报酬,除了报酬之外,他们还往往可以有其它人无法想象的其它收获: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尊重,更多的积累,更多的经验,等等等等。学习的时候也如此。真的有很多人不是”为了自己学习”,就好像李宗盛的歌里唱的那样“究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为了自己而学,就不要再问“我已经很努力了,怎么还不行?”其实,除了少数必须天赋才能获得技能之外,大多数技能的学习,只需要足够的努力就肯定能够习得。再多努力一点,没有上限。
4) 非常努力但努力得不够久
已经做对事情的人,某种意义上与已经选中了一支必然大涨的股票的人一样幸运。不过,在股票市场上,很多人有选中的好运,却往往因过早卖出而没有“足够的好运” 赚到只需要通过再等待一段时间就可以收获的“暴利”(牛市中大多数人过早卖出;反过来,熊市中大多数人过早买入,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与股票操盘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学习不能只靠把握时机而后耐心等待,学习要靠挣扎、努力、坚持。学习不仅要很努力,往往还要努力很久。需要多久呢?Hayes与Bloom的研究表明,在许多领域,都需要大约10年时间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是《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推荐给所有有心学习的人看(不只是学编程的人而已)。Peter Norvig在这篇文章中引用Samuel Johnson(译注:英国诗人)的话,认为就算10年也不一定够用:“任何领域的卓越成就都只能通过一生的努力来获得;稍低一点的代价也换不来。 ”(Excellence in any department can be attained only by the labor of a lifetime; it is not to be purchased at a lesser price.)为什么要那么久呢?答案是,因为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
Author: 李笑来
我常常看到听到很多老师常常私下抱怨他们的学生太懒了,懒到不可救药。有一天我也竟然成了老师,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极为厌恶,甚至憎恨“懒惰”的学生。那时,我说以下这段话的时候,自以为是“理直气壮”的:
学习手段的技术改良并没有使学习难度减少多少。今天我们不再怕查字典了 --- 因为电子字典太方便了;可是害怕背单词的人的数量仍在增加 --- 因为懒惰没有技术上的解决办法。
然而,随着教龄的增加,接触的学生越来越多(多到难以对其本质视而不见的地步),我的看法不得不因此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根源在于最终有个事实是不能忽略的:大多数人既然是人就继承了作为生物而应该天生拥有的进化本能和进化能力。长久的观察使我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学生实际上是勤奋的,他们并不懒惰,他们只是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却没有收获而已。过分简单地把最终的收获归结于“勤奋”,而把颗粒无收归结于“懒惰”,只不过是于事无补的空洞评论而已,不为解决问题提供任何线索。
个中的道理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但最终我还是能够尽量给学生一些相对实用一点的建议。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为什大家都努力,却更多的人并不成功?”
1) 不知道该干什么
有一次我走在路上偶尔听到两个路人之对话,堪称经典:
甲:嗯……今年我一定要干点儿什么!
乙:嗯,是得干点儿什么了!再不干点儿什么就不行了……可是干点儿什么呢?
甲:嗯……反正得干点儿什么!…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要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很难想象有谁能够固执到“我都知道,但我就是不做;不是为了气死你,而是为了干死我自己!”的地步。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人们往往拒绝做一些实际上有意义的事情,是基于“实用主义”。实际上,学习永远是无本万利、稳赚不赔的活动(也许有人不同意,这事儿实在难以争论)。很多人习惯于在行动之前一定要问一个“做这事情有什么用?”尽管这本身通常是没有错的,但是,在学习的时候问这个问题就很可能是不明智的了。最终有成就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永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学习“永不厌倦”,在求知的路上一向懒得问“学它有什么用?”另外,请点击这个链接,读读其中的文字,也许也会让读者有另外一番思考。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从来都不是坏事儿,为什么一定要亲自体会“书到用时方很少”呢?
2) 以为知道该干什么,结果做错了
浪费时间的最有效方法并非无所事事,而是“真诚地做错事”。我总觉得人在做错事情的时候很少是故意而为,一个人做错事和一个人丢钱包一样,1) 他们都要最终都要独自承担损失;2) 最终的损失都并非他们当初所愿。但是人们总是好像“身不由己”似的做错事情,甚至一错再错;无论最终多么懊悔愧疚,再遇到同样的境况却又重蹈覆辙。为什么会这样呢?说严重一点,是因为这样的人由衷地“不相信自然规律”。对个人成长来说,最重要的自然规律是什么呢?我常常劝诫我的学生,千万不要怀疑一个原则:“一切都靠积累。”为什么明明应该通过阅读扩充词汇量,但偏偏更多的人一定要背单词数而若干年后一无所获呢?为什么减肥的方法明明只有一个就是锻炼,但是偏偏更多的人选择节食或者各种各样的减肥药或者偏方最终几年之后越来越胖呢?因为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反自然”的,不相信、不尊重基本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惩罚那些违背它的人的方式既宽厚又残忍,需要智慧才能理解:它会让那些违背它的人“绝不后悔”——无怨无悔地走向毁灭。
在选择该做什么的时候,一个屡试不爽的判断依据是,慎选“容易的”,别怕“困难的”。这世界就是这样:会咬人的狗不会乱叫,乱叫的狗其实胆子很小;经常来敲门的往往不是机会,而是和你差不多境遇的邻居;没有哪一个陷阱一眼就能被认出来,否则那就是个愚蠢的陷阱;也许正因如此睿智的人也常说:通往地狱之路总是铺满了鲜花……当脑子里闪出“更快”或者“更容易”之需求的时候,并不见得那就一定是错的,但是用“一切都靠积累”这个原则重新衡量一下肯定是没有任何害处的。并且如此衡量一番往往并不耗费太多力气,然而却往往会因此受益无穷。所谓“聪明总被聪明误”指的大概也是这种情况。
3) 做对了,但努力不够
在那些走在正确的路上的人群之中,也分走得快的和走得慢的。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往往与他的心态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You are what you think you are”。比如,在任何一个企业中,都有一小部打工的人与另外大部分打工的人不一样:少数人即便是在打工也是“为自己打工”,而大多数人是真的在“给别人打工”。那些认为自己是在“给别人打工”的人,往往不自觉地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努力”的上限——他们认为他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应该与他们拿到手里的薪水相符,薪水多了就是赚了(可能性并不大),薪水少了就是亏了(往往真的如此)。
姑且不论他们这样想对还是不对,或者有没有什么例外,让我们看看那些“为自己打工”的人所面临的境遇是多么地不同?那些“为自己打工”的人,往往没有对自己的努力设定上限,他们总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很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计得失”,而更合理的解释是:这样的人往往会因工作“超常努力”而相对有更多的工作成绩,因此他们往往更有机会获得比别人更高的报酬,除了报酬之外,他们还往往可以有其它人无法想象的其它收获: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尊重,更多的积累,更多的经验,等等等等。学习的时候也如此。真的有很多人不是”为了自己学习”,就好像李宗盛的歌里唱的那样“究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为了自己而学,就不要再问“我已经很努力了,怎么还不行?”其实,除了少数必须天赋才能获得技能之外,大多数技能的学习,只需要足够的努力就肯定能够习得。再多努力一点,没有上限。
4) 非常努力但努力得不够久
已经做对事情的人,某种意义上与已经选中了一支必然大涨的股票的人一样幸运。不过,在股票市场上,很多人有选中的好运,却往往因过早卖出而没有“足够的好运” 赚到只需要通过再等待一段时间就可以收获的“暴利”(牛市中大多数人过早卖出;反过来,熊市中大多数人过早买入,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与股票操盘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学习不能只靠把握时机而后耐心等待,学习要靠挣扎、努力、坚持。学习不仅要很努力,往往还要努力很久。需要多久呢?Hayes与Bloom的研究表明,在许多领域,都需要大约10年时间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是《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推荐给所有有心学习的人看(不只是学编程的人而已)。Peter Norvig在这篇文章中引用Samuel Johnson(译注:英国诗人)的话,认为就算10年也不一定够用:“任何领域的卓越成就都只能通过一生的努力来获得;稍低一点的代价也换不来。 ”(Excellence in any department can be attained only by the labor of a lifetime; it is not to be purchased at a lesser price.)为什么要那么久呢?答案是,因为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
10 January 2009
use google smart
by 李笑来老师
http://www.xiaolai.net/index.php/archives/992.html
学会用GOOGLE做research
Posted: September 28th, 2008 | Author: 李笑来
上一篇提到“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过去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是图书馆。今天互联网已经后来者居上,成为比图书馆更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互联网的信息被称为“海量”,所以“搜索引擎”就成了最被依赖的工具。
Google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产品之一。有了Google,本质上谁都有能力做“research”(研究)——“research”在今天已经不再像许多年前那样是少数“精英”的专利了。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research”其实一点都不神秘;所谓的“research”其实只不过是“search, search, and... REsearch!”在中文里,“research”除了“研究”之外还可以用另外一个说法来翻译——“做学问”。中文的“学问”这个词拆开来是两个字“学”和“问”。做学问的人一样要学,一样要问,只不过他们比别人把“学”和“问”重复更多遍而已。
Google是个可以用来research(做学问)的工具,而国内的百度相对来讲,在这方面差了不是一点半点。相对来看Google还是更讲原则的一个产品。Google的搜索结果就是搜索结果,赞助商链接摆在旁边;而百度却为了赚钱把赞助商链接与搜索结果混在一起,并且更进一步,百度把赞助商链接放在搜索结果之前。前阵子媒体就有过报道,有一位中年人为了治疗癌症上百度搜索,找了家医院,最后病情并未得到控制,钱倒是多花了许多。百度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人们无法分辨搜索结果与广告之间的区别,最终导致错误的判断。“如果提供假药信息,搜索引擎就是助纣为虐,谋财害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说(网易新闻2008年9月18日)。
Google的界面非常简洁,很多人对此相当地推崇。但过分简洁副作用就是很多人也因此“过分简单化地使用Google”。然而,想做学问的人,花几分钟学学Google的语法是相当值得的;这几分钟里学到的东西用“终生受用”修饰都不过份。
在Google的输入框里,所有的空格都被Google理解为加号(+)。如果你输入的是【purpose of education】(本文中,【……】中的文字与符号就是指你在Google的输入框里输入的文字与符号),那么Google返回的文章里既有“purpose”存在,也有“education”存在,但不一定有“purpose of education”存在。另外,过分常用的、单独存在没有意义的词汇往往被忽略掉,比如冠词“a”、“the”;介词“of”、“in”、“on”、 “at”、“to”;连词“and”、“or”、“but”;从属连词“that”、“which”、“when”;代词“my”、“his”、 “them”……等等。
如果你想要找含有“purpose of education”这个词组的文章,那么你必须输入【“purpose of education”】。现在的Google已经可以处理utf-8大字符集了,所以,即便你在输入的时候即便使用的是全角字符(不是半角字符的【"】而是【“】或者【”】)Google也照样能够正确处理。比较一下两种输入返回的结果:【purpose of education】vs.【“purpose of education”】。再试试【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和【“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这就是引号(“……”)的作用——返回“完整匹配”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筛选搜索结果,还需要学会另外一个符号——减号(-)。比如,【"the most imporant benefit of education" - "united states"】要求Google返回含有“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但不存在“united states”的文章。
另外一个威力无穷的符号是型号(*)。Google支持通配符搜索,即搜索字符串中可以包含星号(*),用来替代任意字符串。比如,【“the most * examples of censorship”】将会返回含有类似“the most outrage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brazen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hein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stupidest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danger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egregi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prolific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absurd examples of censorship”……
在网上找例子的时候星号非常有用。比如,想找历史上“最怎么样的”老师的话可以搜索【“most * teachers in history such as”】,或者,想知道国外常见的软饮料品牌的话就搜索【“* soft drinks such as”】。星号还可以把Google当作搭配辞典使用,比如,想知道proof这个单词之前可以使用的量词都有哪些的话,可以搜索【“a * of proofs”】,返回的结果会让你知道,起码有这么几个:“a set of proofs”,“a variety of proofs”,“a number of proofs”,“a series of proofs”……
还有一个运用相当灵活、经常带来意外收获的符号是波浪号(~)。把波浪号(~)加在某个单词前面,是在告诉Google:除了给出的关键字之外,还要搜索与波浪号(~)后面的那个单词相关的词汇。比如,搜索【the importance of ~censorship】的结果中包含着“the importance of censorship”,也包含着与censorship相关的另外一个词汇“propaganda”——“the importance of propaganda”。
再学一个在指定网站中搜索的语法“site:”。比如,【“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site:http://www.time.com/】就是要求Google只返回http://www.time.com这个网站里的含有“the purpose of education”的文章。
2006年,Google推出了“co-op”服务(自定义搜索引擎)。其中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指定Google搜索一个或者若干个指定的网站——相当于前面提到的Google语法“site:”的扩展。比如,我就为我的学生定制了一个Google cse(customized search engine)——“Search News Media”(在我的网站的导航栏上,有一个“自定义搜索引擎”,点进去也会看到这个cse)。不妨看看在这个自定义搜索引擎上搜索【censorship】返回的结果(GRE/SAT的作文考试中,都有很多关于“censorship”的作文题)。这个cse只搜索以下10个网站:
* http://www.economist.com/
* http://www.cnn.com/
* http://www.time.com/
* http://nytimes.com/
*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 http://www.usnews.com/
* http://usatoday.com/
* http://www.reuters.com/
* http://www.bbc.co.uk/
* http://en.wikinews.org/
我还给学生定制过一个专门搜索百科类网站的cse:“Encyclopedia Search”。这个cse只搜索以下7个网站:
* http://en.wikipedia.org/
* http://encarta.msn.com/
* http://knol.google.com/
* http://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om/
* http://en.citizendium.org/
* http://www.bartleby.com/65/
* http://www.eb.com/
如果你是Google的注册用户(现在几乎人人都用gmail),那么你也可以定制类似的cse,并且可以与其他人分享。关于更复杂的应用,只能查看Google CSE的帮助文档了。
另,过去我转过一篇“十大高明的Google搜索技巧”,非常实用。
stonewang留言推荐的文章也很好“Google搜索从入门到精通”。
http://www.xiaolai.net/index.php/archives/992.html
学会用GOOGLE做research
Posted: September 28th, 2008 | Author: 李笑来
上一篇提到“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过去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是图书馆。今天互联网已经后来者居上,成为比图书馆更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互联网的信息被称为“海量”,所以“搜索引擎”就成了最被依赖的工具。
Google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产品之一。有了Google,本质上谁都有能力做“research”(研究)——“research”在今天已经不再像许多年前那样是少数“精英”的专利了。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research”其实一点都不神秘;所谓的“research”其实只不过是“search, search, and... REsearch!”在中文里,“research”除了“研究”之外还可以用另外一个说法来翻译——“做学问”。中文的“学问”这个词拆开来是两个字“学”和“问”。做学问的人一样要学,一样要问,只不过他们比别人把“学”和“问”重复更多遍而已。
Google是个可以用来research(做学问)的工具,而国内的百度相对来讲,在这方面差了不是一点半点。相对来看Google还是更讲原则的一个产品。Google的搜索结果就是搜索结果,赞助商链接摆在旁边;而百度却为了赚钱把赞助商链接与搜索结果混在一起,并且更进一步,百度把赞助商链接放在搜索结果之前。前阵子媒体就有过报道,有一位中年人为了治疗癌症上百度搜索,找了家医院,最后病情并未得到控制,钱倒是多花了许多。百度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人们无法分辨搜索结果与广告之间的区别,最终导致错误的判断。“如果提供假药信息,搜索引擎就是助纣为虐,谋财害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说(网易新闻2008年9月18日)。
Google的界面非常简洁,很多人对此相当地推崇。但过分简洁副作用就是很多人也因此“过分简单化地使用Google”。然而,想做学问的人,花几分钟学学Google的语法是相当值得的;这几分钟里学到的东西用“终生受用”修饰都不过份。
在Google的输入框里,所有的空格都被Google理解为加号(+)。如果你输入的是【purpose of education】(本文中,【……】中的文字与符号就是指你在Google的输入框里输入的文字与符号),那么Google返回的文章里既有“purpose”存在,也有“education”存在,但不一定有“purpose of education”存在。另外,过分常用的、单独存在没有意义的词汇往往被忽略掉,比如冠词“a”、“the”;介词“of”、“in”、“on”、 “at”、“to”;连词“and”、“or”、“but”;从属连词“that”、“which”、“when”;代词“my”、“his”、 “them”……等等。
如果你想要找含有“purpose of education”这个词组的文章,那么你必须输入【“purpose of education”】。现在的Google已经可以处理utf-8大字符集了,所以,即便你在输入的时候即便使用的是全角字符(不是半角字符的【"】而是【“】或者【”】)Google也照样能够正确处理。比较一下两种输入返回的结果:【purpose of education】vs.【“purpose of education”】。再试试【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和【“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这就是引号(“……”)的作用——返回“完整匹配”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筛选搜索结果,还需要学会另外一个符号——减号(-)。比如,【"the most imporant benefit of education" - "united states"】要求Google返回含有“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但不存在“united states”的文章。
另外一个威力无穷的符号是型号(*)。Google支持通配符搜索,即搜索字符串中可以包含星号(*),用来替代任意字符串。比如,【“the most * examples of censorship”】将会返回含有类似“the most outrage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brazen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hein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stupidest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danger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egregi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prolific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absurd examples of censorship”……
在网上找例子的时候星号非常有用。比如,想找历史上“最怎么样的”老师的话可以搜索【“most * teachers in history such as”】,或者,想知道国外常见的软饮料品牌的话就搜索【“* soft drinks such as”】。星号还可以把Google当作搭配辞典使用,比如,想知道proof这个单词之前可以使用的量词都有哪些的话,可以搜索【“a * of proofs”】,返回的结果会让你知道,起码有这么几个:“a set of proofs”,“a variety of proofs”,“a number of proofs”,“a series of proofs”……
还有一个运用相当灵活、经常带来意外收获的符号是波浪号(~)。把波浪号(~)加在某个单词前面,是在告诉Google:除了给出的关键字之外,还要搜索与波浪号(~)后面的那个单词相关的词汇。比如,搜索【the importance of ~censorship】的结果中包含着“the importance of censorship”,也包含着与censorship相关的另外一个词汇“propaganda”——“the importance of propaganda”。
再学一个在指定网站中搜索的语法“site:”。比如,【“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site:http://www.time.com/】就是要求Google只返回http://www.time.com这个网站里的含有“the purpose of education”的文章。
2006年,Google推出了“co-op”服务(自定义搜索引擎)。其中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指定Google搜索一个或者若干个指定的网站——相当于前面提到的Google语法“site:”的扩展。比如,我就为我的学生定制了一个Google cse(customized search engine)——“Search News Media”(在我的网站的导航栏上,有一个“自定义搜索引擎”,点进去也会看到这个cse)。不妨看看在这个自定义搜索引擎上搜索【censorship】返回的结果(GRE/SAT的作文考试中,都有很多关于“censorship”的作文题)。这个cse只搜索以下10个网站:
* http://www.economist.com/
* http://www.cnn.com/
* http://www.time.com/
* http://nytimes.com/
*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 http://www.usnews.com/
* http://usatoday.com/
* http://www.reuters.com/
* http://www.bbc.co.uk/
* http://en.wikinews.org/
我还给学生定制过一个专门搜索百科类网站的cse:“Encyclopedia Search”。这个cse只搜索以下7个网站:
* http://en.wikipedia.org/
* http://encarta.msn.com/
* http://knol.google.com/
* http://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om/
* http://en.citizendium.org/
* http://www.bartleby.com/65/
* http://www.eb.com/
如果你是Google的注册用户(现在几乎人人都用gmail),那么你也可以定制类似的cse,并且可以与其他人分享。关于更复杂的应用,只能查看Google CSE的帮助文档了。
另,过去我转过一篇“十大高明的Google搜索技巧”,非常实用。
stonewang留言推荐的文章也很好“Google搜索从入门到精通”。
07 January 2009
500 smiles for 1 chance
前生五百次的微笑 換得今生的一次相逢
pchy taiwan 論壇文章
有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出身豪門,家產豐厚,又多才多藝,日子過得很好。
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門檻給踩爛了,但她一直不想結婚,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男孩。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個廟會散心,於萬千擁擠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不用多說什麼,反正女孩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果了。
可惜,廟會太擠了,
她無法走到那個男人的身邊,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後來的兩年裡,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但這人就像蒸發了一樣,無影無蹤。
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
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顯靈了。
佛祖說:「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女孩說:「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棄你現在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
女孩:「我能放棄!」
佛祖:「你還必須修煉五百年道行,才能見他一面。你不後悔麼?」
女孩:「我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曬,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覺得沒什麼,難受的是這四百多年都沒看到一個人,看不見一點點希望,這讓她都快崩潰了。
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鑿成一塊巨大的條石,運進了城裡,他們正在建一座石橋,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
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麼急事,很快地從石橋的正中走過了,當然,他不會發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睛地望著他。
男人又一次消失了,再次出現的是佛祖。
佛祖:「你滿意了嗎?」
女孩:「不!為什麼?為什麼我只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鋪在橋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還得修煉五百年!」
女孩:「我願意!」
佛祖:「你吃了這麼多苦,不後悔?」
女孩:「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這裡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都在近處觀望,但這更難受,因為無數次滿懷希望的看見一個人走來,又無數次希望破滅。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煉,相信女孩早就崩潰了!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了,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的。
又是一個五百年啊!最後一天,女孩知道他會來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
來了!他來了!他還是穿著他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麼俊美,女孩癡癡地望著他。
這一次,他沒有急匆匆的走過,因為,天太熱了。
他注意到路邊有一棵大樹,那濃密的樹蔭很誘人,休息一下吧,他這樣想。
他走到大樹腳下,靠著樹根,微微的閉上了雙眼,他睡著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邊!
但是,她無法告訴他,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盡力把樹蔭聚集起來,為他擋住毒辣的陽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他站起身來,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在動身的前一刻,他抬頭看了看這棵大樹,又微微地撫摸了一下樹幹,大概是為了感謝大樹為他帶來清涼吧。
然後,他頭也不回地走了!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視線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了。
佛祖:「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修煉……」
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這樣已經很好了,愛他,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女孩:「他現在的妻子也像我這樣受過苦嗎?」
佛祖微微地點點頭。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這一刻,女孩發現佛祖微微地歎了一口氣,或者是說,佛祖輕輕地鬆了一口氣。
女孩有幾分詫異,「佛祖也有心事麼?」
佛祖的臉上綻開了一個笑容:「因為這樣很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為了能夠看你一眼,已經修煉了兩千年。」
---
love is serious
pchy taiwan 論壇文章
有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出身豪門,家產豐厚,又多才多藝,日子過得很好。
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門檻給踩爛了,但她一直不想結婚,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男孩。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個廟會散心,於萬千擁擠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不用多說什麼,反正女孩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果了。
可惜,廟會太擠了,
她無法走到那個男人的身邊,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後來的兩年裡,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但這人就像蒸發了一樣,無影無蹤。
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
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顯靈了。
佛祖說:「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女孩說:「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棄你現在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
女孩:「我能放棄!」
佛祖:「你還必須修煉五百年道行,才能見他一面。你不後悔麼?」
女孩:「我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曬,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覺得沒什麼,難受的是這四百多年都沒看到一個人,看不見一點點希望,這讓她都快崩潰了。
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鑿成一塊巨大的條石,運進了城裡,他們正在建一座石橋,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
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麼急事,很快地從石橋的正中走過了,當然,他不會發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睛地望著他。
男人又一次消失了,再次出現的是佛祖。
佛祖:「你滿意了嗎?」
女孩:「不!為什麼?為什麼我只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鋪在橋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還得修煉五百年!」
女孩:「我願意!」
佛祖:「你吃了這麼多苦,不後悔?」
女孩:「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這裡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都在近處觀望,但這更難受,因為無數次滿懷希望的看見一個人走來,又無數次希望破滅。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煉,相信女孩早就崩潰了!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了,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的。
又是一個五百年啊!最後一天,女孩知道他會來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
來了!他來了!他還是穿著他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麼俊美,女孩癡癡地望著他。
這一次,他沒有急匆匆的走過,因為,天太熱了。
他注意到路邊有一棵大樹,那濃密的樹蔭很誘人,休息一下吧,他這樣想。
他走到大樹腳下,靠著樹根,微微的閉上了雙眼,他睡著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邊!
但是,她無法告訴他,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盡力把樹蔭聚集起來,為他擋住毒辣的陽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他站起身來,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在動身的前一刻,他抬頭看了看這棵大樹,又微微地撫摸了一下樹幹,大概是為了感謝大樹為他帶來清涼吧。
然後,他頭也不回地走了!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視線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了。
佛祖:「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修煉……」
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這樣已經很好了,愛他,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女孩:「他現在的妻子也像我這樣受過苦嗎?」
佛祖微微地點點頭。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這一刻,女孩發現佛祖微微地歎了一口氣,或者是說,佛祖輕輕地鬆了一口氣。
女孩有幾分詫異,「佛祖也有心事麼?」
佛祖的臉上綻開了一個笑容:「因為這樣很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為了能夠看你一眼,已經修煉了兩千年。」
---
love is serious
02 January 2009
Finnish
notes for Finnish by Hannele Branch
1) absence of gender (the same Finnish pronoun hän denotes both he and she),
2) absence of articles (a and the in English),
3) long words due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4) numerous grammatical cases,
5) personal possession expressed with suffixes,
6) postpositions in addition to prepositions, and
7) no equivalent of the verb to have.
1) absence of gender (the same Finnish pronoun hän denotes both he and she),
2) absence of articles (a and the in English),
3) long words due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4) numerous grammatical cases,
5) personal possession expressed with suffixes,
6) postpositions in addition to prepositions, and
7) no equivalent of the verb to hav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