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iscussion during that dark and snowy night 26.11.2008.
The straightforward comment is like a thunder falling upon me. I have no comment, to be honest. It's just painful. And I hate losing face in front the man I hold full respect. For the patience and incredible tolerance, thank you Sir. I know how much trust you have on me.
30 November 2008
08 September 2008
Minun Ystava
The real topic:
Minun Ystävä
I wrote this a year ago while studying Finnish during the summer in Helsinki.
Minun ystävän nimi on Jouni Kleemola. Hän on suomalainen insinööri.
Hän asuu nyt Helsingisää. Hän puhuu suomea, englantia ja vähän saksaa.
Hän on naimisissa. Hänellä on yksi tyttö.
Venla on yksi-vuotias ja siksi hänen täytyy olla päiväkodissa.
Jouni opiskelee nyt tietotekniikkaa yliopistossa.
Hän pelaa golf ja hän opet minulee golf.
Hän on hyvin vahva ja vaikea. Hän rakastaa teetä ja kahvia.
Hän ei ole lihava. Hänellä on yksi auto. Hän soittaa kitaraa.
--
Quite funny to read the article now, as I almost forget the meanings of many words. To be honest, this reminds me very much of my childhood, i.e., learning to write.
All in all, writing a nice piece for my friend is joyful, especially using his mother tongue.
PS: I got Hyvä grade from my language teacher on this article. Not bad :)
Minun Ystävä
I wrote this a year ago while studying Finnish during the summer in Helsinki.
Minun ystävän nimi on Jouni Kleemola. Hän on suomalainen insinööri.
Hän asuu nyt Helsingisää. Hän puhuu suomea, englantia ja vähän saksaa.
Hän on naimisissa. Hänellä on yksi tyttö.
Venla on yksi-vuotias ja siksi hänen täytyy olla päiväkodissa.
Jouni opiskelee nyt tietotekniikkaa yliopistossa.
Hän pelaa golf ja hän opet minulee golf.
Hän on hyvin vahva ja vaikea. Hän rakastaa teetä ja kahvia.
Hän ei ole lihava. Hänellä on yksi auto. Hän soittaa kitaraa.
--
Quite funny to read the article now, as I almost forget the meanings of many words. To be honest, this reminds me very much of my childhood, i.e., learning to write.
All in all, writing a nice piece for my friend is joyful, especially using his mother tongue.
PS: I got Hyvä grade from my language teacher on this article. Not bad :)
08 August 2008
notes for researcher
Good articles:
10 steps for better research
As with writing, though, research skills are rarely taught very clearly — professors assume students know or can figure out how to do good research, or at best turn their students over to a librarian for a tour of the library’s facilities and resources. Is it any wonder that so 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rely on Wikipedia as the first and last stop in their research itinerary?
To help students get up to speed on basic research skills, here’s 10 tips to help you find, organize,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put together a decent research paper.
1. Schedule! I tell my students that the first step in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is to admit you have a research paper. Write up a schedule with a series of milestones to accomplish by a specific date (e.g. find 10 sources by September 20, finish preliminary research by October 15), and keep to it. You will need time to get an overview of what material is out there, find out what’s in your library, select relevant material, read it, take notes, and start putting it together — and to do a second wave of research to clear up points raised in the writing of your first draft.
2. Start, don’t end, with Wikipedia. Wikipedia is a great place to start your research — spend some time searching for keywords related to your topic, browsing the links you find on each page, and following their suggested resources. Take notes, especially of any good sources they recommend. The goal here is to get a good overview of the subject you’re writing about, and Wikipedia is far better for that than most print sources, because of its hyperlink ed nature. By the time you get ready to write, though, you should have much better sources at your command than Wikipedia, so avoid citing it in your paper.
3. Mine bibliographies. Once you’ve found a good, solid academic book or essay on your topic, you’re golden — at the end there will be a list of dozens or hundreds of sources for you to look up. You can usually skim through the bibliography and note down anything whose title sounds relevant to your research. Academic authors aren’t very creative with their titles, so it is usually pretty easy to tell what their work is about from just the title or subtitle. Go back through and see if you recognize any of the authors’ names — these too might be worth following up. once you start finding the work the first book referenced, do the same thing with their bibliographies — soon you’ll have a list of far more sources than you need (but you need them, because your library may not have all the books and journals referred to, and inter-library loan is so slow as to be useless for students who need to finish by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4. Have a research question in mind. Technically, your thesis should emerge from your research, when you have data in front of you. But you need a kind of “working thesis” while doing your research — a question you want to answer. As you come across new material, ask yourself if it looks like it will help you answer your question. Anything that looks relevant but doesn’t help answer your question you can put back. It’s tempting to gather a lot of background material, and some is necessary, but too much will waste your time without contributing to your research. Get one or two good sources for background (your initial Wikipedia searching should be adequate in most cases) and then keep focused by working towards an answer to your research question.
5. Deal with one piece at a time. Don’t try to tackle your subject all at once. Get enough of a sense of the topic that you can create an outline of the things you need to understand, and then deal with each piece on its own. You’ll fi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ieces when you write your first draft.
6. Use a system. Start your research with an idea of how you plan to collect and organize your notes and data. Although I’ve written papers using index cards before, my favorite system is to use a one-subject notebook. At the top of a fresh page, I write the full bibliographic reference for a book or paper, then copy quotes and write notes — both tagged with the page numbers they came from — interspersed with thoughts and ideas that occur to me as I’m reading. I’d love to use a computer more efficiently when doing research, and have built databases and tried wikis and outliners and other kinds of software, but I’ve never found a system that worked well — I spent more time fiddling with the software than getting work done. Whatever system you decide on, make sure that every quote, fact, and thought is tied in some way to its source so that you can easily insert references while you’re writing.
7. Know your resources. Spend some time getting to know what resources,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your library to offer. Most libraries offer tours to students, or talk to a research librarian — or at the least, walk through the library to get a feel for what is where,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microfilm repository and periodicals, which you’ll use a lot in the course of most research projects. Most university libraries also subscribe to a number of academic databases, and most are now accessible online — get to know the research material you can access from home. J-Stor, for instance, holds full-text photographic copies of hundreds of journals, all easily searchable.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thinking of someth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logging on, and printing out two or three relevant journal articles to review in the morning.
8. Ask for help. Use the human resources available to you as well as the material resources. Most professors spend their office hours waiting in disappointment for a student to drop in and give them something to justify the time they’re required to keep an open hour — be that student! Ask for help in finding and evaluating sources, or for help in figuring out what to do with the material you’ve collected so far. Another often-overlooked resource is your friendly neighborhood librarian. Librarians are, in my estimation, the best people on Earth — they know the material in their charge forwards and backwards, they are deeply concerned with seeing it used, and they have committed their lives to making information more available. Most librarians will be happy to help you find relevant material for your project, and some will even locate specific pieces of hard-to-find information for you. Don’t forget to ask your fellow student for help, too — some of the might have come across work directly relevant to your topic.
9. Carry an idea book. As you start really getting into your project, your mind will start churning through what you’re reading, even when you’re not consciously working on it. If you’re like me, you’ll be struck by sudden revelations at the least convenient times — in the bathroom, in the shower, at the supermarket. or while getting ready for bed. Keep a small notebook and a pen with you everywhere (well, maybe not in the shower — although I do keep dry erase markers by the sink so I can write down quick thoughts on the bathroom mirror when I get out of the shower); jot down notes whenever an idea crosses your mind, and transfer these notes into your research log (or software, or whatever) as soon as you can.
10. Bring it up to date. Pay attention to the publication date of your material — while it’s ok to use older material, ideally you’d like the bulk of your references to come from the last 10 years or so. If research in your topic seems to dry up a decade or so back, it might be because the field moved on, but it also might be because funding opportunities disappeared, a major researcher died, or any number of accidental reasons. One trick is to Google the major researchers whose work you’ve found and see if you can find their homepages — most will list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their current research activities — it could be that someone has a book about to come out, or reports published in obscure or foreign journals. If so, you might try inter-library loan, or in some cases, try contacting the researcher herself and ask if they can send you a draft or reprint. Be courteous, explain what you’re working on and what you’re trying to find out, where your research has taken you so far, and what light you hope their work can shed on your topic. Do not ask for a list of references or what your thesis should be — nobody wants to do a student’s work for them.
These tips will help put a decent bibliography and a body of notes and data at your fingertips when you sit down to write up your paper. Although evaluating sources is also a necessary part of doing good research, it will have to wait for its own post, as it’s too big a topic to reduce to a bullet point here. A librarian or your professor can help, especially if you restrict yourself to books and journals available in your university library. Internet sources are trickier, as it takes no effort at all these days to put up a professional-looking website saying whatever you want; until you’re comfortable with the material in your chosen field, it’s best to stick to known sources like Wikipedia and sites endorsed by your library or department, if you use the Internet at all. Remember, though, that until a few years ago, most of us managed to do research with no Internet at all! With typewriters! Walking uphill! In the snow! Barefoot!
How to make paper Rock:
No assignment save the comprehensive final exam seems to engender such fear in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paper, especially the open topic research paper. Faced with the prospect of writing 5, 8, 12, or more pages on a topic of their choosing, a lot of students panic, unsure what to write about and how to research it. Far too often, students endanger their grades and even their academic futures by turning to online essay sites or other sources and copying what they assume is decent work (it rarely is, of course). I’ve even had students hand in my work as their own!
One of the reasons students balk at research paper is that writing them is a skill that most college professors assume their students have, while few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 it — leaving students to work out for themseves how exactly to proceed. Add to that the fact that students often take a range of courses they have little or no interest in to satisfy their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it’s no wonder that students often feel hung out to dry when it comes to writing research papers.
It doesn’t have to be that way. Looked at properly, research papers can be a great way to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your chosen field, and may be the first step towards developing a specialization that will serve you well as you move into your career or advanced education.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you can do to help make research papers work for you — and get a decent grade in the process:
* Write about something you’re passionate about. Figure out the link between the class you’re taking and your educational and career goals. If you hope to earn an MBA and find yourself stuck in a required Women’s Studies class, write about workplace harassment, or the impact of equal opportunity laws. If you are pre-med and have to take anthropology or sociology, write 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tions of healing, or about access to health care for members of different classes. If you”re an accounting major… change your major. No, just kidding — if your major is accounting and you have to take literature, write about Franz Kafka (an insurance company clerk by day) or Wallace Stevens (also in insurance — there’s a lesson in here somewhere…).
* Write a strong thesis. Your thesis is your statement of intent: what do you intend to demonstrate or prove in your paper. Here’s some types of theses that will grab your (and your professor’s) attention:
1. Challenge a misconception: Use your paper to challenge the received wisdom, the stuff “everybody knows”. E.g. “Lots of people think [A] but really [not-A]“
2. Find an unlikely connection: Use an idea from science to illuminate a concept in literature, or vice versa. For example: “Neils Bohr’s theo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tom provides one way of looking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mlet and the play’s secondary characters.” The idea here is to find a surprising new way of looking at or thinking about a concept.
3. Rehabilitate a villain. Defend a historical personage or literary character widely assumed to have been “a bad guy”. The biologist Steven Jay Gould was a master of this, writing about people generally portrayed as the enemies of scientific progress — Lamarck, Bishop Usher, Pope Urban VIII — as exemplars of the cutting-edge science of their day. Make your reader take an unfairly (or even fairly) maligned character or person seriously. (Note: I’d avoid using this approach for Hitler; no matter how well you write, it’s unlikely anyone will appreeciate your efforts to make Hitler seem like a good chap.)
4. Reframe a classic work in light of today’s technology, social structure, or culture. What kind of woman would Cinderella or Jane Austen’s Emma be in today’s corporate world? What could Newton or Julius Caesar have done with a MacBook Pro?
5. Reframe today’s world in light of the technological, social, or cultural context of a classic. What would Julius Caesar think of Jack Welch or Bill Gates? What would Johannes Kepler make of string theory? What would Jane Austen think of today’s career woman?
* Use yourself as a source. Use your own life experiences to illustrate the points you’re making. If you are writing about witchcraft and your grandmother was a Oaxacan healer, talk about that; if you are taking accounting 101 and your father ran a successful dry cleaning business, talk about that; if you are taking Poli Sci and you successfully ran for class president, talk about that. Use your own experiences to make your writing immediate and lively — and to keep yourself engaged in the act of writing. (Who doesn’t like to talk about themselves?)
* Consult the experts. The Internet makes it possible to directly reach people we’d have never thought possible even a decade ago. Google the leading voice in the field you’re writing about: a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MIT, a leadership guru, a corporate anthropologist at Intel, and so on — chances are you’ll come across an email address, or at least a mailing address. Write to them, explain your project, and ask a few questions. The worst that can happen is they’ll ignore your request (so write a few people for backup). An easy trade-off, though, for being able to back up your argument with a nobel laureate’s support.
* Choose your audience. Never, ever, write only for your professor. Write as if you were explaining your topic to a friend or family member, or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rite as if your work was going to be a feature article in Time magazine, or as if you were submitting it to the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 in your field. Always choose an audience to write for, which will give you both a standard to evaluate your writing against (”would mom get this?”) and the incentive to write clearly and at the appropriate level. Writing as if your professor was the only one likely to read your paper (even if s/he is) is the shortest path to stuffy, boring writing that will engage neither your professor or, most likely, you.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is work, there’s no getting around that. But it doesn’t have to be a chore — it can be, with a little thought, work you enjoy pouring yourself into. The trick is to give yourself something to write about that reflects your interests and truly fascinates you, something that you would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even if you hadn’t been assigned a paper.
The ideas above are a start — what tips do you have to share to help make writing less of a task to get through and more of an experience to enjoy?
-- All by Dustin Wax
http://www.lifehack.org/articles/author/dwax
10 steps for better research
As with writing, though, research skills are rarely taught very clearly — professors assume students know or can figure out how to do good research, or at best turn their students over to a librarian for a tour of the library’s facilities and resources. Is it any wonder that so 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rely on Wikipedia as the first and last stop in their research itinerary?
To help students get up to speed on basic research skills, here’s 10 tips to help you find, organize,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put together a decent research paper.
1. Schedule! I tell my students that the first step in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is to admit you have a research paper. Write up a schedule with a series of milestones to accomplish by a specific date (e.g. find 10 sources by September 20, finish preliminary research by October 15), and keep to it. You will need time to get an overview of what material is out there, find out what’s in your library, select relevant material, read it, take notes, and start putting it together — and to do a second wave of research to clear up points raised in the writing of your first draft.
2. Start, don’t end, with Wikipedia. Wikipedia is a great place to start your research — spend some time searching for keywords related to your topic, browsing the links you find on each page, and following their suggested resources. Take notes, especially of any good sources they recommend. The goal here is to get a good overview of the subject you’re writing about, and Wikipedia is far better for that than most print sources, because of its hyperlink ed nature. By the time you get ready to write, though, you should have much better sources at your command than Wikipedia, so avoid citing it in your paper.
3. Mine bibliographies. Once you’ve found a good, solid academic book or essay on your topic, you’re golden — at the end there will be a list of dozens or hundreds of sources for you to look up. You can usually skim through the bibliography and note down anything whose title sounds relevant to your research. Academic authors aren’t very creative with their titles, so it is usually pretty easy to tell what their work is about from just the title or subtitle. Go back through and see if you recognize any of the authors’ names — these too might be worth following up. once you start finding the work the first book referenced, do the same thing with their bibliographies — soon you’ll have a list of far more sources than you need (but you need them, because your library may not have all the books and journals referred to, and inter-library loan is so slow as to be useless for students who need to finish by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4. Have a research question in mind. Technically, your thesis should emerge from your research, when you have data in front of you. But you need a kind of “working thesis” while doing your research — a question you want to answer. As you come across new material, ask yourself if it looks like it will help you answer your question. Anything that looks relevant but doesn’t help answer your question you can put back. It’s tempting to gather a lot of background material, and some is necessary, but too much will waste your time without contributing to your research. Get one or two good sources for background (your initial Wikipedia searching should be adequate in most cases) and then keep focused by working towards an answer to your research question.
5. Deal with one piece at a time. Don’t try to tackle your subject all at once. Get enough of a sense of the topic that you can create an outline of the things you need to understand, and then deal with each piece on its own. You’ll fi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ieces when you write your first draft.
6. Use a system. Start your research with an idea of how you plan to collect and organize your notes and data. Although I’ve written papers using index cards before, my favorite system is to use a one-subject notebook. At the top of a fresh page, I write the full bibliographic reference for a book or paper, then copy quotes and write notes — both tagged with the page numbers they came from — interspersed with thoughts and ideas that occur to me as I’m reading. I’d love to use a computer more efficiently when doing research, and have built databases and tried wikis and outliners and other kinds of software, but I’ve never found a system that worked well — I spent more time fiddling with the software than getting work done. Whatever system you decide on, make sure that every quote, fact, and thought is tied in some way to its source so that you can easily insert references while you’re writing.
7. Know your resources. Spend some time getting to know what resources,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your library to offer. Most libraries offer tours to students, or talk to a research librarian — or at the least, walk through the library to get a feel for what is where,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microfilm repository and periodicals, which you’ll use a lot in the course of most research projects. Most university libraries also subscribe to a number of academic databases, and most are now accessible online — get to know the research material you can access from home. J-Stor, for instance, holds full-text photographic copies of hundreds of journals, all easily searchable.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thinking of someth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logging on, and printing out two or three relevant journal articles to review in the morning.
8. Ask for help. Use the human resources available to you as well as the material resources. Most professors spend their office hours waiting in disappointment for a student to drop in and give them something to justify the time they’re required to keep an open hour — be that student! Ask for help in finding and evaluating sources, or for help in figuring out what to do with the material you’ve collected so far. Another often-overlooked resource is your friendly neighborhood librarian. Librarians are, in my estimation, the best people on Earth — they know the material in their charge forwards and backwards, they are deeply concerned with seeing it used, and they have committed their lives to making information more available. Most librarians will be happy to help you find relevant material for your project, and some will even locate specific pieces of hard-to-find information for you. Don’t forget to ask your fellow student for help, too — some of the might have come across work directly relevant to your topic.
9. Carry an idea book. As you start really getting into your project, your mind will start churning through what you’re reading, even when you’re not consciously working on it. If you’re like me, you’ll be struck by sudden revelations at the least convenient times — in the bathroom, in the shower, at the supermarket. or while getting ready for bed. Keep a small notebook and a pen with you everywhere (well, maybe not in the shower — although I do keep dry erase markers by the sink so I can write down quick thoughts on the bathroom mirror when I get out of the shower); jot down notes whenever an idea crosses your mind, and transfer these notes into your research log (or software, or whatever) as soon as you can.
10. Bring it up to date. Pay attention to the publication date of your material — while it’s ok to use older material, ideally you’d like the bulk of your references to come from the last 10 years or so. If research in your topic seems to dry up a decade or so back, it might be because the field moved on, but it also might be because funding opportunities disappeared, a major researcher died, or any number of accidental reasons. One trick is to Google the major researchers whose work you’ve found and see if you can find their homepages — most will list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their current research activities — it could be that someone has a book about to come out, or reports published in obscure or foreign journals. If so, you might try inter-library loan, or in some cases, try contacting the researcher herself and ask if they can send you a draft or reprint. Be courteous, explain what you’re working on and what you’re trying to find out, where your research has taken you so far, and what light you hope their work can shed on your topic. Do not ask for a list of references or what your thesis should be — nobody wants to do a student’s work for them.
These tips will help put a decent bibliography and a body of notes and data at your fingertips when you sit down to write up your paper. Although evaluating sources is also a necessary part of doing good research, it will have to wait for its own post, as it’s too big a topic to reduce to a bullet point here. A librarian or your professor can help, especially if you restrict yourself to books and journals available in your university library. Internet sources are trickier, as it takes no effort at all these days to put up a professional-looking website saying whatever you want; until you’re comfortable with the material in your chosen field, it’s best to stick to known sources like Wikipedia and sites endorsed by your library or department, if you use the Internet at all. Remember, though, that until a few years ago, most of us managed to do research with no Internet at all! With typewriters! Walking uphill! In the snow! Barefoot!
How to make paper Rock:
No assignment save the comprehensive final exam seems to engender such fear in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paper, especially the open topic research paper. Faced with the prospect of writing 5, 8, 12, or more pages on a topic of their choosing, a lot of students panic, unsure what to write about and how to research it. Far too often, students endanger their grades and even their academic futures by turning to online essay sites or other sources and copying what they assume is decent work (it rarely is, of course). I’ve even had students hand in my work as their own!
One of the reasons students balk at research paper is that writing them is a skill that most college professors assume their students have, while few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 it — leaving students to work out for themseves how exactly to proceed. Add to that the fact that students often take a range of courses they have little or no interest in to satisfy their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it’s no wonder that students often feel hung out to dry when it comes to writing research papers.
It doesn’t have to be that way. Looked at properly, research papers can be a great way to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your chosen field, and may be the first step towards developing a specialization that will serve you well as you move into your career or advanced education.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you can do to help make research papers work for you — and get a decent grade in the process:
* Write about something you’re passionate about. Figure out the link between the class you’re taking and your educational and career goals. If you hope to earn an MBA and find yourself stuck in a required Women’s Studies class, write about workplace harassment, or the impact of equal opportunity laws. If you are pre-med and have to take anthropology or sociology, write 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tions of healing, or about access to health care for members of different classes. If you”re an accounting major… change your major. No, just kidding — if your major is accounting and you have to take literature, write about Franz Kafka (an insurance company clerk by day) or Wallace Stevens (also in insurance — there’s a lesson in here somewhere…).
* Write a strong thesis. Your thesis is your statement of intent: what do you intend to demonstrate or prove in your paper. Here’s some types of theses that will grab your (and your professor’s) attention:
1. Challenge a misconception: Use your paper to challenge the received wisdom, the stuff “everybody knows”. E.g. “Lots of people think [A] but really [not-A]“
2. Find an unlikely connection: Use an idea from science to illuminate a concept in literature, or vice versa. For example: “Neils Bohr’s theo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tom provides one way of looking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mlet and the play’s secondary characters.” The idea here is to find a surprising new way of looking at or thinking about a concept.
3. Rehabilitate a villain. Defend a historical personage or literary character widely assumed to have been “a bad guy”. The biologist Steven Jay Gould was a master of this, writing about people generally portrayed as the enemies of scientific progress — Lamarck, Bishop Usher, Pope Urban VIII — as exemplars of the cutting-edge science of their day. Make your reader take an unfairly (or even fairly) maligned character or person seriously. (Note: I’d avoid using this approach for Hitler; no matter how well you write, it’s unlikely anyone will appreeciate your efforts to make Hitler seem like a good chap.)
4. Reframe a classic work in light of today’s technology, social structure, or culture. What kind of woman would Cinderella or Jane Austen’s Emma be in today’s corporate world? What could Newton or Julius Caesar have done with a MacBook Pro?
5. Reframe today’s world in light of the technological, social, or cultural context of a classic. What would Julius Caesar think of Jack Welch or Bill Gates? What would Johannes Kepler make of string theory? What would Jane Austen think of today’s career woman?
* Use yourself as a source. Use your own life experiences to illustrate the points you’re making. If you are writing about witchcraft and your grandmother was a Oaxacan healer, talk about that; if you are taking accounting 101 and your father ran a successful dry cleaning business, talk about that; if you are taking Poli Sci and you successfully ran for class president, talk about that. Use your own experiences to make your writing immediate and lively — and to keep yourself engaged in the act of writing. (Who doesn’t like to talk about themselves?)
* Consult the experts. The Internet makes it possible to directly reach people we’d have never thought possible even a decade ago. Google the leading voice in the field you’re writing about: a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MIT, a leadership guru, a corporate anthropologist at Intel, and so on — chances are you’ll come across an email address, or at least a mailing address. Write to them, explain your project, and ask a few questions. The worst that can happen is they’ll ignore your request (so write a few people for backup). An easy trade-off, though, for being able to back up your argument with a nobel laureate’s support.
* Choose your audience. Never, ever, write only for your professor. Write as if you were explaining your topic to a friend or family member, or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rite as if your work was going to be a feature article in Time magazine, or as if you were submitting it to the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 in your field. Always choose an audience to write for, which will give you both a standard to evaluate your writing against (”would mom get this?”) and the incentive to write clearly and at the appropriate level. Writing as if your professor was the only one likely to read your paper (even if s/he is) is the shortest path to stuffy, boring writing that will engage neither your professor or, most likely, you.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is work, there’s no getting around that. But it doesn’t have to be a chore — it can be, with a little thought, work you enjoy pouring yourself into. The trick is to give yourself something to write about that reflects your interests and truly fascinates you, something that you would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even if you hadn’t been assigned a paper.
The ideas above are a start — what tips do you have to share to help make writing less of a task to get through and more of an experience to enjoy?
-- All by Dustin Wax
http://www.lifehack.org/articles/author/dwax
29 June 2008
10 questions
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这是外企常问的问题. 一般人回答这个问题过于平常,只说姓名、年龄、爱好、工作经验,这些在简历上都有,其实,外企最希望知道的是求职者能否胜任工作,包括:最强的技能、最深入研究的知识领域、个性中最积极的部分、做过的最成功的事,主要的成就等,这些都可以和学习无关,也可以和学习有关,但要突出积极的个性和做事的能力,说得合情合理外企才会相信. 外企很重视一个人的礼貌,求职者要尊重考官,在回答每个问题之后都说一句“谢谢”.外企喜欢有礼貌的求职者.
2.在学校你最不喜欢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
这个问题外企不希望求职者直接回答“数学”、“体育”之类的具体课程,如果直接回答还说明了理由,不仅代表求职者对这个学科不感兴趣,可能还代表将来也会对要完成的某些工作没有兴趣. 这个问题外企招聘者最想从求职者口里听到:我可能对个别科目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对原本不感兴趣的科目也开始有了兴趣,对于本来就有兴趣的科目我自然学习得更认真,所以各门课的成绩较为平衡.通过这样的问题,外企可以找到对任何事情都很感兴趣的求职者.
3.说说你最大的优缺点?
这个问题外企问的概率很大,通常不希望听到直接回答的缺点是什么等,如果求职者说自己小心眼、爱忌妒人、非常懒、脾气大、工作效率低,外企肯定不会录用你. 外企喜欢求职者从自己的优点说起,中间加一些小缺点,最后再把问题转回到优点上,突出优点的部分. 外企喜欢聪明的求职者.
4.你认为你在学校属于好学生吗?
外企的招聘者很精明,问这个问题可以试探出很多问题:如果求职者学习成绩好,就会说:“是的,我的成绩很好,所有的成绩都很优异. 当然,判断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有很多标准,在学校期间我认为成绩是重要的,其他方面包括思想道德、实践经验、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也都是很重要的,我在这些方面也做得很好,应该说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如果求职者成绩不尽理想,便会说:“我认为是不是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是多元化的,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我的表现也很突出,比如我去很多地方实习过,我很喜欢在快节奏和压力下工作,我在学生会组织过××活动,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 有经验的招聘者一听就会明白,外企喜欢诚实的求职者.
5.说说你的家庭.
外企面试时询问家庭问题不是非要知道求职者家庭的情况,探究隐私,外企不喜欢探究个人隐私,而是要了解家庭背景对求职者的塑造和影响. 外企希望听到的重点也在于家庭对求职者的积极影响. 外企最喜欢听到的是:我很爱我的家庭! 我的家庭一向很和睦,虽然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普通人,但是从小,我就看到我父亲起早贪黑,每天工作特别勤劳,他的行动无形中培养了我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勤劳的精神. 我母亲为人善良,对人热情,特别乐于助人,所以在单位人缘很好,她的一言一行也一直在教导我做人的道理. 外企相信,和睦的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6.说说你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
外企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只有有备而来的求职者能够过关. 求职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查找对你所申请的行业部门的信息,只有深入了解才能产生独特的见解. 外企认为最聪明的求职者是对所面试的公司预先了解很多,包括公司各个部门,发展情况,在面试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到所了解的情况,外企欢迎进入企业的人是“知己”,而不是“盲人”.
7.就你申请的这个职位,你认为你还欠缺什么?
外企喜欢问求职者弱点,但精明的求职者一般不直接回答. 他们希望看到这样的求职者:继续重复自己的优势,然后说:“对于这个职位和我的能力来说,我相信自己是可以胜任的,只是缺乏经验,这个问题我想我可以进入公司以后以最短的时间来解决,我的学习能力很强,我相信可以很快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进入工作状态.” 外企喜欢能够巧妙地躲过难题的求职者.
8.你期望的工资是多少?
外企的工资水平是很灵活的,何种能力拿何种工资. 外企喜欢直率的人,但这个问题却不能正面回答,外企希望听到:“以我的能力和我的优势,我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我相信我可以做得很好. 但是贵公司对这个职位的描述不是很具体,我想还可以延后再讨论”. 外企欢迎求职者给其定薪的自由度,而不是咬准一个价码.
9.你能给公司带来什么?
外企很想知道未来的员工能为企业做什么,求职者应再次重复自己的优势,然后说:“就我的能力,我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员工在组织中发挥能力,给组织带来高效率和更多的收益”. 外企喜欢求职者就申请的职位表明自己的能力,比如申请营销之类的职位,可以说:“我可以开发大量的新客户,同时,对老客户做更全面周到的服务,开发老客户的新需求和消费.” 等等.
10.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外企的这个问题看上去可有可无,其实很关键,外企不喜欢说“没有问题”的人,因为其很注重员工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外企不喜欢求职者问个人福利之类的问题,如果有人这样问:贵公司对新入公司的员工有没有什么培训项目,我可以参加吗? 或者说贵公司的晋升机制是什么样的? 外企将很欢迎,因为体现出你对学习的热情和对公司的忠诚度以及你的上进心.
如何安全度过试用期?
职场热身站——试用期少不了规划
试用期是企业观察新人的一种手段,也是新人适应工作的缓冲期,因此,需要以重视的态度为之,这段时间里学什么?干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一个好的规划,有助于你尽快融入工作。
首先要解决目标定位问题。根据职场目标的生存、积累、发展实现三个职业阶段的划分,试用期的目标就是生存,有人想要一鸣惊人、有人想要被刮目相看、还有人急于一显身手,这些都是危险的。任何与新人身份不符的愿望、举动都不妥当。
其次就是解决心态问题(职业成熟度)。低姿态、主动才是生存心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未必会像对待下嫁的公主一样提供员工培训流程,也未必会像对待客户那样准备好你学习所需的资料、文件,更未必会像对待专家那样安排一个你理想的工作环境。面对这样的现实,职场新人不具备挑剔、评价、质疑或解释规则的资格,只有主动适应的权利。
具体操作起来,需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人和,熟悉环境
可以制定类似的计划,10天内认识你同部门的所有人,30天内认识与你工作有关的绝大多数人,以20人为底线。不仅仅是你认识他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你,这个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工作流程、组织环境,同时考验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2、进入工作
工作环境内的打杂、任务、挑战、意外、客户、加班、会议甚至是别人推过来的杂事等等,都是有益的机会,能为你带来操作经验和小小的成功体验,甚至会带来表现的机会。
别去思考哪些是分内,哪些是分外,力求干好任何一件小事,哪怕是发传真。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有人在冷眼旁观,暗自评价。
3、恰当表现
职场新人的最佳形象就是勤快、踏实、好学。勤快就是有求必应,行动及时。先完成领导交办的,再完成老同事交办的,自己的任务,时间不够就加班干。踏实则表现在不挑拣、干活有始有终,圆满完成。
好学很重要,与新人的身分最相称。一个就是问,问专业、问要求、问不足,记住要过了脑子再问,重复请教简单常识问题会让人质疑你的努力和智力。另一个就是对公司资料的研究学习,这些事最好在公司完成,外语学习则千万要回家,因为易生误会。
4、人际是非
人际关系处理对于新人来说最难把握,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多看、多想、多做、少说是前辈们的经验。缺少完整的信息来源之前,哪怕是逻辑周密的天才,都无从做出正确判断。卷入是非的新人,是最容易受伤的,对职业发展也非常不利。
《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作了明确规范:第一,签订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第二,试用期在同一个单位只有一次,试用期只适用于企业新招收录用的人员;第三,先签合同才有试用期,在合同期间内可以约定一段时间作为试用期,而不能以试用期为由,不签合同。企业只签订试用期合同,《劳动合同法》视同无效。
试用期长短怎么定?
进入劳动合同期间,在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允许超过一个月。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能超过两个月,合同期限3年以上或者签订无期限合同,试用期不能超过6个月。换句话说,企业与职工签订3个月以下劳动合同或者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不允许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工资怎么算?
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试用期中,除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纪、医疗期满或不能胜任工作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晋级直通车——新人如何得到老人认可?
谨小慎微是大多数职场新人的日常表现,陌生的环境,新鲜的工作,更难说对于老板和同事心理的探知了。不过,新人们往往迫切希望自己能尽早融入公司,那么,需要为此做些什么呢?怎样的新人才能得到“老”人认可?
●进取心强
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工作效率是“老”人们欣赏的,但是学习精神就显得有些不足。做好分内工作自然没错,但业余时间也需多多充电,不要全花在玩乐上。平常闲暇之余多学些业务知识,或者学些外语、计算机之类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有责任感
责任心是新人进入工作角色所必备的。“老”人们不喜欢新人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马马虎虎,不负责任。态度决定一切,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勇于创新
对于新人,企业需要他们的活力,以及他们对新知识、新观念的领悟能力。年轻人很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更容易接受新的经营观念,很多传统的老观念都需要他们来更新。正因为如此,新人也许可以给企业带来一股新鲜的力量。
●态度谦虚
谦虚的为人更容易赢得同事的好感。尤其对于新人来说,工作的环境需要适应,角色的转换使得大学生亟待学习不少新的东西。虚心地向前辈请教是大学生初入职场的“法宝”之一,切忌自以为是,谦虚是助你与“老”人相处融洽的关键。
编辑部支招 ——对症下药:三类单位方法不同
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势必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少了老师耐心的解答,少了社会对学生特有的宽容,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虽说都是进入公司,但新单位的情况不同,对新人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国企——要从最基层做起
据报道,某国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国企工作,对新人更看重的是踏实稳健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国企的职业发展模式,新进人员一般要从最基层做起,逐步适应岗位。一般来说,学生们都是带着热情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然而,现实与理想总存在着一定差距,新人要学会协调,出现矛盾时,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踏实做好你该做的。
另外,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待人接物上不再显得生涩幼稚,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外企——尽快熟悉企业文化
在外企工作,关键一点是,新人进入公司后要尽快熟悉企业文化,明确自己的角色。只有充分了解了企业文化之后,才能掌握公司的工作尺度。
不仅如此,有些外资企业非常重视新进人员的社会实践经验。实践经验丰富的新人,往往比其他同龄人具有更强的职业意识。在外企工作,其工作环境一般来说较其他企业要更为开放。为了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许多新进人员由于不熟悉公司环境或其他原因,往往在工作当中显得非常内向谨慎、沉默寡言。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及时表达你的工作意见,对你尽快融入工作环境是大有帮助的。
事业单位——注重点滴小事
一般来说,机关事业单位相较于企业来说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点滴小事。要想办法跟同事们尽快熟悉,可以帮同事们多做点事,比如打扫卫生、整理报纸文件、接听电话等,可别小看这些努力,它会帮助你迅速融入同事圈中,得到大家的帮助和认同。
另外,由于机关单位的老人比较多,所以在做事时,注意不要太浮躁,要沉稳。刚来单位时,少说话,多办事。有不懂的地方多向前辈虚心请教。尽量不要把自己的私事带进办公室,必要的时候可告诉亲戚朋友,让他们尽量不要在上班时间把私人电话打进办公室。
最后,切记不要参与办公室的一些是是非非之中,不要混入到任何“办公室帮派”,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可以了。
什么样的工作算好工作 ?
1. 首先是要选择一个好的行业,所谓好的行业,是其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
2. 然后是好行业中一家好公司,它应该是具备持续赢利能力的牛B的公司;
3. 在这样的公司里,要找到一个好的方向,即实现利润的最关键环节,比如销售或研发;
4. 跟一个好老板,好老板的其中一个指标就是老板本人得“强”,如果跟了弱势的老板,
你的前程很容易就跟着被耽搁了。
这是外企常问的问题. 一般人回答这个问题过于平常,只说姓名、年龄、爱好、工作经验,这些在简历上都有,其实,外企最希望知道的是求职者能否胜任工作,包括:最强的技能、最深入研究的知识领域、个性中最积极的部分、做过的最成功的事,主要的成就等,这些都可以和学习无关,也可以和学习有关,但要突出积极的个性和做事的能力,说得合情合理外企才会相信. 外企很重视一个人的礼貌,求职者要尊重考官,在回答每个问题之后都说一句“谢谢”.外企喜欢有礼貌的求职者.
2.在学校你最不喜欢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
这个问题外企不希望求职者直接回答“数学”、“体育”之类的具体课程,如果直接回答还说明了理由,不仅代表求职者对这个学科不感兴趣,可能还代表将来也会对要完成的某些工作没有兴趣. 这个问题外企招聘者最想从求职者口里听到:我可能对个别科目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对原本不感兴趣的科目也开始有了兴趣,对于本来就有兴趣的科目我自然学习得更认真,所以各门课的成绩较为平衡.通过这样的问题,外企可以找到对任何事情都很感兴趣的求职者.
3.说说你最大的优缺点?
这个问题外企问的概率很大,通常不希望听到直接回答的缺点是什么等,如果求职者说自己小心眼、爱忌妒人、非常懒、脾气大、工作效率低,外企肯定不会录用你. 外企喜欢求职者从自己的优点说起,中间加一些小缺点,最后再把问题转回到优点上,突出优点的部分. 外企喜欢聪明的求职者.
4.你认为你在学校属于好学生吗?
外企的招聘者很精明,问这个问题可以试探出很多问题:如果求职者学习成绩好,就会说:“是的,我的成绩很好,所有的成绩都很优异. 当然,判断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有很多标准,在学校期间我认为成绩是重要的,其他方面包括思想道德、实践经验、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也都是很重要的,我在这些方面也做得很好,应该说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如果求职者成绩不尽理想,便会说:“我认为是不是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是多元化的,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我的表现也很突出,比如我去很多地方实习过,我很喜欢在快节奏和压力下工作,我在学生会组织过××活动,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 有经验的招聘者一听就会明白,外企喜欢诚实的求职者.
5.说说你的家庭.
外企面试时询问家庭问题不是非要知道求职者家庭的情况,探究隐私,外企不喜欢探究个人隐私,而是要了解家庭背景对求职者的塑造和影响. 外企希望听到的重点也在于家庭对求职者的积极影响. 外企最喜欢听到的是:我很爱我的家庭! 我的家庭一向很和睦,虽然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普通人,但是从小,我就看到我父亲起早贪黑,每天工作特别勤劳,他的行动无形中培养了我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勤劳的精神. 我母亲为人善良,对人热情,特别乐于助人,所以在单位人缘很好,她的一言一行也一直在教导我做人的道理. 外企相信,和睦的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6.说说你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
外企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只有有备而来的求职者能够过关. 求职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查找对你所申请的行业部门的信息,只有深入了解才能产生独特的见解. 外企认为最聪明的求职者是对所面试的公司预先了解很多,包括公司各个部门,发展情况,在面试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到所了解的情况,外企欢迎进入企业的人是“知己”,而不是“盲人”.
7.就你申请的这个职位,你认为你还欠缺什么?
外企喜欢问求职者弱点,但精明的求职者一般不直接回答. 他们希望看到这样的求职者:继续重复自己的优势,然后说:“对于这个职位和我的能力来说,我相信自己是可以胜任的,只是缺乏经验,这个问题我想我可以进入公司以后以最短的时间来解决,我的学习能力很强,我相信可以很快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进入工作状态.” 外企喜欢能够巧妙地躲过难题的求职者.
8.你期望的工资是多少?
外企的工资水平是很灵活的,何种能力拿何种工资. 外企喜欢直率的人,但这个问题却不能正面回答,外企希望听到:“以我的能力和我的优势,我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我相信我可以做得很好. 但是贵公司对这个职位的描述不是很具体,我想还可以延后再讨论”. 外企欢迎求职者给其定薪的自由度,而不是咬准一个价码.
9.你能给公司带来什么?
外企很想知道未来的员工能为企业做什么,求职者应再次重复自己的优势,然后说:“就我的能力,我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员工在组织中发挥能力,给组织带来高效率和更多的收益”. 外企喜欢求职者就申请的职位表明自己的能力,比如申请营销之类的职位,可以说:“我可以开发大量的新客户,同时,对老客户做更全面周到的服务,开发老客户的新需求和消费.” 等等.
10.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外企的这个问题看上去可有可无,其实很关键,外企不喜欢说“没有问题”的人,因为其很注重员工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外企不喜欢求职者问个人福利之类的问题,如果有人这样问:贵公司对新入公司的员工有没有什么培训项目,我可以参加吗? 或者说贵公司的晋升机制是什么样的? 外企将很欢迎,因为体现出你对学习的热情和对公司的忠诚度以及你的上进心.
如何安全度过试用期?
职场热身站——试用期少不了规划
试用期是企业观察新人的一种手段,也是新人适应工作的缓冲期,因此,需要以重视的态度为之,这段时间里学什么?干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一个好的规划,有助于你尽快融入工作。
首先要解决目标定位问题。根据职场目标的生存、积累、发展实现三个职业阶段的划分,试用期的目标就是生存,有人想要一鸣惊人、有人想要被刮目相看、还有人急于一显身手,这些都是危险的。任何与新人身份不符的愿望、举动都不妥当。
其次就是解决心态问题(职业成熟度)。低姿态、主动才是生存心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未必会像对待下嫁的公主一样提供员工培训流程,也未必会像对待客户那样准备好你学习所需的资料、文件,更未必会像对待专家那样安排一个你理想的工作环境。面对这样的现实,职场新人不具备挑剔、评价、质疑或解释规则的资格,只有主动适应的权利。
具体操作起来,需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人和,熟悉环境
可以制定类似的计划,10天内认识你同部门的所有人,30天内认识与你工作有关的绝大多数人,以20人为底线。不仅仅是你认识他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你,这个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工作流程、组织环境,同时考验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2、进入工作
工作环境内的打杂、任务、挑战、意外、客户、加班、会议甚至是别人推过来的杂事等等,都是有益的机会,能为你带来操作经验和小小的成功体验,甚至会带来表现的机会。
别去思考哪些是分内,哪些是分外,力求干好任何一件小事,哪怕是发传真。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有人在冷眼旁观,暗自评价。
3、恰当表现
职场新人的最佳形象就是勤快、踏实、好学。勤快就是有求必应,行动及时。先完成领导交办的,再完成老同事交办的,自己的任务,时间不够就加班干。踏实则表现在不挑拣、干活有始有终,圆满完成。
好学很重要,与新人的身分最相称。一个就是问,问专业、问要求、问不足,记住要过了脑子再问,重复请教简单常识问题会让人质疑你的努力和智力。另一个就是对公司资料的研究学习,这些事最好在公司完成,外语学习则千万要回家,因为易生误会。
4、人际是非
人际关系处理对于新人来说最难把握,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多看、多想、多做、少说是前辈们的经验。缺少完整的信息来源之前,哪怕是逻辑周密的天才,都无从做出正确判断。卷入是非的新人,是最容易受伤的,对职业发展也非常不利。
《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作了明确规范:第一,签订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第二,试用期在同一个单位只有一次,试用期只适用于企业新招收录用的人员;第三,先签合同才有试用期,在合同期间内可以约定一段时间作为试用期,而不能以试用期为由,不签合同。企业只签订试用期合同,《劳动合同法》视同无效。
试用期长短怎么定?
进入劳动合同期间,在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允许超过一个月。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能超过两个月,合同期限3年以上或者签订无期限合同,试用期不能超过6个月。换句话说,企业与职工签订3个月以下劳动合同或者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不允许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工资怎么算?
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试用期中,除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纪、医疗期满或不能胜任工作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晋级直通车——新人如何得到老人认可?
谨小慎微是大多数职场新人的日常表现,陌生的环境,新鲜的工作,更难说对于老板和同事心理的探知了。不过,新人们往往迫切希望自己能尽早融入公司,那么,需要为此做些什么呢?怎样的新人才能得到“老”人认可?
●进取心强
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工作效率是“老”人们欣赏的,但是学习精神就显得有些不足。做好分内工作自然没错,但业余时间也需多多充电,不要全花在玩乐上。平常闲暇之余多学些业务知识,或者学些外语、计算机之类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有责任感
责任心是新人进入工作角色所必备的。“老”人们不喜欢新人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马马虎虎,不负责任。态度决定一切,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勇于创新
对于新人,企业需要他们的活力,以及他们对新知识、新观念的领悟能力。年轻人很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更容易接受新的经营观念,很多传统的老观念都需要他们来更新。正因为如此,新人也许可以给企业带来一股新鲜的力量。
●态度谦虚
谦虚的为人更容易赢得同事的好感。尤其对于新人来说,工作的环境需要适应,角色的转换使得大学生亟待学习不少新的东西。虚心地向前辈请教是大学生初入职场的“法宝”之一,切忌自以为是,谦虚是助你与“老”人相处融洽的关键。
编辑部支招 ——对症下药:三类单位方法不同
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势必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少了老师耐心的解答,少了社会对学生特有的宽容,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虽说都是进入公司,但新单位的情况不同,对新人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国企——要从最基层做起
据报道,某国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国企工作,对新人更看重的是踏实稳健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国企的职业发展模式,新进人员一般要从最基层做起,逐步适应岗位。一般来说,学生们都是带着热情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然而,现实与理想总存在着一定差距,新人要学会协调,出现矛盾时,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踏实做好你该做的。
另外,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待人接物上不再显得生涩幼稚,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外企——尽快熟悉企业文化
在外企工作,关键一点是,新人进入公司后要尽快熟悉企业文化,明确自己的角色。只有充分了解了企业文化之后,才能掌握公司的工作尺度。
不仅如此,有些外资企业非常重视新进人员的社会实践经验。实践经验丰富的新人,往往比其他同龄人具有更强的职业意识。在外企工作,其工作环境一般来说较其他企业要更为开放。为了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许多新进人员由于不熟悉公司环境或其他原因,往往在工作当中显得非常内向谨慎、沉默寡言。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及时表达你的工作意见,对你尽快融入工作环境是大有帮助的。
事业单位——注重点滴小事
一般来说,机关事业单位相较于企业来说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点滴小事。要想办法跟同事们尽快熟悉,可以帮同事们多做点事,比如打扫卫生、整理报纸文件、接听电话等,可别小看这些努力,它会帮助你迅速融入同事圈中,得到大家的帮助和认同。
另外,由于机关单位的老人比较多,所以在做事时,注意不要太浮躁,要沉稳。刚来单位时,少说话,多办事。有不懂的地方多向前辈虚心请教。尽量不要把自己的私事带进办公室,必要的时候可告诉亲戚朋友,让他们尽量不要在上班时间把私人电话打进办公室。
最后,切记不要参与办公室的一些是是非非之中,不要混入到任何“办公室帮派”,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可以了。
什么样的工作算好工作 ?
1. 首先是要选择一个好的行业,所谓好的行业,是其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
2. 然后是好行业中一家好公司,它应该是具备持续赢利能力的牛B的公司;
3. 在这样的公司里,要找到一个好的方向,即实现利润的最关键环节,比如销售或研发;
4. 跟一个好老板,好老板的其中一个指标就是老板本人得“强”,如果跟了弱势的老板,
你的前程很容易就跟着被耽搁了。
17 June 2008
linux file permission
A very good note on file permission in Linux
from:
http://www.comptechdoc.org/os/linux/usersguide/linux_ugfilesp.html
Linux Files and File Permission
Linux files are setup so access to them is controlled.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access:
1. read
2. write
3. execute
Each file belongs to a specific user and group. Access to the files is controlled by user, group, and what is called other. The term, other, is used to refer to someone who is not the user (owner) of the file, nor is the person a member of the group the file belongs to. When talking about setting permissions for "other" users to use, it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setting the world execute, read, or write bit since anyone in the world will be able to perform the operation if the permission is set in the other category.
File names and permission characters
File names can be up to 256 characters long with "-", "_", and "." characters along with letters and numbers.
When a long file listing is done, there are 10 characters that are shown on the left that indicate type and permissions of the file. File permissions are shown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yntax example: drwerwerwe
There are a total of 10 characters in this example, as in all Linux files. The first character indicates the type of file, and the next three indicate read, write, and execute permission for each of the three user types, user, group and other. Sinc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permission for three users, there are a total of nine permission bits. The table below shows the syntax:
1 2 3 4 5 6 7 8 9 10
File User Permissions Group Permissions Other Permissions
Type Read Write Execute Read Write Execute Read Write Execute
d r w e r w e r w e
* Character 1 is the type of file: - is ordinary, d is directory, l is link.
* Characters 2-4 show owner permissions. Character 2 indicates read permission, character 3 indicates write permission, and character 4 indicates execute permission.
* Characters 5-7 show group permissions. Character 5=read, 6=write, 7=execute
* Characters 8-10 show permissions for all other users. Character 8=read, 9=write, 10=execute
There are 5 possible characters in the permission fields. They are:
* r = read - This is only found in the read field.
* w = write - This is only found in the write field.
* x = execute - This is only found in the execute field.
* s = setuid - This is only found in the execute field.
* If there is a "-" in a particular location, there is no permission. This may be found in any field whether read, write, or execute field.
Examples
Type "ls -l" and a listing like the following is displayed:
total 10
drwxrwxrwx 4 george team1 122 Dec 12 18:02 Projects
-rw-rw-rw- 1 george team1 1873 Aug 23 08:34 test
-rw-rw-rw- 1 george team1 1234 Sep 12 11:13 datafile
Which means the following:
Type and # of Files's File's Size in Date of last Filename
Permission field Links Owner Group Bytes modification
| | | | | | |
drwxrwxrwx 4 george team1 122 Dec 12 18:02 Projects
The fields are as follows:
1. Type field: The first character in the field indicates a file type of one of the following:
* d = directory
* l = symbolic link
* s = socket
* p = named pipe
* - = regular file
* c= character (unbuffered) device file special
* b=block (buffered) device file special
2. Permissions are explained above.
3. Links: The number of directory entries that refer to the file. In our example, there are four.
4. The file's owner in our example is George.
5. The group the file belongs to. In our example, the group is team1.
6. The size of the file in bytes
7. The last modification date. If the file is recent, the date and time is shown. If the file is not in the current year, the year is shown rather than time.
8. The name of the file.
Set User Identification Attribute
The file permissions bits include an execute permission bit for file owner, group and other. When the execute bit for the owner is set to "s" the set user ID bit is set. This causes any persons or processes that run the file to have access to system resources as though they are the owner of the file. When the execute bit for the group is set to "s", the set group ID bit is set and the user running the program is given access based on access permission for the group the file belongs to. The following command:
chmod +s myfile
sets the user ID bit on the file "myfile". The command:
chmod g+s myfile
sets the group ID bit on the file "myfile".
The listing below shows a listing of two files that have the group or user ID bit set.
-rws--x--x 1 root root 14024 Sep 9 1999 chfn
-rwxr-sr-x 1 root mail 12072 Aug 16 1999 lockfile
The files chfn and lockfile are located in the directory "/usr/bin". The "s" takes the place of the normal location of the execute bit in the file listings above. This special permission mode has no meaning unless the file has execute permission set for either the group or other as well. This means that in the case of the lockfile, if the other users (world execute) bit is not set with permission to execute, then the user ID bit set would be meaningless since only that same group could run the program anyhow. In both files, everyone can execute the binary. The first program, when run is executed as though the program is the root user. The second program is run as though the group "mail" is the user's group.
For system security reasons it is not a good idea to set many program's set user or group ID bits any more than necessary, since this can allow an unauthorized user privileges in sensitive system areas. If the program has a flaw that allows the user to break out of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program, then the system can be compromised.
Directory Permissions
There are two special bits in the permissions field of directories. They are:
* s - Set group ID
* t - Save text attribute (sticky bit) - The user may delete or modify only those files in the directory that they own or have write permission for.
Save text attribute
The /tmp directory is typically world-writable and looks like this in a listing:
drwxrwxrwt 13 root root 4096 Apr 15 08:05 tmp
Everyone can read, write, and access the directory. The "t'' indicates that only the user (and root, of course) that created a file in this directory can delete that file.
To set the sticky bit in a directory, do the following:
chmod +t data
This option should be used carefully. A possible alternative to this is
1. Create a directory in the user's home directory to which he or she can write temporary files.
2. Set the TMPDIR environment variable using each user's login script.
3. Programs using the tempnam(3) function will look for the TMPDIR variable and use it, instead of writing to the /tmp directory.
Directory Set Group ID
If the setgid bit on a directory entry is set, files in that directory will have the group ownership as the directory, instead of than the group of the user that created the file.
This attribute is helpful when several users need access to certain files. If the users work in a directory with the setgid attribute set then any files created in the directory by any of the users will have the permission of the group. For example, the administrator can create a group called spcprj and add the users Kathy and Mark to the group spcprj. The directory spcprjdir can be created with the set GID bit set and Kathy and Mark although in different primary groups can work in the directory and have full access to all files in that directory, but still not be able to access files in each other's primary group.
The following command will set the GID bit on a directory:
chmod g+s spcprjdir
The directory listing of the directory "spcprjdir":
drwxrwsr-x 2 kathy spcprj 1674 Sep 17 1999 spcprjdir
The "s'' in place of the execute bit in the group permissions causes all files written to the directory "spcprjdir" to belong to the group "spcprj" .
Examples
Below are examples of making changes to permissions: chmod u+x myfile Gives the user execute permission on myfile.
chmod +x myfile Gives everyone execute permission on myfile.
chmod ugo+x myfile Same as the above command, but specifically specifies user, group and other.
chmod 400 myfile Gives the user read permission, and removes all other permission. These permissions are specified in octal, the first char is for the user, second for the group and the third is for other. The high bit (4) is for read access, the middle bit (2) os for write access, and the low bit (1) is for execute access.
chmod 764 myfile Gives user full access, group read and write access, and other read access.
chmod 751 myfile Gives user full access, group read and execute permission, and other, execute permission.
chmod +s myfile Set the setuid bit.
chmod go=rx myfile Remove read and execute permissions for the group and other.
Below are examples of making changes to owner and group: chown mark test1 Changes the owner of the file test1 to the user Mark.
chgrp mark test1 Changes the file test1 to belong to the group "mark".
Note: Linux files were displayed with a default tab value of 8 in older Linux versions. That means that file names longer than 8 may not be displayed fully if you are using an old Linux distribution. There is an op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ls command that solves this problem. It is "-T". Ex: "ls al -T 30" to make the tab length 30.
Umask Settings
The umask command is used to set and determine the default file creation permissions on the system. It is the octal complement of the desired file mode for the specific file type. Default permissions are:
* 777 - Executable files
* 666 - Text files
These defaults are set allowing all users to execute an executable file and not to execute a text file. The defaults allow all users can read and write the file.
The permission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executable files is calculated by subtracting the umask value from the default permission value for the file type being created. An example for a text file is shown below with a umask value of 022:
666 Default Permission for text file
-022 Minus the umask value
-----
644 Allowed Permissions
Therefore the umask value is an expression of the permissions the user, group and world will not have as a default with regard to reading, writing, or executing the file. The umask value here means the group the file belongs to and users other than the owner will not be able to write to the file. In this case, when a new text file is created it will have a file permission value of 644, which means the owner can read and write the file, but members of the group the file belongs to, and all others can only read the file. A long directory listing of a file with these permissions set is shown below.
-rw-r--r-- 1 root workgrp 14233 Apr 24 10:32 textfile.txt
A example command to set the umask is:
umask 022
The most common umask setting is 022. The /etc/profile script is where the umask command is usually set for all users.
Red Hat Linux has a user and group ID creation scheme where there is a group for each user and only that user belongs to that group. If you use this scheme consistently you only need to use 002 for your umask value with normal users.
from:
http://www.comptechdoc.org/os/linux/usersguide/linux_ugfilesp.html
Linux Files and File Permission
Linux files are setup so access to them is controlled.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access:
1. read
2. write
3. execute
Each file belongs to a specific user and group. Access to the files is controlled by user, group, and what is called other. The term, other, is used to refer to someone who is not the user (owner) of the file, nor is the person a member of the group the file belongs to. When talking about setting permissions for "other" users to use, it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setting the world execute, read, or write bit since anyone in the world will be able to perform the operation if the permission is set in the other category.
File names and permission characters
File names can be up to 256 characters long with "-", "_", and "." characters along with letters and numbers.
When a long file listing is done, there are 10 characters that are shown on the left that indicate type and permissions of the file. File permissions are shown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yntax example: drwerwerwe
There are a total of 10 characters in this example, as in all Linux files. The first character indicates the type of file, and the next three indicate read, write, and execute permission for each of the three user types, user, group and other. Sinc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permission for three users, there are a total of nine permission bits. The table below shows the syntax:
1 2 3 4 5 6 7 8 9 10
File User Permissions Group Permissions Other Permissions
Type Read Write Execute Read Write Execute Read Write Execute
d r w e r w e r w e
* Character 1 is the type of file: - is ordinary, d is directory, l is link.
* Characters 2-4 show owner permissions. Character 2 indicates read permission, character 3 indicates write permission, and character 4 indicates execute permission.
* Characters 5-7 show group permissions. Character 5=read, 6=write, 7=execute
* Characters 8-10 show permissions for all other users. Character 8=read, 9=write, 10=execute
There are 5 possible characters in the permission fields. They are:
* r = read - This is only found in the read field.
* w = write - This is only found in the write field.
* x = execute - This is only found in the execute field.
* s = setuid - This is only found in the execute field.
* If there is a "-" in a particular location, there is no permission. This may be found in any field whether read, write, or execute field.
Examples
Type "ls -l" and a listing like the following is displayed:
total 10
drwxrwxrwx 4 george team1 122 Dec 12 18:02 Projects
-rw-rw-rw- 1 george team1 1873 Aug 23 08:34 test
-rw-rw-rw- 1 george team1 1234 Sep 12 11:13 datafile
Which means the following:
Type and # of Files's File's Size in Date of last Filename
Permission field Links Owner Group Bytes modification
| | | | | | |
drwxrwxrwx 4 george team1 122 Dec 12 18:02 Projects
The fields are as follows:
1. Type field: The first character in the field indicates a file type of one of the following:
* d = directory
* l = symbolic link
* s = socket
* p = named pipe
* - = regular file
* c= character (unbuffered) device file special
* b=block (buffered) device file special
2. Permissions are explained above.
3. Links: The number of directory entries that refer to the file. In our example, there are four.
4. The file's owner in our example is George.
5. The group the file belongs to. In our example, the group is team1.
6. The size of the file in bytes
7. The last modification date. If the file is recent, the date and time is shown. If the file is not in the current year, the year is shown rather than time.
8. The name of the file.
Set User Identification Attribute
The file permissions bits include an execute permission bit for file owner, group and other. When the execute bit for the owner is set to "s" the set user ID bit is set. This causes any persons or processes that run the file to have access to system resources as though they are the owner of the file. When the execute bit for the group is set to "s", the set group ID bit is set and the user running the program is given access based on access permission for the group the file belongs to. The following command:
chmod +s myfile
sets the user ID bit on the file "myfile". The command:
chmod g+s myfile
sets the group ID bit on the file "myfile".
The listing below shows a listing of two files that have the group or user ID bit set.
-rws--x--x 1 root root 14024 Sep 9 1999 chfn
-rwxr-sr-x 1 root mail 12072 Aug 16 1999 lockfile
The files chfn and lockfile are located in the directory "/usr/bin". The "s" takes the place of the normal location of the execute bit in the file listings above. This special permission mode has no meaning unless the file has execute permission set for either the group or other as well. This means that in the case of the lockfile, if the other users (world execute) bit is not set with permission to execute, then the user ID bit set would be meaningless since only that same group could run the program anyhow. In both files, everyone can execute the binary. The first program, when run is executed as though the program is the root user. The second program is run as though the group "mail" is the user's group.
For system security reasons it is not a good idea to set many program's set user or group ID bits any more than necessary, since this can allow an unauthorized user privileges in sensitive system areas. If the program has a flaw that allows the user to break out of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program, then the system can be compromised.
Directory Permissions
There are two special bits in the permissions field of directories. They are:
* s - Set group ID
* t - Save text attribute (sticky bit) - The user may delete or modify only those files in the directory that they own or have write permission for.
Save text attribute
The /tmp directory is typically world-writable and looks like this in a listing:
drwxrwxrwt 13 root root 4096 Apr 15 08:05 tmp
Everyone can read, write, and access the directory. The "t'' indicates that only the user (and root, of course) that created a file in this directory can delete that file.
To set the sticky bit in a directory, do the following:
chmod +t data
This option should be used carefully. A possible alternative to this is
1. Create a directory in the user's home directory to which he or she can write temporary files.
2. Set the TMPDIR environment variable using each user's login script.
3. Programs using the tempnam(3) function will look for the TMPDIR variable and use it, instead of writing to the /tmp directory.
Directory Set Group ID
If the setgid bit on a directory entry is set, files in that directory will have the group ownership as the directory, instead of than the group of the user that created the file.
This attribute is helpful when several users need access to certain files. If the users work in a directory with the setgid attribute set then any files created in the directory by any of the users will have the permission of the group. For example, the administrator can create a group called spcprj and add the users Kathy and Mark to the group spcprj. The directory spcprjdir can be created with the set GID bit set and Kathy and Mark although in different primary groups can work in the directory and have full access to all files in that directory, but still not be able to access files in each other's primary group.
The following command will set the GID bit on a directory:
chmod g+s spcprjdir
The directory listing of the directory "spcprjdir":
drwxrwsr-x 2 kathy spcprj 1674 Sep 17 1999 spcprjdir
The "s'' in place of the execute bit in the group permissions causes all files written to the directory "spcprjdir" to belong to the group "spcprj" .
Examples
Below are examples of making changes to permissions: chmod u+x myfile Gives the user execute permission on myfile.
chmod +x myfile Gives everyone execute permission on myfile.
chmod ugo+x myfile Same as the above command, but specifically specifies user, group and other.
chmod 400 myfile Gives the user read permission, and removes all other permission. These permissions are specified in octal, the first char is for the user, second for the group and the third is for other. The high bit (4) is for read access, the middle bit (2) os for write access, and the low bit (1) is for execute access.
chmod 764 myfile Gives user full access, group read and write access, and other read access.
chmod 751 myfile Gives user full access, group read and execute permission, and other, execute permission.
chmod +s myfile Set the setuid bit.
chmod go=rx myfile Remove read and execute permissions for the group and other.
Below are examples of making changes to owner and group: chown mark test1 Changes the owner of the file test1 to the user Mark.
chgrp mark test1 Changes the file test1 to belong to the group "mark".
Note: Linux files were displayed with a default tab value of 8 in older Linux versions. That means that file names longer than 8 may not be displayed fully if you are using an old Linux distribution. There is an op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ls command that solves this problem. It is "-T". Ex: "ls al -T 30" to make the tab length 30.
Umask Settings
The umask command is used to set and determine the default file creation permissions on the system. It is the octal complement of the desired file mode for the specific file type. Default permissions are:
* 777 - Executable files
* 666 - Text files
These defaults are set allowing all users to execute an executable file and not to execute a text file. The defaults allow all users can read and write the file.
The permission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executable files is calculated by subtracting the umask value from the default permission value for the file type being created. An example for a text file is shown below with a umask value of 022:
666 Default Permission for text file
-022 Minus the umask value
-----
644 Allowed Permissions
Therefore the umask value is an expression of the permissions the user, group and world will not have as a default with regard to reading, writing, or executing the file. The umask value here means the group the file belongs to and users other than the owner will not be able to write to the file. In this case, when a new text file is created it will have a file permission value of 644, which means the owner can read and write the file, but members of the group the file belongs to, and all others can only read the file. A long directory listing of a file with these permissions set is shown below.
-rw-r--r-- 1 root workgrp 14233 Apr 24 10:32 textfile.txt
A example command to set the umask is:
umask 022
The most common umask setting is 022. The /etc/profile script is where the umask command is usually set for all users.
Red Hat Linux has a user and group ID creation scheme where there is a group for each user and only that user belongs to that group. If you use this scheme consistently you only need to use 002 for your umask value with normal users.
09 June 2008
Memory allocation in C
Had a nice discussion with Ilpo today.
Write down some experience.
char SendBuf[10][SIZE];
actually allocate a continuous memory.
At first I thought it's like
char *pt[10];
so that I could manipulate on the pointer pt[0] pt[1] ...
and pass it to another function.
No, that doesn't work.
To solve my program, I did a small trick:
int i;
char *pt[10];
char SendBuf[10][SIZE];
for(i=0;i<10;i++ )
{
pt[i]=SendBuf[i];
}
after that, I can use "pt" to do my tricks :)
Another note is that when use the
definition of struct
like: struct A example
we need to memset the 'example' before use it.
Because the stack in memory may leave some garbage information in the struct which can lead to unexpected failure. Like the one I encounter in the PSE project.
The msgsend struct always fail in sending msg because there is a garbage bit in the stack.
thank u Ilpo.
Write down some experience.
char SendBuf[10][SIZE];
actually allocate a continuous memory.
At first I thought it's like
char *pt[10];
so that I could manipulate on the pointer pt[0] pt[1] ...
and pass it to another function.
No, that doesn't work.
To solve my program, I did a small trick:
int i;
char *pt[10];
char SendBuf[10][SIZE];
for(i=0;i<10;i++ )
{
pt[i]=SendBuf[i];
}
after that, I can use "pt" to do my tricks :)
Another note is that when use the
definition of struct
like: struct A example
we need to memset the 'example' before use it.
Because the stack in memory may leave some garbage information in the struct which can lead to unexpected failure. Like the one I encounter in the PSE project.
The msgsend struct always fail in sending msg because there is a garbage bit in the stack.
thank u Ilpo.
08 June 2008
Good link on Makefile
http://www.eng.hawaii.edu/Tutor/Make/index.html
Good illustration on Make and dependency issues.
Good illustration on Make and dependency issues.
23 May 2008
friend and lover
Just simple 10 sentences:
第一句
如果我们之间有1000步的距离,你只要跨出第1步,我就会朝你的方向走其余的999步
第二句
通常愿意留下来跟你争吵的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
第三句
付出真心 才会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 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第四句
有时候 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
第五句
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 还能喜欢你的人
第六句
就算是believe 中间也藏了一个lie
第七句
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 就算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尴尬
第八句
没有一百分的另一半,只有五十分的两个人
第九句
为你的难过而快乐的 是敌人,为你的快乐而快乐的 是朋友,为你的难过而难过的,就是那些 该放进心里的人
第十句
冷漠 有时候并不是无情,只是一种避免被伤害的工具
第一句
如果我们之间有1000步的距离,你只要跨出第1步,我就会朝你的方向走其余的999步
第二句
通常愿意留下来跟你争吵的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
第三句
付出真心 才会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 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第四句
有时候 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
第五句
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 还能喜欢你的人
第六句
就算是believe 中间也藏了一个lie
第七句
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 就算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尴尬
第八句
没有一百分的另一半,只有五十分的两个人
第九句
为你的难过而快乐的 是敌人,为你的快乐而快乐的 是朋友,为你的难过而难过的,就是那些 该放进心里的人
第十句
冷漠 有时候并不是无情,只是一种避免被伤害的工具
Experience
This is a good article from a guy working in industrial.
Some words are really useful for us new graduates:
作者简介
张传本,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曾先后在青岛澳柯玛集团、青岛星火集团、中集集团青岛公司、上海邦成科技公司等多家企业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现担任上海邦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张传本先生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专业咨询师,从业以来一直致力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的研究,积极倡导并实践以人为本、文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为国内多家企业举行过相应的咨询与培训。
序
1998年,刚从同济大学毕业,世事懵懂,却满怀凌云壮志的我,离开了上海,来到了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在一家知名家电企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去上海西站的路上,仔细咀嚼着四年的酸甜苦辣,望着窗外欲雨不雨灰蒙蒙的天空,我暗暗发誓,要在这家企业好好奋斗,成就自己的人生,决不再回上海这个伤心地。
但现实很快就给了我重重一击,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我就离开了那家名声在外的家电企业,转而就职于当时青岛家居行业的航母,并于一年后被扫地出门,不得不重新求职,就职于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在青岛设立的一家公司。2001年,自视甚高的我,又一次被现实粉碎了粉色的梦想,带着一颗郁郁的心,离开青岛,重新回到上海,以比在青岛还低的薪水加盟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切似乎回到了起点。我放弃了所有的幻想,决心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尊重也得到了回报,一年后我的能力得到了企业上下的认可,企业决定给我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帮我创立了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我终于走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金色航程。
回顾五年多的经历,有波峰也有波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被人弃之如敝履的尴尬,总会生出无尽的感慨。由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我看到一代代的大学生依然在重复自己的故事,有时真想跟他们谈谈。但有时转念一想,人生不就是个过程么?对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有些事情经历一下,也许成熟的步伐会快一些吧。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念头,这本书诞生的日子也就往后托了好久。
前几天回大学办事情,碰见了一个老师。想起毕业时,他谆谆告诫说,社会复杂,毕业生太简单,太理想化,毕业后首先要选择融入社会,之后才能谈有所成就。当时听这话虽然也知道是真玉良言,但内心深处多少有点不以为然,想,有那么严重么,那么多人不都活得好好的么,我迟早也会习惯这种生活的。现在回想起来,真为自己的浅薄感到羞愧,几年的风风雨雨象一个个耳光打在我的脸上。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声,老师,我错了,我想按您说的做。
岁月流逝,却也没有可供我后悔的余地了,我能做的也就是将我与我的同龄人的经验与教训整理出来,希望让后来的人能少走弯路。但会有效果么?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在那棵夹竹桃树下以一种貌似谦恭的态度在听老师教导的自己。
心态篇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说到个人素质对职场成功的影响,我的个人体会有一句话:“心态大于技巧,习惯大于知识。”
在一个现代企业里面,职业人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却还是一些非能力层面的东西。比如与我们一起进入企业的大学生,尽管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但我们的专业知识、能力差别是不会太大的,可为什么几年以后大家的发展就会拉开
很大的差距呢?我认为非能力素质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众多的非能力素质中,心态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持续成功的关键。因为人是情感动物,心态高低、健康与否,对我们非常重要。心态的外在体现最终形成为一种精神风貌;心态的内在体现则表现为它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斗志和对工作投入的程度。
我大学有个同学,就业时由于体检没有通过,没有能进入自己心仪的一家大企业集团,去了家乡的一家国营企业。在那里由于没有关系,一直在车间做工人,我曾邀他一起来上海寻找一个新的起点,他对我说,“你行,身体好,回上海闯荡闯荡吧。我不行了,在这里是没有什么前途,不过离家近,与家里人有个照应,就在这里将就下去算了”。这种消极的心态,使他选择了破罐子破摔的做法,消磨了斗志,很难主动地走出职业低谷。仅仅因为机遇没有垂青自己,就无法取得大的职业成就。
对新人而言,职业技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尚处于定型阶段,心态对职业生涯的作用就更大了。有的人心态非常浮躁,对社会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要求,从而导致对社会的高期望值得不到兑现,或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的单位亏待了自己,最终走上了频繁跳槽的职业发展之路,过上了跳蚤人生。
但也不乏另一个极端,许多新人早早习惯了最初得到的工作岗位,进入一种按部就班的轨道,等待岁月消磨掉所有的青春激情与锐气,沦入平庸,也是非常让人痛心的。我有一个高中的同学,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取得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前不久我与她联系,都整整五年了,她的分机号依旧没有变,她的工作依旧还是做出纳。五年里不知会有多少幸运的人民币钱从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手上经过了,但留给她的又是什么呢?在现代中国,一个大学毕业生的目标至少要定位于做一名管理干部,即使就业行情再差,象车间工人、办公室文员之类的岗位只能作为我们在某一个具体的工作阶段的选择,决不能成为我们长久的职业发展目标。要有一个概念,这样的岗位是新人的专利,等我们跨越了新人的行列,我们就要告别这些岗位,否则我们就是在与新人抢饭碗,挤压他们的生活空间。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良性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新人也要注意,工作过程中不要太计较自己的职位。头衔只是个虚名,太高的头衔对新人不但没有帮助,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在青岛那家家具商场我很早就被任命为副经理,但我在制作名片时坚决不同意把它打上去。别人一旦把你当副经理看,就会要求你具有副经理的风度与气质,而作为一个新人,纵使能力具备了,社会阅历、谈吐可能都不足以支撑,这样只会使别人产生暴发户的感觉。还不如谦虚一点,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了,偶尔犯点错误他们也会理解,也乐于指教,我们也就有机会从他们身上学更多的东西。
过早地拥有了一个高的位置,有时还会给自己的发展带来负作用。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家电集团网络事业部的副总经理,非常年轻,刚从吉林大学毕业两年,他应聘我们公司销售部门一个区域经理的岗位。从能力上、经验上我们都觉得他是胜任这个岗位的,但我们担心他做过那么高的位置后,还能不能在这样一个基层管理人员的岗位上安心工作。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对他进行复试。谈话中明显能感觉得到他想在短时间内迅速返回同类位置的那种迫切心情,我们判断他已经很难在这样一个基层管理岗位上踏踏实实地重新奋斗一回了。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份超越了平常人的机遇,他竟然得不到原本就应属于他这样一个年龄段人才的岗位,你说职位对他有什么意义呢?对于新人,能拥有一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得到切实的历练,比拥有一个看似显赫的头衔更重要。不要觉得你的同学是经理了,是首席代表了,就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出现了问题。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要比拼的是30岁后的职业生涯。如果30岁前,沉溺于这些东西,没有培养起真正的工作能力,那才是最失策的。
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要害怕竞争,更不要排挤你的竞争对手。有的新人眼光很窄,只能看到眼前的机会,把自己的同事都看作是竞争对手,怕他们超过自己,在他们工作碰到困难时,不但不想帮助他们,有时甚至还会对他们的失败幸灾乐祸。我在青岛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进入部门前原本有一名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同事,我刚进公司时也帮了我好多的忙,但等我崭露头角后,他依旧没有得到他认为理所当然的提升,他开始把我视为竞争对手,对我处处防范。如果我工作捅了篓子,他不但不再象过去那样帮我“补台”,甚至连提醒都不会提醒我了,等着看我出丑,我们之间的关系渐渐地变得生疏起来。那段职业生涯真的很艰苦,等我挺过去后,我一直想修补与他的关系,但我们的关系很难恢复到我刚进企业时那样了,心灵的隔阂一旦形成,消弭是很难的。
我在企业里面给新人搞培训的时候,常常告诫他们要把眼光放到整个人才市场看问题,只要在企业里面锻炼出了能力,企业自然会给你机会,如果企业不能给你机会,你的能力也可以到其他的企业去兑现。长远来说,社会还是公平的,分配的标准还是能力本身。所以,在职场上我们是与现在的和在终我们这一代还要加入进来的所有的职业人赛跑,角角落落里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要想保持自己持久的竞争力,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想方设法给跑在身边的人设绊子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相反,如果身边同事的能力特别强还能造就一个激烈的竞争氛围,从而能从工作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进一步完善我们自己,这就是鲶鱼效应的基本内涵。由于鲶鱼的存在,与它共处的小鱼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险,为了生存它们就得不停地提高自己的速度,从而使自己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新人若想早日脱颖而出,既要有远大的目标,还要有耐心,眼光要放远,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要拿出“十年寒窗”的精神,在职场上“学好文武艺”,然后以自己心仪的价位“货于企业家”。有了这样的心态,离目标的实现就更近了一步了。
(二)大学文凭,一文不值
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典型的金字塔型的,每个大学毕业生的背后可能站立着以十计没有得到上大学机会的同龄人,也正是这样,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尽管随着连年的扩招,大学文凭成为了中国现阶段贬值最快的商品之一,但许多刚入职场的大学生感觉依然不错。到企业后,动辄就这不合理,那没有意义,引经据典,似乎不卖弄一番就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结果惹得上司翻白眼,同事称“书呆子”。
我刚进入职场时这个毛病也很厉害,那时自我感觉同样好得不得了。一有空闲就特别喜欢与经理聊天,对公司的各项管理措施都品头论足一番,自己认为好的给它们一个管理学的解释,不好的就看它违背管理的哪个天条。现在想想也蛮幼稚的,但幸亏我当时碰到的人好,当时的经理非常希望我能快速成长,接替他的位置,这样他对我就很容忍,我们之间也建立了一种朋友的关系。
当时我们企业管理上赶时髦,开通了“企业人大学”,每周上课一次,内容就是讨论发生在企业中的一些真实的案例,形成一个积极的结论。我觉得它是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的一个舞台,发言总是特别踊跃。因为是案例讨论,都是真人真事,经理担心我树敌太多,反对我老在上面发言。我就觉得想不通,他们做错了呀,为什么不能批评呢?经理就问我,“你认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对么,别人也不知道怎么做对么,为什么总是你们几个刚毕业的人在发言呢?企业里面做事情哪里有那么多对与错呀,就那个条件,就那个环境,做得通就是了,你以为象教科书上说得那么理想呀?企业人大学站在理论的基础上说说罢了,还当得真呀。”
我当时很不以为然,但不久后我们也当了一回案例,我也就彻底理解他的话了。当时“企业人大学”已经在公司里面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他们部门有两个正式的员工和一个实习生,每周就制作那半个小时的课程,严重人浮于事,公司领导意见很大,坚决要求将那个实习生调到其他部门,让他们独立动手完成所有工作。但他们可能习惯了过去的分工,到要布置上课会场的时候就想要那个实习生去帮忙,这就不符合我们进行人员调整的初衷了,我们就比较委婉地告诉他们实习生下午工作忙,安排不开,他们非常恼火。而不巧的是下午那个实习生的所在的部门正好有活动,放了他的假,他们知道这个消息后就专门做了一个关于人力资源部官僚主义的课程,而公司领导虽然知道前因后果但还是通过了这个课程,于是我们就成了反面教材。那次我没有发言,听着大家侃侃而谈,听着经理做的自我检讨,我似乎一下子就成熟了,企业里面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演戏而已,过去的我只是刚毕业经历得少了,太入戏了罢了,又比谁聪明多少呢?
想想大学又给了我们多少呢?电脑是我们工作必需的工具了,我们在大学里也开电脑课,告诉我们电脑的发展,告诉我们数据编码的原理,数据库的使用方式,但在企业里面有用么?看看我们计算机等级考试里大块大块的介绍WPS的内容,我们在企业里面有几个用的上呀?人家自己看着傻瓜操作的步骤不在用 WINDOWS-XP了么?我面试过一个交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生,谈完后,他知道我不是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很有点科班的自豪感。我就加了句, “你对人员考核有什么理解呢?”他回答说考核关键是要公平,要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我又问,“那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呢?如何设计定量的指标呢?”他就支支吾吾得与我打太极拳了。依照目前大学的教育方法与老师的水平,能从中得到一个观念体系就不错了,想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能力与技巧还是不现实的。
作为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出来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到企业里后,要把自己当一块白板来看,从头来,学习各项工作技巧。只有抱着这种空杯心态,大学里面学的理论框架才有用处,因为你在大学里面接受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你在工作中就会学得比别人快,学习的过程中也更有目的性。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大学培养我们的是一种素质,它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能力。
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好多的东西与自己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是不一致的。那时我们更会发现大学里学的东西之纯粹与在现实面前之脆弱。在我们这个盛行生存法则的社会里,保持百分百的科学与道德,能有生存的余地么?看看网上说的成为金领的第一要素——象狼一样凶残,一切以资本的意志为中心,这是根本大法,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象牙塔里是不教的,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自己去悟。所谓“千古腐儒骑瘦驴”此之谓寓意深远。
我一直深信,决定人能否成功的因素更多时候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说的极端一点,大学只是起了一个选择的作用,将这批人收拢在自己的门下,然后人才与大学之间产生了一个互动,大学给了人才一块金字招牌,而人才又再继续为这块招牌增辉而已。看看我们在工作中使用的东西有多少是大学给我们的,也就明白了。我们大多数时候还不是在靠一些非知识层面甚至非能力层面的素质在打拼么?
所以,千万别把大学当回事,到了企业,就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抓紧时间开始积累吧。
(三)培养赚钱的能力比赚钱更重要
赚钱还是培养赚钱的能力,这是我在企业里面招聘应届生和给应届生培训时最喜欢谈的一个题目。因为我们毕业生一踏上社会就要面对这个题目。当然了,面试时我得到的答案与大家的真实想法往往是不一致的。
几乎每个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都有一个经济目标,只不过是有的人目标远大,看上去更急功近利一点,有的人目标看上去更现实一点而已。有一个四川的毕业生,能力非常
强,他给自己定的经济目标是3年内买房买车;也有现实一点,定的目标低一点的,比如我自己毕业时定的目标,虽然与上面那位四川的仁兄有点象,但魄力小点,多给了自己2年时间,现在想想也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的感觉。毕业转眼五年了,看看自己的目标也只有苦笑笑。其实车与房也不难的,咬咬牙,买了也就买了,慢慢还债就是了。但社会上的事又岂是房与车能概括的了的?
这样的经济目标对我们毕业生的心态影响还是很大的。我就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走了好多的弯路。刚工作的头两年,对自己的工资卡那真是“怎一个关心了得”。到了月底就去划划卡,看看里面有多少钱了,而每月开支浩繁,房租、水电,购置行头,报考、交学费,到头来卡里面总是没有多少钱,似乎看见自己的房子与车与自己越来越远了,就非常沮丧。心态受到影响,对工作的投入也就低了好多,整天想看看别人能赚多少钱,找个赚钱的单位去跳槽。
就这样我们以浮躁的心态来到了市场经济初期浮躁的社会,两相结合,浮躁成了应届生的通病。我对应届生的观点是,即使企业再好,待遇再高,应届生也认为企业对自己不好,他一定要到社会上去碰一下壁才能真正明白过去的企业对自己是好的,自己的能力其实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高。也只有这样的应届生才是可以用的。有的应届生甚至要经过这个过程几次才能明白,越优秀的越如此。
专业人力资源公司研究表明,新人在公司第一年中承担的工作越富有挑战性,他们的工作就越有效率、越成功,即使到了五、六年以后也是如此。因此对新人来讲得到一份富有挑战性的、激动人心的工作,并在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获得提升、提供大量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具备了这样的舞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就为稳定的收入奠定了基础,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刚刚踏入职场的新人而言,培养赚钱的能力远比赚钱本身更重要。
工作过程中我发现总有人在不停地以自己的工作经历来反复地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前不久我听说与我一起进入那家家电企业的员工应聘到我以后工作那家企业做部门经理秘书。转眼五年过去了,她处的位置也不比五年前我从那里跳槽时好多少,却是在重复我五年前的那个开始。这就是在选择企业时忽视了赚钱能力培养造成的后果。象那样的家电企业由于停止了大规模的扩张,不敢也无法赋予新员工更多的责任、更大的权力,而只是提供相对比较简单、并无多大挑战性的工作。一旦新人安于这样的工作,她就丧失了激情与创造力,发展也就走向了停滞。我离开那家公司两年后曾向其中的一个同事了解过,从他提供的信息看,我们那届毕业生安心留在那里的当时都没有取得大的回报,200多个人,好象有一个提为了副科,一个提升为副处,而那个副处的叔叔是开发区审计局的领导,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一定的因素。绝大多数人被这样一放多年,就此沉了下去,不知道他们当中会有多少大器晚成的,能给我们一个惊喜。
我们看到许多例子,有的员工由于机会好,部门出缺、或者公司创办新厂,甚至是通过关系等渠道,做到了一个较高的职位,负责一块重要的工作,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他就会在气度与能力方面取得一个很大的突破,从而真正地建立起加入成功人士行列的底蕴。我曾经与一个专门为企业提供策划活动服务的杨先生合作过,第一年见他时,他还是那公司里的一个项目专员,怯生生的,很难被人放在眼里。第二年再找他时,他已经与人合作开了一家的策划公司,虽然都是熟人,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镇定与从容,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礼节与器宇,真让我感叹造化弄人,机会对人是多么重要,只要有了历练,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上受尊敬的成功人士。
因此,对我们新人而言,要对这个社会多一点点耐心,要记得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我们不能只盯着别人的成就而忽略了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真的没有经过这个过程而取得了成功也未必是件好的事情,古人云:“其勃也忽焉,其亡也忽焉”,这样的成功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可能都经不住一阵潮水的冲刷。而如果我们铸就了一身赚钱的能力,纵使我们一时没赚到钱,但在这个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很快就能得到公平的回报;在市场大潮的风险中,有一天我们也可能会一败涂地,但只要我们的能力还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不是神话。
(四)没有谁能妨碍你的上升
许多人都抱怨,公司一批老员工学历层次不高,知识明显落伍,管理能力有限,却霸占着位置,不肯给新人机会。这的确成了中国企业的一个现实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从根子上来说呢,这是个企业发展历史阶段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还很年轻,改革开放还不过20年,改革开放之前的企业有多少还健在?所以大部分企业也就十多年的
历史,企业当初创业的那部分人几乎还活跃在企业中。创业时企业主对人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的,很难高屋建瓴地收拢一批人材,这就为企业运营的缺憾埋下了伏笔,反过来说,没有这些缺憾做个企业也就太容易了,大家都能去创业,谁来打工呢。企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之后,这批人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了,他们成了管理者很头疼的问题。如果从外面大量引入新人填充位置,会让他们产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觉,一旦他们认为企业的用人文化是积薪文化—— 后来者居上,他们极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与企业离心离德,在企业里面混日子。而这批人由于身居重要位置,又适应了企业的管理,他们事实上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骨架,新引入的人员不管能力有多高,但能否适应企业的文化,是否真的有意与企业共始终都是未知数,所以做出重用新人的决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老板直接做出让老员工退出舞台的决定,看上去不失为一个快刀斩乱麻的方案,但这样的决定将对员工的忠诚度形成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使他所有的创业伙伴及以后的重要合作伙伴产生疑虑,从而动摇他们对企业的信心。象西汉初立时,借小过剿灭了几个分封的异性王国,最终导致其他异性王国自疑,包括为西汉建国出力最多的三个最大的功臣、一个自小一起长大的最好的伙伴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异性王国,陆续造反。
我曾就职过的一家企业也发生过因重用新人导致的企业危机。当时,那家企业红极一时,企业老总着眼长远,想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从一所名牌学府引进了一名副教授做副总,此举使企业原来的四名合伙人兼副总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他们趁总经理去俄罗斯考察之机召开董事会将总经理与那名副总一起开除厂籍。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成为当年青岛新闻媒体关注的一件大事情。这样因罢黜功臣而引起的企业危机几乎每天都在一再上演,许多企业因此元气大伤。在这两难的处境中,老板大都采取了骑墙策略,处理得不温不火,希望从中找到个度,结果往往也是两面不讨好,使这个问题成了企业得老大难问题。
抛开这个企业发展历史阶段不谈,用人本身对企业而言是件大事,企业都非常慎重,一般而言,在没取得老板的信任之前,想得到一个重要的岗位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信任感包括的东西很多:
一个是能力的信任。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让一个不是非常理想的人坐上一个位置,对企业而言将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人员更迭,处理不好会影响人心,所以企业对重要的人事安排总是非常谨慎的。如果你是幸运的,在你进公司之初就有许多眼睛注视着你,你的上司开始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去测试你的能力,只要你作好了能力的储备,那么你的升迁之路可能会顺利点。但对新人投入这么多的精力是要下决心的,企业一般都不会有计划地去给你创造机会,所以绝大多数人要走一条更加漫长的道路。为缩短这个过程,我们必须主动地去寻找机会展示自己,只有通过一件件工作的积累,逐步地建立起公司对我们的能力的信任,然后寻找发展的机会。
二是职业道德与融入公司企业文化的信任。对企业主而言,这比能力还重要。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起用一个道德靠不住的人,能力越高,企业越倒霉。我认识一家非常知名企业的老板,在上海分公司里面起用的总经理是一个原来给自己搞行政工作的小姐,而她的手下都是一帮资历很高的老江湖。我开始很搞不懂,后来接触多了也就理解了。他们是搞培训的,由于分公司直接掌握客户与产品,而这些都是非常容易失去的,所以选择个能力平庸的人,虽然对业绩会形成很大的影响,但对经营的安全性而言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我们还看到过很多人,在以前的企业里面曾经叱咤风云,取得极大的成功,但被引进到一个新的企业中,却无法适应企业的氛围,出现业绩大滑坡的现象,出现这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与新人没有很好地融入企业的文化是有关的。还有一种员工,在刚进入一个企业时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总是过不多久,心态、投入就开始变差,业绩也随之转向平庸,这样的人其实是在个性上有缺陷的,一般是欲望太多,坚持性太差,有时还夹杂着其他一些个性上的根本缺陷。这样的人虽然不缺能力,但做出点成绩也不容易的。我在邦成公司时有一个副总,做腻了大学的副院长,下海从商,到邦成公司前已经先后就职过几家企业,位置都很高,但都没有做长。根据我的分析,他的问题不在能力,他对问题看得很透彻,解决问题也有办法,但就是喜欢搞小动作,让上司很难受,而以他处的位置,直接面对他的是总经理,所以当总经理达到容忍限度的时候,也就是他走人的时候。诸如此类的问题,连老练的人事人员都不能很快判断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企业要下定一个人事上的决心,是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的。
一边是现实的压力,一边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种种原因使企业在用人上往往安于现状,求稳怕变,这是造成能力平庸者窃据高位的重要原因。针对企业用人的这种心态,新人的角度要想迅速奠定事业的基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是要有目的的选择就职的企业。在进入每个企业之前要想好自己到这个企业的目的。你如果想尽快地入模子,建立自己的职业技巧,那么你应该选择一个规模大、管理完善的企业,争取迅速地导入。而如果你发现在企业里面已经很难获得更多的历练机会,想通过跳槽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最好去选择中小企业或新创办的企业,这样的企业里面要艰苦些,你必须建立以青春赌明天的心态。
再者,关键还是要把目前的工作做好。企业认识一个人也主要是从他的工作去观察的。如果你整天工作小错不断,给领导捅篓子,你就会以一个负面形象进入公司领导脑海,以后你的前途也就定格了。尤其是基层员工,领导与我们发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所以领导在判断时往往会从交往中不多的小事情入手去评价一个人。我经常提醒我的下属:周总理说过外交无小事,我们与领导接触也没有小的事情,处处皆用心,领导自然能够体会得到的。我以前做过行政工作,对这些体会还是比较深的。行政工作是非常繁杂的,但搞好的事情别人往往是不注意的,搞不好的事情,给大家带来不方便了,大家立即会感觉得到。所以对我们的不良的评价,往往不会是电话礼仪不好、复印质量不佳等问题,反而是花草不精神、车辆清洁不尽人意等鸡零狗碎的事情。
还有就是要注意适当地表现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如果你做的工作是一个与其他岗位发生面对面关系比较少的岗位,不处于中枢,单做好你自己的工作还是不够的,你必须注意让领导去了解你的工作,去注意你。企业里面有的“二八原则”,说的是企业里面80%的员工的工作是不被领导注意的,但他们负担了企业工作的主体部分,而另外有20%的人由于工作特别优秀或者特别差会被公司领导注意。毕竟,企业领导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人是比较少的,所以许多企业有重用秘书的传统也就不奇怪了,并不是秘书特别优秀,而是因为他们的岗位离领导特别近,所以秘书的才能容易被发现。在搞考核的时候,这种效应反应特别明显。目前盛行的企业考核制度依旧是有缺陷的,它还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与量化,从考核结果上看,就是每次考核,加薪、晋级的候选人总有一个框框,变化不大。所以,员工要想真正突出“重围”,必须有点不平常的东西。如本职工作做得特别优秀,给公司提了比较好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是文艺才能特别突出等,就会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我在青岛最后一家公司工作时做了好多工作,但大多数都不为人知,但我创办了企业的刊物,并任责任编辑,发表了几万字的文章,却令我在整个企业、甚至集团里面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来上海后,有一次在一个餐馆就餐,有两个陌生的小青年走上前与我寒暄,原来他们是我工作过的那家企业的工人。这是不是也能从侧面给大家一点启示呢?
长江后浪推前浪,说到底,我们新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还是跟自己同时代的人,不要老盯着人家多年打下的江山不平衡,只要我们确信付出的比自己的同龄人多,工作比同龄人出色,时机成熟了,机会必然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五)学会用积极眼光看问题
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几年后会发生很大的分野,有的人可能会很踏上一条发展的快速轨道,而有的人可能就进入了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不上不下地走下去。通过在社会上几年的摸爬滚打,新人知道了好多社会的真实环境,是自甘平庸还是改换门庭,是愤世嫉俗还是淡然处之,何去何从的念头无时不在考较着新人的神经。由于逐渐看到了一些社会阴暗面,发现了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但自己却又没有相应的控制能力,这时新人如果不能以一种积极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是是非非,极可能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郁郁不得志,从而对立身、立业
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积极地看问题,首先要明白企业是一个利益纠葛的地方。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利润是它唯一的标杆,竞争是它的基本法则,社会环境能够提供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它的资源。各种资源在企业的这个载体上进行重新竞价。作为一个普通的职业人,我们能提供给企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份智力和劳动力。但职业人最终从企业得到的报酬却不完全是按照为企业提供的智力和劳动力的价值计算的,企业有它特别的计算公式。比如有的员工身后有一块企业依赖的公共关系资源,这时候企业会把这块资源视为员工的附加价值,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这块公共关系资源刻意创造岗位,这时候该员工的价值就完全是这块公共关系资源的价值。我见过一个企业为了取得一融资对象的支持,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来安排其关系人员任部门经理,由于设立了部门需要配备行政人员等,企业又进一步扩大编制,最终用了四个人去做过去两个工人就能做好的一丁点工作,给组织结构、行政指挥体系、其他员工的心态都造成了影响。但企业既然这样做了,在它的帐盘上必定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还有的员工有公司核心人才的支持,这些人身上的部分价值事实上是公司留住核心人才的成本之一。公司依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员工进行的价值评估,与员工本人进行的价值评估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这样员工的心态就容易产生失衡。如果能看到并承认同事身上附加的其他资源的价值,许多事情我们就能看开一点。
还有一点一定要注意,人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价值理念体系,许多我们奉为常识的东西,对某些人而言接受起来就是一次挑战。不要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企业里人浮于事、官僚作风严重、行政腐败等问题企业管理层看不到,只是在他们的观念体系里这并非是致命的、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而已。虽然用完美的眼光来看,这些问题是应该即刻解决的,但从功利的角度而言,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企业是不是就会倒闭呢?你说可能会影响长期的竞争力,但在漫长的企业发展阶段里,那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究竟哪个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呢?朋友告诉我他们企业的老板,对裁员极端排斥,公司各部门人浮于事,但他总下不了裁员的决心,只是命令一旦有员工离职不再从人才市场进行补充,实行自然减员。由于离职的往往相对能力强一些,所以公司人力资源出现了明显的矮化现象。他给我举了个极端的例子,他们公司把部分办公用车裁掉了,原来的司机无事可做,但老板不让人力资源部与对方解约,把他们安排到生产线做工人,由于生产线实行计件工资,而定单又不饱满,所以生产部门对这个决定非常排斥,为此在企业里面搞得鸡飞狗跳,许多人都觉得老板不可理喻,认为在这样一个管理不善的公司里没有前途。但如果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个老板的做法会给他的员工一种工作上的安全感,使他们能稳定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这对许多中年员工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这也是现代管理理念之一。当然,这可能是他无意而为的,企业里面的人行事也不一定就是完全符合管理科学的,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是凭自己的本能去做事情,而人是形形色色的,我们新人要对此有足够的谅解,不要看见事情的发展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哇哇大叫,或感到郁闷无比,这是于事无补的。
适当收敛自己的个性,厚积以求薄发。许多新人都张扬着个性,希望在企业里面得到尊重,能迅速投入到一份重要的工作中,开始自己梦寐以求的事业。这样的心态也是不可取的。其实不只是新人有个性,企业里面的人谁又没点个性呢?老的员工不过是把自己的个性掩藏得更深而已,一旦他们拥有机会,他们会把压抑已久的个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所以对新人而言,现在企业是别人的,是上司、前辈张扬个性的舞台,我们是实现别人梦想的工具,只有经历了这个代际偿还的阶段,才能轮到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用封建士子的话说,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用企业里面的法则就是做不好下属的员工不能成为好领导。我们要对别人的梦想予以足够的尊重,帮助他们找到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开通自己的事业之路。否则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未来难免会碰壁的。
在这样一个并不公平并不完美的地方,自己一时又不能充分施展所学所能大干一场,新人一定要有耐心。要从阳光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要老盯着企业的阴暗面不放。也不要老去看别人收获了什么,毕竟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比你无能的人应该取得比你少的收益,而是你应该从社会得到符合你能力的回报。所以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待自己的机会。对自己多一点信心,企业从主流上来说还是要使用有能力的人的,这里面最多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对新人而言一定要有个豁达的胸怀,要戒除浮躁,踏踏实实地在一个企业里面做上一段时间,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我一个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同学说过的一句话,令我深有感触,他说一个人在一个企业里面不满三年,几乎是很难为自己做点事情的。想想我自己五年来的经历,的确如此。我自负聪明、能干,付出的心血也比常人多几倍,但我的发展却并不一定比许多人好,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在一个企业里面稳下心来好好干点事情。每次跳槽到一个新单位里面至少经过3个月的试用期,才能真正在一个岗位上施展拳脚,要想升迁,至少又要一年的考察,这样就快两年时间了,而在任命还没来之前,我可能已经选择放弃了。这样,我浪费了大量的光阴,延迟了成功到来的时间。
而且,现实中到底有多好的企业呢?当我们进入一个个名声在外的企业的时候,我们也不难发现,困扰它的照样是那些低级的管理问题。经过多次碰壁,我总结出一个结论,企业的管理问题,大都是人的问题,一般不在于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在特定的社会、特定的历史阶段,企业能得到的人力资源是具有明显的社会平均水平的,所以各个企业的管理水平都是社会平均管理水平的一个反映。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未知的企业是非常不明智的。
如果你确认自己是人才,那么请你尽量留在原来的公司,经过一番炼狱的磨练,如果你的激情犹在,创造一个你理想的环境吧。创造天堂也许比寻找天堂更容易点。
尾声--说的再多,不如去做点什么
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说作者有一天在车站等一个老乡,因为塞车,老乡迟到了半个小时,作者和他开玩笑,说他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半个小时”。“杜邦公司的总经理格劳福特,每天研究蜂鸟半小时,结果他的作品被自然历史的权威人士称为‘杰作’;美国议员休格·布莱克并没受过高等教育,他就凭每天到国会图书馆博览群书半小时,最后成了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一个希腊的电梯维修工,也是靠着每天攻读核物理理论半小时,后来不仅发明了粒子加速器,还被聘入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老乡笑答:“注意呵,人家是每天,每天
知道吗?!半小时不宝贵,每天坚持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所以哲人曾说,人生之路的第一个路标是耐力。”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我读这个故事时不自觉的就转到了企业人的行为上来了。对企业人而言做一个好的个人发展计划,明了几条个人成功的法则,提出一个好的管理方案,或者在某一段时间里好好地表现自己,都不是很难的,但这些都不是取得职业成功的根本因素。一个人能否取得大的职业成功不取决于他的聪明与睿智,而取决于他是否能把平凡的事情日复一日的做好。是不是很滑稽?但这就是我在企业里面观察到的现实。
企业里面许多员工非常有激情,非常有能力,能向公司提出一个宏大的目标,甚至还能形成一套计划,提出的原则与规范也都带有浓厚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色彩,但这些东西往往也就到此为止了。他们有的从没有进入执行层面,有的经过短暂的、不深入的执行后也被束之高阁,逐渐被人淡忘。随着文件上灰尘的堆积,一个野心勃勃的职业梦想开始褪色、消亡。这些员工缺乏的就是执行能力,没有了执行,想法就无法成为现实,那么想法就仅仅是想法而已,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甚至,想法越多,浪费的资源越多。
我接手过其他员工的工作,也接手过一个部门的工作,发现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这个问题。我的前任把电脑打开,告诉我这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考核表格,这是他起草的一个激励制度,这是对车辆油耗控制的一个方案……,如同托孤一样,把自己的心血交付给我。我毫不怀疑它们都是充满了智慧的火花的,但它们永远不会成为现实了。没有人会去执行一个连设计者都执行不了的东西的,也不会受它的羁绊。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采取的方案往往是设计自己的东西,然后去执行它,大量的心血投入都是在执行上的,我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的思想婴儿,会有更大的成就感。
那么执行到底难在哪里呢?难在坚持。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毛主席对雷锋的评价吧,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这里面就说了一个坚持的重要性。工作同样如此。象有的饭店在门口设置侍应生为来消费的顾客提供开车门的服务,这并不难的,但能常年坚持下来的至少都是星级宾馆了。所谓三星和五星宾馆之间的差别在硬件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他们真正的差别还是在服务上,而什么样的服务是好的服务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有差别的还是持之以恒的落实而已。
对于新人而言,能否成为企业的人才,见识器宇固然重要,但能否先成为别人的出色的执行工具,落实好上司或岗位职责内的各项工作却是最基础的。如果连手头的小事都做不好,一旦自己去负责一项工作,同样也会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所以别人也不敢轻易托付工作给你。
如果我们一旦有机会,可以推出自己的设计与计划,就要坚持不懈地把工作落实到家。不要搞一些烂尾工程,挥霍大家对我们的期望。
对我们认可的管理理论、处世原则要勇于实践,不要停留在口头上。有的新人,对自己的管理理论非常自信,动辄就是一通大道理,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对企业牢骚满腹,但从不见他去做点什么事情。这样的人是最遭领导讨厌的,也容易招同事的恨。别人做得再不好,还是在做事情,你说得再好,却不解决问题,你说别人会怎么评价你?有个西安某高校毕业的新人到我负责的部门工作,对公司的考核制度提出了一大堆意见,特别指出过去方案过于复杂,考核周期太短,各部门不胜其烦,要求停止执行该考核方案。我就说那你拿个新方案,我们改掉吧。结果他直到下一次考核到了也没拿不出新的方案,我命令继续执行过去的方案。跟他解释说:“考核是公司的大事情,与所有员工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要改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有系统的思路,要争取一步到位,否则修修补补就无法取信于员工,考核就失去了激励大家努力工作的效应,制度就行同虚设。而考核制度同公司其他大多数制度一样,不是为了处理既成事实用的,而是为了让大家明了这个制度,在工作过程中修正自己的行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坏的制度也比没有制度强。”
对自己认为成熟的想法一定要去实施。如同创业,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好的点子,有的人去做了,然后取得了成功,有的人只是停留在点子的层面上,无法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为什么财富具有巨大的积累效应,奥秘也就在于此。有了第一桶金,就有了相对较强的实施能力,有了抗风险的能力,所以执行自己想法的概率就高一些,成功的概率也相应高一些。但迈出第一步都是艰难的,对我们新人而言,没有积累的优势,我们更要有一颗勇于执行的心。
Some words are really useful for us new graduates:
作者简介
张传本,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曾先后在青岛澳柯玛集团、青岛星火集团、中集集团青岛公司、上海邦成科技公司等多家企业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现担任上海邦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张传本先生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专业咨询师,从业以来一直致力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的研究,积极倡导并实践以人为本、文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为国内多家企业举行过相应的咨询与培训。
序
1998年,刚从同济大学毕业,世事懵懂,却满怀凌云壮志的我,离开了上海,来到了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在一家知名家电企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去上海西站的路上,仔细咀嚼着四年的酸甜苦辣,望着窗外欲雨不雨灰蒙蒙的天空,我暗暗发誓,要在这家企业好好奋斗,成就自己的人生,决不再回上海这个伤心地。
但现实很快就给了我重重一击,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我就离开了那家名声在外的家电企业,转而就职于当时青岛家居行业的航母,并于一年后被扫地出门,不得不重新求职,就职于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在青岛设立的一家公司。2001年,自视甚高的我,又一次被现实粉碎了粉色的梦想,带着一颗郁郁的心,离开青岛,重新回到上海,以比在青岛还低的薪水加盟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切似乎回到了起点。我放弃了所有的幻想,决心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尊重也得到了回报,一年后我的能力得到了企业上下的认可,企业决定给我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帮我创立了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我终于走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金色航程。
回顾五年多的经历,有波峰也有波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被人弃之如敝履的尴尬,总会生出无尽的感慨。由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我看到一代代的大学生依然在重复自己的故事,有时真想跟他们谈谈。但有时转念一想,人生不就是个过程么?对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有些事情经历一下,也许成熟的步伐会快一些吧。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念头,这本书诞生的日子也就往后托了好久。
前几天回大学办事情,碰见了一个老师。想起毕业时,他谆谆告诫说,社会复杂,毕业生太简单,太理想化,毕业后首先要选择融入社会,之后才能谈有所成就。当时听这话虽然也知道是真玉良言,但内心深处多少有点不以为然,想,有那么严重么,那么多人不都活得好好的么,我迟早也会习惯这种生活的。现在回想起来,真为自己的浅薄感到羞愧,几年的风风雨雨象一个个耳光打在我的脸上。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声,老师,我错了,我想按您说的做。
岁月流逝,却也没有可供我后悔的余地了,我能做的也就是将我与我的同龄人的经验与教训整理出来,希望让后来的人能少走弯路。但会有效果么?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在那棵夹竹桃树下以一种貌似谦恭的态度在听老师教导的自己。
心态篇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说到个人素质对职场成功的影响,我的个人体会有一句话:“心态大于技巧,习惯大于知识。”
在一个现代企业里面,职业人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却还是一些非能力层面的东西。比如与我们一起进入企业的大学生,尽管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但我们的专业知识、能力差别是不会太大的,可为什么几年以后大家的发展就会拉开
很大的差距呢?我认为非能力素质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众多的非能力素质中,心态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持续成功的关键。因为人是情感动物,心态高低、健康与否,对我们非常重要。心态的外在体现最终形成为一种精神风貌;心态的内在体现则表现为它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斗志和对工作投入的程度。
我大学有个同学,就业时由于体检没有通过,没有能进入自己心仪的一家大企业集团,去了家乡的一家国营企业。在那里由于没有关系,一直在车间做工人,我曾邀他一起来上海寻找一个新的起点,他对我说,“你行,身体好,回上海闯荡闯荡吧。我不行了,在这里是没有什么前途,不过离家近,与家里人有个照应,就在这里将就下去算了”。这种消极的心态,使他选择了破罐子破摔的做法,消磨了斗志,很难主动地走出职业低谷。仅仅因为机遇没有垂青自己,就无法取得大的职业成就。
对新人而言,职业技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尚处于定型阶段,心态对职业生涯的作用就更大了。有的人心态非常浮躁,对社会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要求,从而导致对社会的高期望值得不到兑现,或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的单位亏待了自己,最终走上了频繁跳槽的职业发展之路,过上了跳蚤人生。
但也不乏另一个极端,许多新人早早习惯了最初得到的工作岗位,进入一种按部就班的轨道,等待岁月消磨掉所有的青春激情与锐气,沦入平庸,也是非常让人痛心的。我有一个高中的同学,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取得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前不久我与她联系,都整整五年了,她的分机号依旧没有变,她的工作依旧还是做出纳。五年里不知会有多少幸运的人民币钱从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手上经过了,但留给她的又是什么呢?在现代中国,一个大学毕业生的目标至少要定位于做一名管理干部,即使就业行情再差,象车间工人、办公室文员之类的岗位只能作为我们在某一个具体的工作阶段的选择,决不能成为我们长久的职业发展目标。要有一个概念,这样的岗位是新人的专利,等我们跨越了新人的行列,我们就要告别这些岗位,否则我们就是在与新人抢饭碗,挤压他们的生活空间。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良性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新人也要注意,工作过程中不要太计较自己的职位。头衔只是个虚名,太高的头衔对新人不但没有帮助,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在青岛那家家具商场我很早就被任命为副经理,但我在制作名片时坚决不同意把它打上去。别人一旦把你当副经理看,就会要求你具有副经理的风度与气质,而作为一个新人,纵使能力具备了,社会阅历、谈吐可能都不足以支撑,这样只会使别人产生暴发户的感觉。还不如谦虚一点,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了,偶尔犯点错误他们也会理解,也乐于指教,我们也就有机会从他们身上学更多的东西。
过早地拥有了一个高的位置,有时还会给自己的发展带来负作用。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家电集团网络事业部的副总经理,非常年轻,刚从吉林大学毕业两年,他应聘我们公司销售部门一个区域经理的岗位。从能力上、经验上我们都觉得他是胜任这个岗位的,但我们担心他做过那么高的位置后,还能不能在这样一个基层管理人员的岗位上安心工作。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对他进行复试。谈话中明显能感觉得到他想在短时间内迅速返回同类位置的那种迫切心情,我们判断他已经很难在这样一个基层管理岗位上踏踏实实地重新奋斗一回了。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份超越了平常人的机遇,他竟然得不到原本就应属于他这样一个年龄段人才的岗位,你说职位对他有什么意义呢?对于新人,能拥有一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得到切实的历练,比拥有一个看似显赫的头衔更重要。不要觉得你的同学是经理了,是首席代表了,就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出现了问题。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要比拼的是30岁后的职业生涯。如果30岁前,沉溺于这些东西,没有培养起真正的工作能力,那才是最失策的。
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要害怕竞争,更不要排挤你的竞争对手。有的新人眼光很窄,只能看到眼前的机会,把自己的同事都看作是竞争对手,怕他们超过自己,在他们工作碰到困难时,不但不想帮助他们,有时甚至还会对他们的失败幸灾乐祸。我在青岛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进入部门前原本有一名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同事,我刚进公司时也帮了我好多的忙,但等我崭露头角后,他依旧没有得到他认为理所当然的提升,他开始把我视为竞争对手,对我处处防范。如果我工作捅了篓子,他不但不再象过去那样帮我“补台”,甚至连提醒都不会提醒我了,等着看我出丑,我们之间的关系渐渐地变得生疏起来。那段职业生涯真的很艰苦,等我挺过去后,我一直想修补与他的关系,但我们的关系很难恢复到我刚进企业时那样了,心灵的隔阂一旦形成,消弭是很难的。
我在企业里面给新人搞培训的时候,常常告诫他们要把眼光放到整个人才市场看问题,只要在企业里面锻炼出了能力,企业自然会给你机会,如果企业不能给你机会,你的能力也可以到其他的企业去兑现。长远来说,社会还是公平的,分配的标准还是能力本身。所以,在职场上我们是与现在的和在终我们这一代还要加入进来的所有的职业人赛跑,角角落落里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要想保持自己持久的竞争力,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想方设法给跑在身边的人设绊子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相反,如果身边同事的能力特别强还能造就一个激烈的竞争氛围,从而能从工作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进一步完善我们自己,这就是鲶鱼效应的基本内涵。由于鲶鱼的存在,与它共处的小鱼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险,为了生存它们就得不停地提高自己的速度,从而使自己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新人若想早日脱颖而出,既要有远大的目标,还要有耐心,眼光要放远,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要拿出“十年寒窗”的精神,在职场上“学好文武艺”,然后以自己心仪的价位“货于企业家”。有了这样的心态,离目标的实现就更近了一步了。
(二)大学文凭,一文不值
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典型的金字塔型的,每个大学毕业生的背后可能站立着以十计没有得到上大学机会的同龄人,也正是这样,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尽管随着连年的扩招,大学文凭成为了中国现阶段贬值最快的商品之一,但许多刚入职场的大学生感觉依然不错。到企业后,动辄就这不合理,那没有意义,引经据典,似乎不卖弄一番就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结果惹得上司翻白眼,同事称“书呆子”。
我刚进入职场时这个毛病也很厉害,那时自我感觉同样好得不得了。一有空闲就特别喜欢与经理聊天,对公司的各项管理措施都品头论足一番,自己认为好的给它们一个管理学的解释,不好的就看它违背管理的哪个天条。现在想想也蛮幼稚的,但幸亏我当时碰到的人好,当时的经理非常希望我能快速成长,接替他的位置,这样他对我就很容忍,我们之间也建立了一种朋友的关系。
当时我们企业管理上赶时髦,开通了“企业人大学”,每周上课一次,内容就是讨论发生在企业中的一些真实的案例,形成一个积极的结论。我觉得它是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的一个舞台,发言总是特别踊跃。因为是案例讨论,都是真人真事,经理担心我树敌太多,反对我老在上面发言。我就觉得想不通,他们做错了呀,为什么不能批评呢?经理就问我,“你认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对么,别人也不知道怎么做对么,为什么总是你们几个刚毕业的人在发言呢?企业里面做事情哪里有那么多对与错呀,就那个条件,就那个环境,做得通就是了,你以为象教科书上说得那么理想呀?企业人大学站在理论的基础上说说罢了,还当得真呀。”
我当时很不以为然,但不久后我们也当了一回案例,我也就彻底理解他的话了。当时“企业人大学”已经在公司里面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他们部门有两个正式的员工和一个实习生,每周就制作那半个小时的课程,严重人浮于事,公司领导意见很大,坚决要求将那个实习生调到其他部门,让他们独立动手完成所有工作。但他们可能习惯了过去的分工,到要布置上课会场的时候就想要那个实习生去帮忙,这就不符合我们进行人员调整的初衷了,我们就比较委婉地告诉他们实习生下午工作忙,安排不开,他们非常恼火。而不巧的是下午那个实习生的所在的部门正好有活动,放了他的假,他们知道这个消息后就专门做了一个关于人力资源部官僚主义的课程,而公司领导虽然知道前因后果但还是通过了这个课程,于是我们就成了反面教材。那次我没有发言,听着大家侃侃而谈,听着经理做的自我检讨,我似乎一下子就成熟了,企业里面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演戏而已,过去的我只是刚毕业经历得少了,太入戏了罢了,又比谁聪明多少呢?
想想大学又给了我们多少呢?电脑是我们工作必需的工具了,我们在大学里也开电脑课,告诉我们电脑的发展,告诉我们数据编码的原理,数据库的使用方式,但在企业里面有用么?看看我们计算机等级考试里大块大块的介绍WPS的内容,我们在企业里面有几个用的上呀?人家自己看着傻瓜操作的步骤不在用 WINDOWS-XP了么?我面试过一个交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生,谈完后,他知道我不是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很有点科班的自豪感。我就加了句, “你对人员考核有什么理解呢?”他回答说考核关键是要公平,要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我又问,“那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呢?如何设计定量的指标呢?”他就支支吾吾得与我打太极拳了。依照目前大学的教育方法与老师的水平,能从中得到一个观念体系就不错了,想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能力与技巧还是不现实的。
作为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出来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到企业里后,要把自己当一块白板来看,从头来,学习各项工作技巧。只有抱着这种空杯心态,大学里面学的理论框架才有用处,因为你在大学里面接受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你在工作中就会学得比别人快,学习的过程中也更有目的性。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大学培养我们的是一种素质,它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能力。
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好多的东西与自己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是不一致的。那时我们更会发现大学里学的东西之纯粹与在现实面前之脆弱。在我们这个盛行生存法则的社会里,保持百分百的科学与道德,能有生存的余地么?看看网上说的成为金领的第一要素——象狼一样凶残,一切以资本的意志为中心,这是根本大法,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象牙塔里是不教的,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自己去悟。所谓“千古腐儒骑瘦驴”此之谓寓意深远。
我一直深信,决定人能否成功的因素更多时候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说的极端一点,大学只是起了一个选择的作用,将这批人收拢在自己的门下,然后人才与大学之间产生了一个互动,大学给了人才一块金字招牌,而人才又再继续为这块招牌增辉而已。看看我们在工作中使用的东西有多少是大学给我们的,也就明白了。我们大多数时候还不是在靠一些非知识层面甚至非能力层面的素质在打拼么?
所以,千万别把大学当回事,到了企业,就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抓紧时间开始积累吧。
(三)培养赚钱的能力比赚钱更重要
赚钱还是培养赚钱的能力,这是我在企业里面招聘应届生和给应届生培训时最喜欢谈的一个题目。因为我们毕业生一踏上社会就要面对这个题目。当然了,面试时我得到的答案与大家的真实想法往往是不一致的。
几乎每个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都有一个经济目标,只不过是有的人目标远大,看上去更急功近利一点,有的人目标看上去更现实一点而已。有一个四川的毕业生,能力非常
强,他给自己定的经济目标是3年内买房买车;也有现实一点,定的目标低一点的,比如我自己毕业时定的目标,虽然与上面那位四川的仁兄有点象,但魄力小点,多给了自己2年时间,现在想想也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的感觉。毕业转眼五年了,看看自己的目标也只有苦笑笑。其实车与房也不难的,咬咬牙,买了也就买了,慢慢还债就是了。但社会上的事又岂是房与车能概括的了的?
这样的经济目标对我们毕业生的心态影响还是很大的。我就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走了好多的弯路。刚工作的头两年,对自己的工资卡那真是“怎一个关心了得”。到了月底就去划划卡,看看里面有多少钱了,而每月开支浩繁,房租、水电,购置行头,报考、交学费,到头来卡里面总是没有多少钱,似乎看见自己的房子与车与自己越来越远了,就非常沮丧。心态受到影响,对工作的投入也就低了好多,整天想看看别人能赚多少钱,找个赚钱的单位去跳槽。
就这样我们以浮躁的心态来到了市场经济初期浮躁的社会,两相结合,浮躁成了应届生的通病。我对应届生的观点是,即使企业再好,待遇再高,应届生也认为企业对自己不好,他一定要到社会上去碰一下壁才能真正明白过去的企业对自己是好的,自己的能力其实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高。也只有这样的应届生才是可以用的。有的应届生甚至要经过这个过程几次才能明白,越优秀的越如此。
专业人力资源公司研究表明,新人在公司第一年中承担的工作越富有挑战性,他们的工作就越有效率、越成功,即使到了五、六年以后也是如此。因此对新人来讲得到一份富有挑战性的、激动人心的工作,并在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获得提升、提供大量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具备了这样的舞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就为稳定的收入奠定了基础,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刚刚踏入职场的新人而言,培养赚钱的能力远比赚钱本身更重要。
工作过程中我发现总有人在不停地以自己的工作经历来反复地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前不久我听说与我一起进入那家家电企业的员工应聘到我以后工作那家企业做部门经理秘书。转眼五年过去了,她处的位置也不比五年前我从那里跳槽时好多少,却是在重复我五年前的那个开始。这就是在选择企业时忽视了赚钱能力培养造成的后果。象那样的家电企业由于停止了大规模的扩张,不敢也无法赋予新员工更多的责任、更大的权力,而只是提供相对比较简单、并无多大挑战性的工作。一旦新人安于这样的工作,她就丧失了激情与创造力,发展也就走向了停滞。我离开那家公司两年后曾向其中的一个同事了解过,从他提供的信息看,我们那届毕业生安心留在那里的当时都没有取得大的回报,200多个人,好象有一个提为了副科,一个提升为副处,而那个副处的叔叔是开发区审计局的领导,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一定的因素。绝大多数人被这样一放多年,就此沉了下去,不知道他们当中会有多少大器晚成的,能给我们一个惊喜。
我们看到许多例子,有的员工由于机会好,部门出缺、或者公司创办新厂,甚至是通过关系等渠道,做到了一个较高的职位,负责一块重要的工作,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他就会在气度与能力方面取得一个很大的突破,从而真正地建立起加入成功人士行列的底蕴。我曾经与一个专门为企业提供策划活动服务的杨先生合作过,第一年见他时,他还是那公司里的一个项目专员,怯生生的,很难被人放在眼里。第二年再找他时,他已经与人合作开了一家的策划公司,虽然都是熟人,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镇定与从容,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礼节与器宇,真让我感叹造化弄人,机会对人是多么重要,只要有了历练,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上受尊敬的成功人士。
因此,对我们新人而言,要对这个社会多一点点耐心,要记得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我们不能只盯着别人的成就而忽略了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真的没有经过这个过程而取得了成功也未必是件好的事情,古人云:“其勃也忽焉,其亡也忽焉”,这样的成功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可能都经不住一阵潮水的冲刷。而如果我们铸就了一身赚钱的能力,纵使我们一时没赚到钱,但在这个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很快就能得到公平的回报;在市场大潮的风险中,有一天我们也可能会一败涂地,但只要我们的能力还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不是神话。
(四)没有谁能妨碍你的上升
许多人都抱怨,公司一批老员工学历层次不高,知识明显落伍,管理能力有限,却霸占着位置,不肯给新人机会。这的确成了中国企业的一个现实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从根子上来说呢,这是个企业发展历史阶段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还很年轻,改革开放还不过20年,改革开放之前的企业有多少还健在?所以大部分企业也就十多年的
历史,企业当初创业的那部分人几乎还活跃在企业中。创业时企业主对人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的,很难高屋建瓴地收拢一批人材,这就为企业运营的缺憾埋下了伏笔,反过来说,没有这些缺憾做个企业也就太容易了,大家都能去创业,谁来打工呢。企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之后,这批人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了,他们成了管理者很头疼的问题。如果从外面大量引入新人填充位置,会让他们产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觉,一旦他们认为企业的用人文化是积薪文化—— 后来者居上,他们极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与企业离心离德,在企业里面混日子。而这批人由于身居重要位置,又适应了企业的管理,他们事实上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骨架,新引入的人员不管能力有多高,但能否适应企业的文化,是否真的有意与企业共始终都是未知数,所以做出重用新人的决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老板直接做出让老员工退出舞台的决定,看上去不失为一个快刀斩乱麻的方案,但这样的决定将对员工的忠诚度形成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使他所有的创业伙伴及以后的重要合作伙伴产生疑虑,从而动摇他们对企业的信心。象西汉初立时,借小过剿灭了几个分封的异性王国,最终导致其他异性王国自疑,包括为西汉建国出力最多的三个最大的功臣、一个自小一起长大的最好的伙伴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异性王国,陆续造反。
我曾就职过的一家企业也发生过因重用新人导致的企业危机。当时,那家企业红极一时,企业老总着眼长远,想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从一所名牌学府引进了一名副教授做副总,此举使企业原来的四名合伙人兼副总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他们趁总经理去俄罗斯考察之机召开董事会将总经理与那名副总一起开除厂籍。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成为当年青岛新闻媒体关注的一件大事情。这样因罢黜功臣而引起的企业危机几乎每天都在一再上演,许多企业因此元气大伤。在这两难的处境中,老板大都采取了骑墙策略,处理得不温不火,希望从中找到个度,结果往往也是两面不讨好,使这个问题成了企业得老大难问题。
抛开这个企业发展历史阶段不谈,用人本身对企业而言是件大事,企业都非常慎重,一般而言,在没取得老板的信任之前,想得到一个重要的岗位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信任感包括的东西很多:
一个是能力的信任。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让一个不是非常理想的人坐上一个位置,对企业而言将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人员更迭,处理不好会影响人心,所以企业对重要的人事安排总是非常谨慎的。如果你是幸运的,在你进公司之初就有许多眼睛注视着你,你的上司开始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去测试你的能力,只要你作好了能力的储备,那么你的升迁之路可能会顺利点。但对新人投入这么多的精力是要下决心的,企业一般都不会有计划地去给你创造机会,所以绝大多数人要走一条更加漫长的道路。为缩短这个过程,我们必须主动地去寻找机会展示自己,只有通过一件件工作的积累,逐步地建立起公司对我们的能力的信任,然后寻找发展的机会。
二是职业道德与融入公司企业文化的信任。对企业主而言,这比能力还重要。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起用一个道德靠不住的人,能力越高,企业越倒霉。我认识一家非常知名企业的老板,在上海分公司里面起用的总经理是一个原来给自己搞行政工作的小姐,而她的手下都是一帮资历很高的老江湖。我开始很搞不懂,后来接触多了也就理解了。他们是搞培训的,由于分公司直接掌握客户与产品,而这些都是非常容易失去的,所以选择个能力平庸的人,虽然对业绩会形成很大的影响,但对经营的安全性而言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我们还看到过很多人,在以前的企业里面曾经叱咤风云,取得极大的成功,但被引进到一个新的企业中,却无法适应企业的氛围,出现业绩大滑坡的现象,出现这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与新人没有很好地融入企业的文化是有关的。还有一种员工,在刚进入一个企业时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总是过不多久,心态、投入就开始变差,业绩也随之转向平庸,这样的人其实是在个性上有缺陷的,一般是欲望太多,坚持性太差,有时还夹杂着其他一些个性上的根本缺陷。这样的人虽然不缺能力,但做出点成绩也不容易的。我在邦成公司时有一个副总,做腻了大学的副院长,下海从商,到邦成公司前已经先后就职过几家企业,位置都很高,但都没有做长。根据我的分析,他的问题不在能力,他对问题看得很透彻,解决问题也有办法,但就是喜欢搞小动作,让上司很难受,而以他处的位置,直接面对他的是总经理,所以当总经理达到容忍限度的时候,也就是他走人的时候。诸如此类的问题,连老练的人事人员都不能很快判断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企业要下定一个人事上的决心,是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的。
一边是现实的压力,一边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种种原因使企业在用人上往往安于现状,求稳怕变,这是造成能力平庸者窃据高位的重要原因。针对企业用人的这种心态,新人的角度要想迅速奠定事业的基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是要有目的的选择就职的企业。在进入每个企业之前要想好自己到这个企业的目的。你如果想尽快地入模子,建立自己的职业技巧,那么你应该选择一个规模大、管理完善的企业,争取迅速地导入。而如果你发现在企业里面已经很难获得更多的历练机会,想通过跳槽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最好去选择中小企业或新创办的企业,这样的企业里面要艰苦些,你必须建立以青春赌明天的心态。
再者,关键还是要把目前的工作做好。企业认识一个人也主要是从他的工作去观察的。如果你整天工作小错不断,给领导捅篓子,你就会以一个负面形象进入公司领导脑海,以后你的前途也就定格了。尤其是基层员工,领导与我们发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所以领导在判断时往往会从交往中不多的小事情入手去评价一个人。我经常提醒我的下属:周总理说过外交无小事,我们与领导接触也没有小的事情,处处皆用心,领导自然能够体会得到的。我以前做过行政工作,对这些体会还是比较深的。行政工作是非常繁杂的,但搞好的事情别人往往是不注意的,搞不好的事情,给大家带来不方便了,大家立即会感觉得到。所以对我们的不良的评价,往往不会是电话礼仪不好、复印质量不佳等问题,反而是花草不精神、车辆清洁不尽人意等鸡零狗碎的事情。
还有就是要注意适当地表现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如果你做的工作是一个与其他岗位发生面对面关系比较少的岗位,不处于中枢,单做好你自己的工作还是不够的,你必须注意让领导去了解你的工作,去注意你。企业里面有的“二八原则”,说的是企业里面80%的员工的工作是不被领导注意的,但他们负担了企业工作的主体部分,而另外有20%的人由于工作特别优秀或者特别差会被公司领导注意。毕竟,企业领导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人是比较少的,所以许多企业有重用秘书的传统也就不奇怪了,并不是秘书特别优秀,而是因为他们的岗位离领导特别近,所以秘书的才能容易被发现。在搞考核的时候,这种效应反应特别明显。目前盛行的企业考核制度依旧是有缺陷的,它还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与量化,从考核结果上看,就是每次考核,加薪、晋级的候选人总有一个框框,变化不大。所以,员工要想真正突出“重围”,必须有点不平常的东西。如本职工作做得特别优秀,给公司提了比较好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是文艺才能特别突出等,就会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我在青岛最后一家公司工作时做了好多工作,但大多数都不为人知,但我创办了企业的刊物,并任责任编辑,发表了几万字的文章,却令我在整个企业、甚至集团里面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来上海后,有一次在一个餐馆就餐,有两个陌生的小青年走上前与我寒暄,原来他们是我工作过的那家企业的工人。这是不是也能从侧面给大家一点启示呢?
长江后浪推前浪,说到底,我们新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还是跟自己同时代的人,不要老盯着人家多年打下的江山不平衡,只要我们确信付出的比自己的同龄人多,工作比同龄人出色,时机成熟了,机会必然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五)学会用积极眼光看问题
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几年后会发生很大的分野,有的人可能会很踏上一条发展的快速轨道,而有的人可能就进入了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不上不下地走下去。通过在社会上几年的摸爬滚打,新人知道了好多社会的真实环境,是自甘平庸还是改换门庭,是愤世嫉俗还是淡然处之,何去何从的念头无时不在考较着新人的神经。由于逐渐看到了一些社会阴暗面,发现了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但自己却又没有相应的控制能力,这时新人如果不能以一种积极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是是非非,极可能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郁郁不得志,从而对立身、立业
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积极地看问题,首先要明白企业是一个利益纠葛的地方。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利润是它唯一的标杆,竞争是它的基本法则,社会环境能够提供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它的资源。各种资源在企业的这个载体上进行重新竞价。作为一个普通的职业人,我们能提供给企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份智力和劳动力。但职业人最终从企业得到的报酬却不完全是按照为企业提供的智力和劳动力的价值计算的,企业有它特别的计算公式。比如有的员工身后有一块企业依赖的公共关系资源,这时候企业会把这块资源视为员工的附加价值,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这块公共关系资源刻意创造岗位,这时候该员工的价值就完全是这块公共关系资源的价值。我见过一个企业为了取得一融资对象的支持,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来安排其关系人员任部门经理,由于设立了部门需要配备行政人员等,企业又进一步扩大编制,最终用了四个人去做过去两个工人就能做好的一丁点工作,给组织结构、行政指挥体系、其他员工的心态都造成了影响。但企业既然这样做了,在它的帐盘上必定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还有的员工有公司核心人才的支持,这些人身上的部分价值事实上是公司留住核心人才的成本之一。公司依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员工进行的价值评估,与员工本人进行的价值评估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这样员工的心态就容易产生失衡。如果能看到并承认同事身上附加的其他资源的价值,许多事情我们就能看开一点。
还有一点一定要注意,人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价值理念体系,许多我们奉为常识的东西,对某些人而言接受起来就是一次挑战。不要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企业里人浮于事、官僚作风严重、行政腐败等问题企业管理层看不到,只是在他们的观念体系里这并非是致命的、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而已。虽然用完美的眼光来看,这些问题是应该即刻解决的,但从功利的角度而言,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企业是不是就会倒闭呢?你说可能会影响长期的竞争力,但在漫长的企业发展阶段里,那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究竟哪个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呢?朋友告诉我他们企业的老板,对裁员极端排斥,公司各部门人浮于事,但他总下不了裁员的决心,只是命令一旦有员工离职不再从人才市场进行补充,实行自然减员。由于离职的往往相对能力强一些,所以公司人力资源出现了明显的矮化现象。他给我举了个极端的例子,他们公司把部分办公用车裁掉了,原来的司机无事可做,但老板不让人力资源部与对方解约,把他们安排到生产线做工人,由于生产线实行计件工资,而定单又不饱满,所以生产部门对这个决定非常排斥,为此在企业里面搞得鸡飞狗跳,许多人都觉得老板不可理喻,认为在这样一个管理不善的公司里没有前途。但如果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个老板的做法会给他的员工一种工作上的安全感,使他们能稳定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这对许多中年员工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这也是现代管理理念之一。当然,这可能是他无意而为的,企业里面的人行事也不一定就是完全符合管理科学的,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是凭自己的本能去做事情,而人是形形色色的,我们新人要对此有足够的谅解,不要看见事情的发展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哇哇大叫,或感到郁闷无比,这是于事无补的。
适当收敛自己的个性,厚积以求薄发。许多新人都张扬着个性,希望在企业里面得到尊重,能迅速投入到一份重要的工作中,开始自己梦寐以求的事业。这样的心态也是不可取的。其实不只是新人有个性,企业里面的人谁又没点个性呢?老的员工不过是把自己的个性掩藏得更深而已,一旦他们拥有机会,他们会把压抑已久的个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所以对新人而言,现在企业是别人的,是上司、前辈张扬个性的舞台,我们是实现别人梦想的工具,只有经历了这个代际偿还的阶段,才能轮到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用封建士子的话说,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用企业里面的法则就是做不好下属的员工不能成为好领导。我们要对别人的梦想予以足够的尊重,帮助他们找到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开通自己的事业之路。否则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未来难免会碰壁的。
在这样一个并不公平并不完美的地方,自己一时又不能充分施展所学所能大干一场,新人一定要有耐心。要从阳光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要老盯着企业的阴暗面不放。也不要老去看别人收获了什么,毕竟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比你无能的人应该取得比你少的收益,而是你应该从社会得到符合你能力的回报。所以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待自己的机会。对自己多一点信心,企业从主流上来说还是要使用有能力的人的,这里面最多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对新人而言一定要有个豁达的胸怀,要戒除浮躁,踏踏实实地在一个企业里面做上一段时间,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我一个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同学说过的一句话,令我深有感触,他说一个人在一个企业里面不满三年,几乎是很难为自己做点事情的。想想我自己五年来的经历,的确如此。我自负聪明、能干,付出的心血也比常人多几倍,但我的发展却并不一定比许多人好,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在一个企业里面稳下心来好好干点事情。每次跳槽到一个新单位里面至少经过3个月的试用期,才能真正在一个岗位上施展拳脚,要想升迁,至少又要一年的考察,这样就快两年时间了,而在任命还没来之前,我可能已经选择放弃了。这样,我浪费了大量的光阴,延迟了成功到来的时间。
而且,现实中到底有多好的企业呢?当我们进入一个个名声在外的企业的时候,我们也不难发现,困扰它的照样是那些低级的管理问题。经过多次碰壁,我总结出一个结论,企业的管理问题,大都是人的问题,一般不在于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在特定的社会、特定的历史阶段,企业能得到的人力资源是具有明显的社会平均水平的,所以各个企业的管理水平都是社会平均管理水平的一个反映。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未知的企业是非常不明智的。
如果你确认自己是人才,那么请你尽量留在原来的公司,经过一番炼狱的磨练,如果你的激情犹在,创造一个你理想的环境吧。创造天堂也许比寻找天堂更容易点。
尾声--说的再多,不如去做点什么
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说作者有一天在车站等一个老乡,因为塞车,老乡迟到了半个小时,作者和他开玩笑,说他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半个小时”。“杜邦公司的总经理格劳福特,每天研究蜂鸟半小时,结果他的作品被自然历史的权威人士称为‘杰作’;美国议员休格·布莱克并没受过高等教育,他就凭每天到国会图书馆博览群书半小时,最后成了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一个希腊的电梯维修工,也是靠着每天攻读核物理理论半小时,后来不仅发明了粒子加速器,还被聘入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老乡笑答:“注意呵,人家是每天,每天
知道吗?!半小时不宝贵,每天坚持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所以哲人曾说,人生之路的第一个路标是耐力。”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我读这个故事时不自觉的就转到了企业人的行为上来了。对企业人而言做一个好的个人发展计划,明了几条个人成功的法则,提出一个好的管理方案,或者在某一段时间里好好地表现自己,都不是很难的,但这些都不是取得职业成功的根本因素。一个人能否取得大的职业成功不取决于他的聪明与睿智,而取决于他是否能把平凡的事情日复一日的做好。是不是很滑稽?但这就是我在企业里面观察到的现实。
企业里面许多员工非常有激情,非常有能力,能向公司提出一个宏大的目标,甚至还能形成一套计划,提出的原则与规范也都带有浓厚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色彩,但这些东西往往也就到此为止了。他们有的从没有进入执行层面,有的经过短暂的、不深入的执行后也被束之高阁,逐渐被人淡忘。随着文件上灰尘的堆积,一个野心勃勃的职业梦想开始褪色、消亡。这些员工缺乏的就是执行能力,没有了执行,想法就无法成为现实,那么想法就仅仅是想法而已,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甚至,想法越多,浪费的资源越多。
我接手过其他员工的工作,也接手过一个部门的工作,发现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这个问题。我的前任把电脑打开,告诉我这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考核表格,这是他起草的一个激励制度,这是对车辆油耗控制的一个方案……,如同托孤一样,把自己的心血交付给我。我毫不怀疑它们都是充满了智慧的火花的,但它们永远不会成为现实了。没有人会去执行一个连设计者都执行不了的东西的,也不会受它的羁绊。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采取的方案往往是设计自己的东西,然后去执行它,大量的心血投入都是在执行上的,我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的思想婴儿,会有更大的成就感。
那么执行到底难在哪里呢?难在坚持。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毛主席对雷锋的评价吧,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这里面就说了一个坚持的重要性。工作同样如此。象有的饭店在门口设置侍应生为来消费的顾客提供开车门的服务,这并不难的,但能常年坚持下来的至少都是星级宾馆了。所谓三星和五星宾馆之间的差别在硬件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他们真正的差别还是在服务上,而什么样的服务是好的服务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有差别的还是持之以恒的落实而已。
对于新人而言,能否成为企业的人才,见识器宇固然重要,但能否先成为别人的出色的执行工具,落实好上司或岗位职责内的各项工作却是最基础的。如果连手头的小事都做不好,一旦自己去负责一项工作,同样也会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所以别人也不敢轻易托付工作给你。
如果我们一旦有机会,可以推出自己的设计与计划,就要坚持不懈地把工作落实到家。不要搞一些烂尾工程,挥霍大家对我们的期望。
对我们认可的管理理论、处世原则要勇于实践,不要停留在口头上。有的新人,对自己的管理理论非常自信,动辄就是一通大道理,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对企业牢骚满腹,但从不见他去做点什么事情。这样的人是最遭领导讨厌的,也容易招同事的恨。别人做得再不好,还是在做事情,你说得再好,却不解决问题,你说别人会怎么评价你?有个西安某高校毕业的新人到我负责的部门工作,对公司的考核制度提出了一大堆意见,特别指出过去方案过于复杂,考核周期太短,各部门不胜其烦,要求停止执行该考核方案。我就说那你拿个新方案,我们改掉吧。结果他直到下一次考核到了也没拿不出新的方案,我命令继续执行过去的方案。跟他解释说:“考核是公司的大事情,与所有员工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要改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有系统的思路,要争取一步到位,否则修修补补就无法取信于员工,考核就失去了激励大家努力工作的效应,制度就行同虚设。而考核制度同公司其他大多数制度一样,不是为了处理既成事实用的,而是为了让大家明了这个制度,在工作过程中修正自己的行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坏的制度也比没有制度强。”
对自己认为成熟的想法一定要去实施。如同创业,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好的点子,有的人去做了,然后取得了成功,有的人只是停留在点子的层面上,无法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为什么财富具有巨大的积累效应,奥秘也就在于此。有了第一桶金,就有了相对较强的实施能力,有了抗风险的能力,所以执行自己想法的概率就高一些,成功的概率也相应高一些。但迈出第一步都是艰难的,对我们新人而言,没有积累的优势,我们更要有一颗勇于执行的心。
16 May 2008
collections on future
By Kaifu Lee:
你想戴一顶什么样的博士帽
在我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系主任曾对我讲,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这句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简直高不可攀,但也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就这样,在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他所期待的结果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如果没有雄心壮志,就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也许经商或从事其它工作,会有更大的成绩。
在目标确立之后,我建议你为自己设计一个三年的学习和科研计划。首先,你需要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做脚踏实地的工作。另外,还要不断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复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上。
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可见导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中作用是多么的大。所以,你应该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除了你的老师之外,你还应该去求教于周围所有的专家。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学的老师”- Internet!现在,几乎所有的论文、研究结果、先进想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我还鼓励你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以我的经验,对于这样的邮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很快给你回复。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我崩溃。那时,同领域其他研究人员采用的是与我不同的传统方法。我的老师虽然支持我,但并不认可我的研究方向。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但终于有一天,在半夜三点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后来,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导师也开始采用我的研究方法。我的博士论文使我的研究成为自然语言研究方面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之一。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的投入。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如果打算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从他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形成的做事习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未来工作的轮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做一个主动的人
三十年前,一个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进入科技最领先的IBM。那时IBM对人才的定义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斗转星移,事物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人才的看法已逐步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其实,这也是一种进取心的体现。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中汲取教训,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比尔 ·盖茨曾经对公司所有员工说过:“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还应该努力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良师。这位良师应该是直接教导你的老师以外的人,这样的人更能客观地给你一些忠告。这位良师除了可以在学识上教导你之外,还可以在其它一些方面对你有所指点,包括为人处世,看问题的眼光,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等等。我以前在苹果公司负责一个研究部门时,就曾有幸找到这样一位良师。当时,他是负责苹果公司全球运作和生产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他在事业发展方面给我的许多教诲令我终身受益。如果有这样的人给你帮助,那你成长的速度一定会比别人更快一些。
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太习惯做自我推销。但是,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在说服他人之前,要先说服自己。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潜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反应。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令事情的发展锦上添花。
给自己设定目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是目标千万不可定得太低。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另外,只在一所学校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就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是可笑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而且,不同地方的衡量标准又不一样。所以,在订立目标方面,千万不要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
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你应该永远给自己设立一些很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及的目标。
在确立将来事业的目标时,不要忘了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我是否愿意全力投入?”我希望你们能够对自己选择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对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无所畏惧。谈到对工作的热爱,我认识的一位微软的研究员曾经让我深有感触。他经常周末开车出门说去见“女朋友”,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办公室里看见他,问他“女朋友在哪里?”他笑着指着电脑说:“就是她呀。”对于工作的热爱,比尔·盖茨也曾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他说: “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几个月前,《北京青年报》上曾有一场探讨比尔·盖茨和保尔·柯察金谁更伟大的讨论。由于从小在美国长大,我并不知道保尔和他的那些事迹。但是,我非常赞同保尔的这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所以,选择一个你真心热爱的事业,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
许多中国学生喜欢与别人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零和游戏”,无法使自己和他人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括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在参加酒会或庆典的时候,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和所有人交上朋友。但也有些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天赋,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常常比较内向,宁愿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也不愿主动与人交谈。
我个人就缺乏人际交往的倾向。以前,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直到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具有个人影响力的经理为止。那个经理没有超人的智慧,但是他自称他认识了公司中几乎每一个有能力的人,并和其中的许多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但我很快就发现,他的这种能力对公司非常有用。比如,我需要在公司内部选拔一些职员到我的部门工作时,我就可以从他那里获得许多有关该职员的详细信息;与公司其他部门协调工作时,他的人际关系网也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从那时起,我发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开始特别注重培养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力。
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沟通和说服的能力也至关重要。比如,我们开发出了一项先进的技术,要把它变成公司的产品。这首先要说服公司的决策层。我们必须细心准备我们的产品建议书,并通过精彩的演讲和现场展示让领导者相信我们研究出的技术对公司来说大有裨益,让决策层认为即将开发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具备处理人际关系、展示自己、影响他人的能力。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 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 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我父亲相比。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亲是多么热爱他的工作。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眉开眼笑,他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讨论。他在我们身上花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薄的收入。”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从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教学。他过世后,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他勉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十五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还是其他方面?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例如,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一次提醒同学们,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最合适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和提防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个员工总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风险坦诚地告诉别人。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
快乐的第二步: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气
快乐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给中国学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碰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拥有成功、自信、快乐后,不要忘了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用勇气放弃包袱
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有时,你在还没有找到“新的机会”之前,就必须放弃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那就需要更多的勇气了。
许多人都有的一个毛病就是不愿放弃已有的东西,不愿意开拓新的天地。这些人总是在机会面前犹豫、彷徨,让患得患失的思想禁锢着自己的头脑。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值得珍惜,但这种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源。当新的机会到来时,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功亏一篑,更不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了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当然也应该是有智慧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可能成为前进障碍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无比广阔、无比壮丽的江山图景!
我自己就有过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
进入大学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地进入了法律系,因为我天真地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政治天赋。所以,大学选专业时,我选读了人文学院,我觉得自己将来一定要做一位律师或一位政治家。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样。我觉得,自己在专业课上提不起精神,成绩也不好,最令人沮丧的是,我感觉不到激情和动力,甚至想把枯燥无味的课本扔到教授身上。我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既没有那种炽烈的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最终,我认定那不是一个合适我的行业,于是我决定放弃政治和法律专业的学习。很幸运的是,学校允许学生转系,而且,我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最爱——计算机科学。我并不因为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懊悔。我认识到,那不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没有在那里用掉我的半生甚至毕生的时间才是我的幸运。所以,我勇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开始了我在计算机领域的崭新人生。
我的另一次的放弃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时,放弃了两年的年资而加入了苹果公司。虽然我一直把我的老师当作楷模,而且又有幸任教于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系,但这个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找到最好的学生,怎么样去发表论文,等等。这些事本来都是好事,但这些事情对社会的价值并不是那么直接。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比如研发一种很多人都会使用的技术或产品,或是去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所以,当苹果电脑的一位副总裁对我说“你要选择终身写些没有人读得懂的论文,还是要选择改变世界”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变世界。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
加入Google后,有许多记者问我:“在微软你有七年的人脉,有比尔·盖茨的信任,就这么放弃了,你不觉得可惜吗?”确实,这些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当我看到有回到中国再一次创业的机会,当我看到一个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的产生,当我看到一个坚持自己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我发现,创立Google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我更深深地理解如果我只对我拥有的东西依依不舍,那么我将错过这个“once in a lifetime”的机会。于是,就像我在“追随我新的抉择”中所说的:“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我放弃了在微软的人脉,放弃了继续与比尔·盖茨工作的机会,放弃了那安稳的工作,放弃了那“世界第一大IT公司”的荣誉。
我人生中这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都使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放弃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自己主动追寻的事业。
用真心追随智慧
最后一个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抉择的“智囊”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了。
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What is right?),理想就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基本设计(What do I want my life to be?),而兴趣则是我们每个人最喜欢、最热爱的事情(What do I love doing?)。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有关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读者可以参看《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的相关章节。
在选择面前,该注重自信还是该自省?该积极还是该有同理心?该勇敢还是该有胸怀?该读研、工作、还是出国?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你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都可以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你的价值观是你判断“是非”的准绳,你的理想和兴趣是你辨别“方向”的指南针——它们都是你心底里最真实、最“自我”的东西,还有什么是比这些更重要,更精确的判断依据呢?
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会用一个特别的“报纸头条测试法”来检验自己的言行。所谓“报纸测试法”,就是在事后想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亲朋好友都会阅读的报纸上,你做的事被刊登为头条新闻,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会不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不会,你做的事才对得起你自己的价值观。
下面是一个“报纸头条测试法”的真实使用例子。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遇到了公司裁员,当时我必须要从两个员工中裁掉一位。第一位员工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是我的师兄。他十多年前写的论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后很是孤僻、固执,而且工作不努力,没有太多业绩可言。他知道面临危机后就请我们共同的老师来提出希望我顾念同窗之谊,放他一马。
另一位是刚加入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还没有时间表现,但他应该是一位有潜力的员工。
我内心里的“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告诉我应该裁掉师兄,但是我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观念却告诉我应该留下师兄,裁掉那位新员工。
于是,我为自己做了“报纸测试”。在明天的报纸上,我希望看到下面哪一个头条消息呢:
(1)徇私的李开复,裁掉了无辜的员工;
(2)冷酷的李开复,裁掉了同窗的师兄。
虽然我极不愿意看到这两个“头条消息”中的任何一条,但相比之下,前者给我的打击更大,因为它违背了我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如果我违背了诚信原则,那么我既没有颜面见到公司的领导,也没有资格再作职业经理人了。
于是,我裁掉了师兄,然后我告诉他,今后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会尽力帮忙。
这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因为它违背了我内心很强烈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价值观。但是,“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对我而言更崇高、更重要。虽然选择起来很困难,但最终我还是能够面对我的良心,因为我知道这是公正、负责、诚信的决定。
如果用“报纸测试法”得到令自己羞愧的结果,就有必要深刻反省,下定决心将来再也不做类似的事。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良心和承诺负责,这种自己和自己达成的协议与默契是维持诚信的价值观的最好方式。
理想与价值观一样地重要。我在大学时立定了我的人生目标——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这个理想帮助了我做出许多重要的决定,例如1998年回到中国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年又毅然决定加入Google公司并再次回到中国创业,这些重大的选择其实都是我追随内心的表现:我认为我的理想可以在中国实现得更好。
大学生们在25岁以前,通常都会面临两个重要的选择。一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选择专业时,不应当只听从父母的意见,也不应当只看学校的名气大小或报考该专业学生的分数高低。相应的,选择工作时也不能单纯地考虑名、利、时尚等外在因素。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在综合权衡自己的理想、学习积累、天赋以及工作条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我建议大家应该通过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来寻找最为完整、最为均衡的人生状态。任何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都必然会在积极追寻成功的道路上运用自己最高的智慧:因为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他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就必然会听从自己的真心、用冷静的心态权衡各种利弊,他也必然会在一次又一次或是成功、或是失败的抉择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我……这样的人最能理解完整与均衡的真谛,这样的人最懂得使用自己的“选择”的权利来赢得真正的成功。
每个人的“真心”、“理想”、“兴趣”不同,每个人的机遇不同,参加的团队不同,学习的机会不同,擅长的“态度”或“行为”也不同。所以,你有选择的权利,只要用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沉默不一定是金,谨小慎微也不一定总是为人处世的经验之道。在机遇稍纵即逝的21世纪里,如果不能抱着乐观的态度,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充分共享,个人能力得以充分释放的世纪。千百年来,人们很少能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选择的机会,也很少能像今天这样可以如此充分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的是积极进取、主动选择,而不是缄默谨慎、被动接受。
1. 对自己的一切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
2. 沉默不是金: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
3. 不要等待机遇,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不能总是守株待兔,等着机遇上门。
热爱工作者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每一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惟其如此,人才和人才所在的团队才能表现出足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价值。而发挥特长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最爱。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不但会更投入,更快乐,也会因为投入和快乐而得到最好的结果。
可惜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今天的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最热门或收入最丰厚的工作,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项工作。人人都需要钱,人人都希望有更多的钱。希望有钱不是坏事,但是一个仅仅为钱工作的人所能发挥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凡是都会想“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这样的人还可能因为缺乏动力或动机不纯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更认可的是那些真正自觉、自信的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因为只有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才能真心投入,才能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和欢笑。我想,后一种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他们最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最大的成功。有一位美国朋友把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为:“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这句话道出了“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的真谛。
前一阵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华人经理来应聘一个资深职位。虽然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很强,但我们还是拒绝了他。下面是我根据所有面试官的评语对他所做的总结:“他很希望离开目前的公司,但他没有任何的理想或激情。他不在乎今后做什么项目,只是一直追问待遇、职位、权力等问题。他如果只想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并在每月拿回家一个沉甸甸的薪水袋,那么,他绝对不适合在我们公司工作。”
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还在斯坦福读博士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对话,目的是探讨为什么斯坦福的博士和博士后的表现在给人的感觉上有相当大的差别。
拉里:“我们的博士后也都是毕业于各名校,但是为什么总是表现得不如博士呢?”
谢尔盖:“是啊,而且著名的研究几乎都是由博士做出并发表论文,很少看到什么突破性的工作是博士后做出来的。”
拉里:“难道是读了博士以后,人就变笨了吗?那我们还是别读了吧。”
谢尔盖:“我知道了。我们的博士在进入斯坦福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有激情的题目,跟随自己喜爱的老师。”
拉里:“对,而那些有经费但是没有博士生愿意做的项目,教授只好聘请博士后来做。”
所以,这又是一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例子。
也许你认为,必须要做总裁、做科学家才会有激情,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在西雅图时,曾经认识一个鱼贩。他在一个公开市场经营一个有名的鱼店。他和他的每一个员工都相当有激情。如果你到他店铺附近,你会看到他们唱着歌,把鱼从车上一个个地扔到摊上。如果你进他的店铺,一个个伙计会亲切地把免费的熏鱼或螃蟹腿送到你面前,让你品尝。有时,他们会把一条大鱼放到你面前,问你“要不要照张像,以便骗你老婆说这是你钓到的鱼?”有一天下班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店铺正在数的钞票都是别的店铺的好几倍。最近,我回到西雅图,发现老板不在了,他的伙计告诉我:“老板的激情被一个书商相中,现在老板出了一本畅销书《Fish:Catch the Energy, Release the Potential》。出了书后,许多财富五百强的企业请他做顾问,教他们如何调动员工的热情。”(也许你觉得“鱼贩”不适合作为21世纪的企业的样板 ——其实,服务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而且在巨大的竞争下,有激情的从事服务业的人更容易从中脱颖而出。)
如果一个学生只想着自己将来能拿多少薪水,那么他的成功必将是有限的。如果他能找到一个符合理想、兴趣的方向,而且又善于学习和积累,那他的前途就无可估量了。要想找到自己的激情,我建议你首先找到你的理想,树立人生的目标以及各阶段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认真的规划,有可实现、可度量和可评测的愿。然后,寻找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激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喜爱的工作。如果你对兴趣不确定,那就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多多尝试。
Your value is not what you possess, but what you contribute.
The man who can think and does not know how to express what he thinks is at the level of him who cannot think.
The glass is half full or half empty depending on whether you’re pouring in or out.
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wi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你想戴一顶什么样的博士帽
在我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系主任曾对我讲,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这句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简直高不可攀,但也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就这样,在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他所期待的结果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如果没有雄心壮志,就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也许经商或从事其它工作,会有更大的成绩。
在目标确立之后,我建议你为自己设计一个三年的学习和科研计划。首先,你需要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做脚踏实地的工作。另外,还要不断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复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上。
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可见导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中作用是多么的大。所以,你应该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除了你的老师之外,你还应该去求教于周围所有的专家。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学的老师”- Internet!现在,几乎所有的论文、研究结果、先进想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我还鼓励你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以我的经验,对于这样的邮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很快给你回复。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我崩溃。那时,同领域其他研究人员采用的是与我不同的传统方法。我的老师虽然支持我,但并不认可我的研究方向。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但终于有一天,在半夜三点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后来,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导师也开始采用我的研究方法。我的博士论文使我的研究成为自然语言研究方面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之一。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的投入。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如果打算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从他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形成的做事习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未来工作的轮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做一个主动的人
三十年前,一个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进入科技最领先的IBM。那时IBM对人才的定义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斗转星移,事物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人才的看法已逐步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其实,这也是一种进取心的体现。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中汲取教训,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比尔 ·盖茨曾经对公司所有员工说过:“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还应该努力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良师。这位良师应该是直接教导你的老师以外的人,这样的人更能客观地给你一些忠告。这位良师除了可以在学识上教导你之外,还可以在其它一些方面对你有所指点,包括为人处世,看问题的眼光,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等等。我以前在苹果公司负责一个研究部门时,就曾有幸找到这样一位良师。当时,他是负责苹果公司全球运作和生产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他在事业发展方面给我的许多教诲令我终身受益。如果有这样的人给你帮助,那你成长的速度一定会比别人更快一些。
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太习惯做自我推销。但是,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在说服他人之前,要先说服自己。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潜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反应。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令事情的发展锦上添花。
给自己设定目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是目标千万不可定得太低。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另外,只在一所学校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就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是可笑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而且,不同地方的衡量标准又不一样。所以,在订立目标方面,千万不要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
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你应该永远给自己设立一些很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及的目标。
在确立将来事业的目标时,不要忘了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我是否愿意全力投入?”我希望你们能够对自己选择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对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无所畏惧。谈到对工作的热爱,我认识的一位微软的研究员曾经让我深有感触。他经常周末开车出门说去见“女朋友”,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办公室里看见他,问他“女朋友在哪里?”他笑着指着电脑说:“就是她呀。”对于工作的热爱,比尔·盖茨也曾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他说: “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几个月前,《北京青年报》上曾有一场探讨比尔·盖茨和保尔·柯察金谁更伟大的讨论。由于从小在美国长大,我并不知道保尔和他的那些事迹。但是,我非常赞同保尔的这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所以,选择一个你真心热爱的事业,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
许多中国学生喜欢与别人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零和游戏”,无法使自己和他人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括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在参加酒会或庆典的时候,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和所有人交上朋友。但也有些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天赋,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常常比较内向,宁愿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也不愿主动与人交谈。
我个人就缺乏人际交往的倾向。以前,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直到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具有个人影响力的经理为止。那个经理没有超人的智慧,但是他自称他认识了公司中几乎每一个有能力的人,并和其中的许多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但我很快就发现,他的这种能力对公司非常有用。比如,我需要在公司内部选拔一些职员到我的部门工作时,我就可以从他那里获得许多有关该职员的详细信息;与公司其他部门协调工作时,他的人际关系网也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从那时起,我发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开始特别注重培养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力。
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沟通和说服的能力也至关重要。比如,我们开发出了一项先进的技术,要把它变成公司的产品。这首先要说服公司的决策层。我们必须细心准备我们的产品建议书,并通过精彩的演讲和现场展示让领导者相信我们研究出的技术对公司来说大有裨益,让决策层认为即将开发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具备处理人际关系、展示自己、影响他人的能力。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 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 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我父亲相比。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亲是多么热爱他的工作。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眉开眼笑,他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讨论。他在我们身上花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薄的收入。”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从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教学。他过世后,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他勉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十五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还是其他方面?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例如,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一次提醒同学们,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最合适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和提防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个员工总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风险坦诚地告诉别人。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
快乐的第二步: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气
快乐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给中国学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碰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拥有成功、自信、快乐后,不要忘了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用勇气放弃包袱
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有时,你在还没有找到“新的机会”之前,就必须放弃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那就需要更多的勇气了。
许多人都有的一个毛病就是不愿放弃已有的东西,不愿意开拓新的天地。这些人总是在机会面前犹豫、彷徨,让患得患失的思想禁锢着自己的头脑。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值得珍惜,但这种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源。当新的机会到来时,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功亏一篑,更不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了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当然也应该是有智慧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可能成为前进障碍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无比广阔、无比壮丽的江山图景!
我自己就有过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
进入大学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地进入了法律系,因为我天真地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政治天赋。所以,大学选专业时,我选读了人文学院,我觉得自己将来一定要做一位律师或一位政治家。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样。我觉得,自己在专业课上提不起精神,成绩也不好,最令人沮丧的是,我感觉不到激情和动力,甚至想把枯燥无味的课本扔到教授身上。我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既没有那种炽烈的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最终,我认定那不是一个合适我的行业,于是我决定放弃政治和法律专业的学习。很幸运的是,学校允许学生转系,而且,我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最爱——计算机科学。我并不因为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懊悔。我认识到,那不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没有在那里用掉我的半生甚至毕生的时间才是我的幸运。所以,我勇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开始了我在计算机领域的崭新人生。
我的另一次的放弃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时,放弃了两年的年资而加入了苹果公司。虽然我一直把我的老师当作楷模,而且又有幸任教于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系,但这个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找到最好的学生,怎么样去发表论文,等等。这些事本来都是好事,但这些事情对社会的价值并不是那么直接。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比如研发一种很多人都会使用的技术或产品,或是去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所以,当苹果电脑的一位副总裁对我说“你要选择终身写些没有人读得懂的论文,还是要选择改变世界”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变世界。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
加入Google后,有许多记者问我:“在微软你有七年的人脉,有比尔·盖茨的信任,就这么放弃了,你不觉得可惜吗?”确实,这些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当我看到有回到中国再一次创业的机会,当我看到一个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的产生,当我看到一个坚持自己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我发现,创立Google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我更深深地理解如果我只对我拥有的东西依依不舍,那么我将错过这个“once in a lifetime”的机会。于是,就像我在“追随我新的抉择”中所说的:“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我放弃了在微软的人脉,放弃了继续与比尔·盖茨工作的机会,放弃了那安稳的工作,放弃了那“世界第一大IT公司”的荣誉。
我人生中这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都使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放弃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自己主动追寻的事业。
用真心追随智慧
最后一个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抉择的“智囊”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了。
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What is right?),理想就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基本设计(What do I want my life to be?),而兴趣则是我们每个人最喜欢、最热爱的事情(What do I love doing?)。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有关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读者可以参看《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的相关章节。
在选择面前,该注重自信还是该自省?该积极还是该有同理心?该勇敢还是该有胸怀?该读研、工作、还是出国?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你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都可以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你的价值观是你判断“是非”的准绳,你的理想和兴趣是你辨别“方向”的指南针——它们都是你心底里最真实、最“自我”的东西,还有什么是比这些更重要,更精确的判断依据呢?
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会用一个特别的“报纸头条测试法”来检验自己的言行。所谓“报纸测试法”,就是在事后想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亲朋好友都会阅读的报纸上,你做的事被刊登为头条新闻,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会不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不会,你做的事才对得起你自己的价值观。
下面是一个“报纸头条测试法”的真实使用例子。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遇到了公司裁员,当时我必须要从两个员工中裁掉一位。第一位员工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是我的师兄。他十多年前写的论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后很是孤僻、固执,而且工作不努力,没有太多业绩可言。他知道面临危机后就请我们共同的老师来提出希望我顾念同窗之谊,放他一马。
另一位是刚加入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还没有时间表现,但他应该是一位有潜力的员工。
我内心里的“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告诉我应该裁掉师兄,但是我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观念却告诉我应该留下师兄,裁掉那位新员工。
于是,我为自己做了“报纸测试”。在明天的报纸上,我希望看到下面哪一个头条消息呢:
(1)徇私的李开复,裁掉了无辜的员工;
(2)冷酷的李开复,裁掉了同窗的师兄。
虽然我极不愿意看到这两个“头条消息”中的任何一条,但相比之下,前者给我的打击更大,因为它违背了我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如果我违背了诚信原则,那么我既没有颜面见到公司的领导,也没有资格再作职业经理人了。
于是,我裁掉了师兄,然后我告诉他,今后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会尽力帮忙。
这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因为它违背了我内心很强烈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价值观。但是,“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对我而言更崇高、更重要。虽然选择起来很困难,但最终我还是能够面对我的良心,因为我知道这是公正、负责、诚信的决定。
如果用“报纸测试法”得到令自己羞愧的结果,就有必要深刻反省,下定决心将来再也不做类似的事。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良心和承诺负责,这种自己和自己达成的协议与默契是维持诚信的价值观的最好方式。
理想与价值观一样地重要。我在大学时立定了我的人生目标——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这个理想帮助了我做出许多重要的决定,例如1998年回到中国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年又毅然决定加入Google公司并再次回到中国创业,这些重大的选择其实都是我追随内心的表现:我认为我的理想可以在中国实现得更好。
大学生们在25岁以前,通常都会面临两个重要的选择。一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选择专业时,不应当只听从父母的意见,也不应当只看学校的名气大小或报考该专业学生的分数高低。相应的,选择工作时也不能单纯地考虑名、利、时尚等外在因素。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在综合权衡自己的理想、学习积累、天赋以及工作条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我建议大家应该通过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来寻找最为完整、最为均衡的人生状态。任何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都必然会在积极追寻成功的道路上运用自己最高的智慧:因为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他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就必然会听从自己的真心、用冷静的心态权衡各种利弊,他也必然会在一次又一次或是成功、或是失败的抉择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我……这样的人最能理解完整与均衡的真谛,这样的人最懂得使用自己的“选择”的权利来赢得真正的成功。
每个人的“真心”、“理想”、“兴趣”不同,每个人的机遇不同,参加的团队不同,学习的机会不同,擅长的“态度”或“行为”也不同。所以,你有选择的权利,只要用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沉默不一定是金,谨小慎微也不一定总是为人处世的经验之道。在机遇稍纵即逝的21世纪里,如果不能抱着乐观的态度,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充分共享,个人能力得以充分释放的世纪。千百年来,人们很少能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选择的机会,也很少能像今天这样可以如此充分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的是积极进取、主动选择,而不是缄默谨慎、被动接受。
1. 对自己的一切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
2. 沉默不是金: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
3. 不要等待机遇,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不能总是守株待兔,等着机遇上门。
热爱工作者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每一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惟其如此,人才和人才所在的团队才能表现出足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价值。而发挥特长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最爱。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不但会更投入,更快乐,也会因为投入和快乐而得到最好的结果。
可惜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今天的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最热门或收入最丰厚的工作,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项工作。人人都需要钱,人人都希望有更多的钱。希望有钱不是坏事,但是一个仅仅为钱工作的人所能发挥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凡是都会想“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这样的人还可能因为缺乏动力或动机不纯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更认可的是那些真正自觉、自信的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因为只有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才能真心投入,才能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和欢笑。我想,后一种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他们最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最大的成功。有一位美国朋友把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为:“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这句话道出了“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的真谛。
前一阵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华人经理来应聘一个资深职位。虽然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很强,但我们还是拒绝了他。下面是我根据所有面试官的评语对他所做的总结:“他很希望离开目前的公司,但他没有任何的理想或激情。他不在乎今后做什么项目,只是一直追问待遇、职位、权力等问题。他如果只想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并在每月拿回家一个沉甸甸的薪水袋,那么,他绝对不适合在我们公司工作。”
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还在斯坦福读博士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对话,目的是探讨为什么斯坦福的博士和博士后的表现在给人的感觉上有相当大的差别。
拉里:“我们的博士后也都是毕业于各名校,但是为什么总是表现得不如博士呢?”
谢尔盖:“是啊,而且著名的研究几乎都是由博士做出并发表论文,很少看到什么突破性的工作是博士后做出来的。”
拉里:“难道是读了博士以后,人就变笨了吗?那我们还是别读了吧。”
谢尔盖:“我知道了。我们的博士在进入斯坦福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有激情的题目,跟随自己喜爱的老师。”
拉里:“对,而那些有经费但是没有博士生愿意做的项目,教授只好聘请博士后来做。”
所以,这又是一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例子。
也许你认为,必须要做总裁、做科学家才会有激情,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在西雅图时,曾经认识一个鱼贩。他在一个公开市场经营一个有名的鱼店。他和他的每一个员工都相当有激情。如果你到他店铺附近,你会看到他们唱着歌,把鱼从车上一个个地扔到摊上。如果你进他的店铺,一个个伙计会亲切地把免费的熏鱼或螃蟹腿送到你面前,让你品尝。有时,他们会把一条大鱼放到你面前,问你“要不要照张像,以便骗你老婆说这是你钓到的鱼?”有一天下班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店铺正在数的钞票都是别的店铺的好几倍。最近,我回到西雅图,发现老板不在了,他的伙计告诉我:“老板的激情被一个书商相中,现在老板出了一本畅销书《Fish:Catch the Energy, Release the Potential》。出了书后,许多财富五百强的企业请他做顾问,教他们如何调动员工的热情。”(也许你觉得“鱼贩”不适合作为21世纪的企业的样板 ——其实,服务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而且在巨大的竞争下,有激情的从事服务业的人更容易从中脱颖而出。)
如果一个学生只想着自己将来能拿多少薪水,那么他的成功必将是有限的。如果他能找到一个符合理想、兴趣的方向,而且又善于学习和积累,那他的前途就无可估量了。要想找到自己的激情,我建议你首先找到你的理想,树立人生的目标以及各阶段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认真的规划,有可实现、可度量和可评测的愿。然后,寻找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激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喜爱的工作。如果你对兴趣不确定,那就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多多尝试。
Your value is not what you possess, but what you contribute.
The man who can think and does not know how to express what he thinks is at the level of him who cannot think.
The glass is half full or half empty depending on whether you’re pouring in or out.
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wi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14 May 2008
for love and marriage
幸福婚姻的基石
by 陈朝益
我们中国人常说好的婚姻是“天作之合”,“天赐良缘”,西洋人说:“婚姻是神赐的,不可分开”。(虽然美国的离婚率接近50%),但不可否认“好的婚姻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所羡慕的”。
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请用脑子想这景况,不要只看对女子的描述,也看看他丈夫在旁边喜乐的模样:
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珍珠。她丈夫心里依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能力和威仪是她的衣服,她想到日后的景况就喜笑,她开口就发智慧,她舌上有仁慈法则,她儿女起来称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称赞她,说:才德的女子很多,唯独你超过一切。
多美的境界,我30年前在结婚邀请函里就印了这一行字:才德的女子很多,唯独你超过一切。直到今天,她还是我一生的最爱。
今天时间变了,环境也变得更复杂,但我看到,每一个人追求幸福婚姻的愿望没变,但越来越缺乏这方面的教导,让我来分享一些我的经历及看法。
1. MR.或 MS. WRIGHT (好对象)不一定是一种选择,不是在很多竞争者中你胜出,赢得爱情,这是电影故事。也不是去网络上开条件作选择。好的爱情来自于一种感觉,互相的吸引,深深的感动,你可以为她牺牲奉献,而不是为讨她喜欢,不是为赢她欢心,或宠她,而是心底的爱,为她好,愿为她做任何事,这是双方面的互动,这才是爱。她不一定是最美,但对他是最美的。你不会孤单,只要有心,你会找到你的真爱。
2. 婚姻不只是男女双方的事,也是双方家庭的事:很多年轻人认为结婚是男女双方的事,这只对一半,还有双方父母的接受及祝福,这是成功婚姻的基石。
3. 价值观要相同:爱请不能逃避这些问题:很多的价值观要一致,如对家庭,工作,朋友,金钱,信仰,待人,家庭计划,教小孩的方法……等,哪些优先,哪些次要?很多人离婚是因此原因。比如,先生是工作狂,或为赚钱不顾家庭,或因信仰不同而分离。
4. 要能勤检持家,财务独立:不管你家有多少财富,只要有一方挥霍无度,有一天这财富要用完,痛苦会更深。 中国人的“勤检持家”确是好传统。
5. 互补的精神: 一主内,一主外,一个努力动,一当啦啦队长,一个人工作回来,另一个人听他发劳骚,或分享他的喜悦。这是个团队,随时可变换位子。
6. 真爱是一生的承诺,我们来看看结婚的誓言:“不论你更好或更坏,我都爱你。不论你更富或更穷,我都爱你。不论你病或健康,我都爱你。我承诺一生爱你,鼓励你,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为止。 这是一生和配偶的合约,你愿在神面前立约吗?” 你愿和他合作,共同为对方牺牲奉献过一生吗?离婚不是一个选择。
最后,容我引用圣经的一段话来讲解什么是真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这是无条件的爱,与你所爱的人,一齐来建立这个家,真美, 你愿意吗?
by 陈朝益
我们中国人常说好的婚姻是“天作之合”,“天赐良缘”,西洋人说:“婚姻是神赐的,不可分开”。(虽然美国的离婚率接近50%),但不可否认“好的婚姻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所羡慕的”。
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请用脑子想这景况,不要只看对女子的描述,也看看他丈夫在旁边喜乐的模样:
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珍珠。她丈夫心里依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能力和威仪是她的衣服,她想到日后的景况就喜笑,她开口就发智慧,她舌上有仁慈法则,她儿女起来称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称赞她,说:才德的女子很多,唯独你超过一切。
多美的境界,我30年前在结婚邀请函里就印了这一行字:才德的女子很多,唯独你超过一切。直到今天,她还是我一生的最爱。
今天时间变了,环境也变得更复杂,但我看到,每一个人追求幸福婚姻的愿望没变,但越来越缺乏这方面的教导,让我来分享一些我的经历及看法。
1. MR.或 MS. WRIGHT (好对象)不一定是一种选择,不是在很多竞争者中你胜出,赢得爱情,这是电影故事。也不是去网络上开条件作选择。好的爱情来自于一种感觉,互相的吸引,深深的感动,你可以为她牺牲奉献,而不是为讨她喜欢,不是为赢她欢心,或宠她,而是心底的爱,为她好,愿为她做任何事,这是双方面的互动,这才是爱。她不一定是最美,但对他是最美的。你不会孤单,只要有心,你会找到你的真爱。
2. 婚姻不只是男女双方的事,也是双方家庭的事:很多年轻人认为结婚是男女双方的事,这只对一半,还有双方父母的接受及祝福,这是成功婚姻的基石。
3. 价值观要相同:爱请不能逃避这些问题:很多的价值观要一致,如对家庭,工作,朋友,金钱,信仰,待人,家庭计划,教小孩的方法……等,哪些优先,哪些次要?很多人离婚是因此原因。比如,先生是工作狂,或为赚钱不顾家庭,或因信仰不同而分离。
4. 要能勤检持家,财务独立:不管你家有多少财富,只要有一方挥霍无度,有一天这财富要用完,痛苦会更深。 中国人的“勤检持家”确是好传统。
5. 互补的精神: 一主内,一主外,一个努力动,一当啦啦队长,一个人工作回来,另一个人听他发劳骚,或分享他的喜悦。这是个团队,随时可变换位子。
6. 真爱是一生的承诺,我们来看看结婚的誓言:“不论你更好或更坏,我都爱你。不论你更富或更穷,我都爱你。不论你病或健康,我都爱你。我承诺一生爱你,鼓励你,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为止。 这是一生和配偶的合约,你愿在神面前立约吗?” 你愿和他合作,共同为对方牺牲奉献过一生吗?离婚不是一个选择。
最后,容我引用圣经的一段话来讲解什么是真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这是无条件的爱,与你所爱的人,一齐来建立这个家,真美, 你愿意吗?
Good articles to balance busy life
生命中的三大成长引擎:停,思,行
from 陈朝益
有一个柴夫刚买了一把新斧头,他一天可以砍下十棵树,一周二周过去了,慢慢的,他只能砍7棵,5棵,他的朋友劝他何不先休息一下,磨利斧头再来砍树,他对他的朋友说:我进度落后,我要更努力才对,怎有空去磨我的斧头呢?
朋友们,我们生命里是不是常有这样的思想或决定:我太忙,不能休息,要更努力才是。我们常忘记一句名言: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就好像音乐里的休止符,是为了更强化乐章的美。休息不只是肉体的止息,更是充电,思考,计划,以准备再出发。这要成为你生命乐章的一部分,周期性的运转,不要止息:停下来,想透问题并做决定,再出发采取行动。
我将这休止符放到我的时间计划表里,年度,季度,月,周及每日,让我和大家分享这份的乐趣,能更主动积极掌握自己方向及时间的乐趣,面对人生。
1. 先想些基本问题,并做决定:
- 我的梦想?
- 我生命的意义?我在追求什么?
- 我要成为哪种人?在5年,10 年,20 年后? 我在追求什么? 能不能给自己一幅图画?10 年后的某一天,你在做什么? 在办公室?在家中?在朋友圈? 在你孩子及爱人面前?
- 我的价值观,哪一个对我最重要? 金钱,工作的成长性,名利,地位,权力,家庭,孩子, 爱情……等。
- 立定基础,当外在环境及自己思路改变时,要重新检讨,立定新方向及定位。这是人生的罗盘,要随身携带。
1. 年度目标:
- 重新定义明年的4-5大目标,设定方向,指标,策略及行动方案。
- 检视你的价值观, 哪些是优先,哪些可能要暂时牺牲。(例子:你可能会结婚,或有孩子)
- 立定以季度为主的行动方案及指标。
- 调整你个人的角色,责任及时间分配,包含对自己的期望,爱人,家庭,朋友,工作,读书及社团。
- 基本上我会化一天的时间静下来,与外界隔离,总结过去,思考新的一年计划。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 请注意,大企业会找高管有至少两天的讨论会。重新审查外在环境及机会, 并作出计划来。这也适用到个人身上。
1. 季度、月份目标:
如何将年度计划落实到季度,月份,这是企业所谓的MBO, MBP. 对团队及个人,都很有帮助。
1. 周目标:
我每周末会化3个钟头到外面与自己独立相处,问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上周做的如何?给自己打个分 A, B, C. 鼓励一下,然后再谈我下周的目标是什么? 还有哪些事很重要,但不是很急,给自己一个提醒,但不急着放到本周行程表里。
1. 日程表:
- 每天起床,给自己30 分钟,重新定义今天的目标,哪些事重要要先做,时间的安排又是如何?如何和同事互动,合作?
- 当然也要给自己一个检讨,昨天哪些事做对了,打个勾,写A. 那些失败了,如果重来一次,我会如何做? 打个叉,写C.
1. 随身笔记本:
我随时放一本笔记本,在身上,在车上,在床边,在办公桌上……当我有任何点子在我脑里,我会很快找到本子,将它记下来。然后依主题整理成册。这是我“创新”的秘密,也是我发挥“潜意识”的方法,你也可以试试。
1. 写杂记。
- 记住这不是日记,不写今天做了些什么?而记今天做对了些什么?做错了些什么? 记下你的感受及经验,下次如何处理? 这是你个人生命轨迹,这是生命的经验。
- 当然你还可记下你的梦想,你在小笔记本的创新点子等,这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资产。
1. 坚持拥有与自己相处的时刻:
没有坚持下来的行动,一切都是枉然,要将它放进你生命的行程里,时间到自然会去做,好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不必要特别安排。比如,我固定在周日晚饭后自己走到外面的茶艺馆,买杯茶,做周计划。数十年不变,这己成为我生命的习惯。与自己相处,给自己鼓励,设定目标给自己挑战,这是我人生中最享受,最激动的时刻,你也可以拥有。
1. 总结:
这是时间管理的一部份,但重点不在时间本身,而在专注在你的梦想,设定计划,掌握我们有限时间,精力,设定优先次序,一步一步的达成愿望。
要停:你才会有时间静下来思考,才有机会做对的决策及计划,行动才不会失误,不会浪费时间。
要停,要深思,才去行。
人生有很多转折,不是个人能完全规划,但人生路上你可以掌握5个C. 此外,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太大,所以在社会上不要仅做一行,而要跨行!跨行指的是除了读本科的书之外,还要接触其它的知识。
人生的5C就是Courage, Competence,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和 Commitment.
1. Courage = 勇气
We need to have courage to think differently, be brave if we have to speak out, stand out and perform differently, be courageous to think big and have the courage to take the ownership and execute when the opportunity comes to you.
2. Competence = 专业能力
首先,你要有competence (能力),能力是你的本事和专业,要事先发掘你自己的专长。电机系毕业生,不代表你就是电机专才,以前我在新闻社有个朋友,他是学土木的,现在却投身于出版业。所以,并不是你读什么,未来的职业就是什么。
在我的人生路上,曾经遇见许许多多好导师,适时给我一些建议及想法,使得我的思维能及时转变,朝向对的方向发展。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声宝企业做音响设计,但随即发觉我的个性,不太适合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因此转至震旦行做Sales,卖复印机。卖着卖着,逐渐发觉我的人生,开始对的方向走,后又至汽车音响公司做业务行销,继而走人外商公司--台湾通用器材,担任东南亚区销售总监,当时我才28岁。
3. Communication = 有效沟通
第二,要有沟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如何作有效沟通,来表达你的理想与见解,这是一个大学问,黑幼龙就掌握到这个市场。
举个例子,我工作企业大概有30﹪人才,拥有博硕士学位,他们依着个人不同的经验,与我对话时,会mapping自己的经验世界,用以了解我在讲什么;然而,他所接收到与我所指趋的方向,通常会有出入,这就要仰仗沟通能力。譬如说交谈时,我只要确定你有没有完全了解,或者同不同意我的看法,这就是一个沟通的技巧。在社会上成功与否,沟通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4. Cooperation =合作及统御融合能力
第三,是合作(Cooperation)。如果只是一个人在某个角落埋头苦干,你的价值只有一个人;倘若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那你就有机会成为统御一方的经理级人物。当一个领导人,要有开阔的心。每个人的要求与成就都不一样,想的更是不一样,你如何将这些个体的差异性融合起来 (Cooperation),成就一股宏大的力量,如此才能成就领导人leadership。
所以说,在学校中要尽量参加社团,社团中有各院系的人,思想逻辑各擅胜场,他们不同的思考模式,往往会增加你对待事物的深度与广度。过去,在「成大新闻」时,我们的使命感很强,这是人文面的;而在办「成功思潮」时,则是哲学逻辑面的。以前我在学校读心理学、社会学,再透过与许多人的接触,逐渐养成融合众家人才智结晶的能力,欲在日后进入社会历练时很受用。不要将自己禁锢一个领域,多去尝试接触不同科系的人,彼此交错影响之下,常常会造就出一个个伟大的灵魂来。
5. Commitment = 承诺
要靠得住, 有责任心,答应就要做到:Commitment is being responsible for you decision by moving forward persistently to reach the goal without compromising. This is a matter of ownership, persistence and execution.
人格特质决定人生方向
犹记第一次出国到欧洲比利时,人地生疏、加以当时我的英文相当不流利,但是在当地硬是住了三个月,不断磨练英文,从一九七八年来,到现在已届20年了,老外看到我,总会以为我是从美国哪所学校毕业的,我常笑着回答:「我在台湾完成大学学业。」
找到兴趣后,确定全力以赴的方向,再慢慢来培养专长。兴趣之中其实蕴含很强烈的人格特质(实际是人格的结构,即从哪些维度去分析人格或人格由哪些因素构成。),我个人以为,人格特质决定人生努力主要道路。有的人适合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我并不适合,但是,我没有放弃专长,担任总经理一职已有12个年头了,凭借着的就是我的兴趣与专长(competence)。
学校教授的东西,通常只是一块叩门砖,真正的学习一定要靠自己。我出门时,背包里装的一定都是书籍,家里也都是各类的书,一有时间就看,不断地跟新知识,跟的快,我就赢过别人,跟的慢,我就可能输了。
「人格特质」是成功的绝对要件,它是可以学习、成长、改变及塑造的。
人文素养 & 生命深度
当一个人没有人文思考、人文素养的时候,他就只是一个机器人,欠缺生活品质的富裕度与丰富性(richness)。物质上的富有,远不如心灵上的富有来得重要;我经常随身带着背包,在行道树间,感受台北的人文面向。从事高科技的人看起来好象很忙碌,但我们的忙碌是有节奏性的,所以我不会觉得厌烦,我们晓得自己为何而忙。这一路走来这么长远,支撑我们的是生命的力量,是生命的丰富性,是人文的深度。
我的生命之旅中,有几句鼓励自己的话:
第一,学习是一种态度,我对自己的投资亳不吝啬,特别是在买书方面。
第二,我会给自己规划许多时间读书,为了要求读书的效率,我选择付上代价,找间安静恬适的茶艺馆,给自己很好的 quality time去读书。读书是一种读者与作者间的对话,重点不在读,而是在思考到底手上这本书,对你而言,代表什么意义,你要去思考,懂得反馈(feedback) 与承诺改变自己。
读书重质不重量,我宁可一天只读半本书或一本书,然后好好告诉自己,读完这本书,我的生命、行为思考模式,会有多大的改变,进而增强自己生命的力量。我在高中、大学时代就经常买书,旧书摊我也常去。现在我都上网订明天要出版的书,走在时代的最前端,不断跟着时代的脚步。一个人懂得去学习,懂得自己到底要什么,是很重要的。
终身学习:做个好父母要学习,做个好子女、丈夫,妻子要学习,做个诚恳谦卑的人更要学习。
市场价值决定加薪幅度
今天这个时代充满疑惑,你到底在追求什么?要知道你的时间很有限,你追求的必须是一个focus,一个专精,你才有机会成功。今天的社会充满垃圾信息,而你必须去掌握自己的方向,去追求有用的知识,你在哪一个行业,你要的know-how是哪一方面,不断跟进;就像冲浪,你要在浪的最上方,不要被卷下去了,这就是学习。
终身学习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当你朝对的这条路走时,钱自然会滚滚而来,根本不用费心,更没有必要立志以赚钱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我深信,个人要求的是自我能力的成长,不断充实内涵的丰富性。
最近,我帮员工加薪,加薪的考量不是依据服务年资的长短,而是工作的内容。你负的责任有多少,你的市场价值在那里,以市场价值为加薪的依据。譬如说某人原来就是属于高薪阶级,可是以一个老板的立场来看,若这份工作市场价值不高,承担的责任不多,那我就不会替他加薪。反过来说,若某人成长的速度很快,能力不断飞升,自然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完成更多的大事。在这种状况之下,加薪的成长空间相对增加。老实说,不要去作金钱的规划,想说今年以赚进几百万为目标,如此一来,你可能会一场空。用「社会价值,市场价值」来设定自己成功衡量的标准,而非以「金钱」作目标,有价值的人,其金钱的报酬是合理的。
「好运」(Good Luck)等于「已预备妥当的能力」(Readiness),加上「机会」(Opportunity)加上「自己的决定」(Decision),机会来时,确定我们已准备妥当,并能做正确的决定,积极参与,就有机会成功,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人生导师,广开视野
另外,我给予在学的人的建议是:多参加社团活动,或者找寻人生的导师。我们有所谓人生中的导师,请他观察我的行为,给我意见,人生中这一件事是很重要的,通常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生导师(mentor)。
有些好公司会针对这种资源,设立一套咨询系统,鼓励员工私下找寻自己的mentor,让他来当观察人 (observer),观察你是否有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定期给予谘商者意见。在人生中的每个阶段,我都会自己去寻找导师 (mentor),其中也包含我的同学在内。什么叫导师?就是与你没有利害冲突的人,他会跟你讲真话的人,使你了解真相,使你提升生命的力量。
我的大学时代,在社团中结交不少好朋友,而我受惠最多的当属社团,我们那群人都是哲学思考型的,有数学系,有工程系等等,而且我们非常投缘,我们谈论许多事,包含人生的思考,其实人生的思考,在大学是很basic且相当重要的思考。从前我也做过班长,我记得我会在礼拜六的下午,召集全班,在大榕树下举行自由交谈,谈人生,谈哲学,无所不包。这就是一个环境,你必须交到这一类型的朋友,你的人生走起来才不会很辛苦。人生各拥有一片天,重点就在于你的人格特质。
一辈子的朋友,相互淬励
透过你的学习network,和与你兴味相投的人连结,这些人会对你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从前我们在社团,谈唯物论、唯心论,什么都谈,接触面比较广之后,融汇成自己的思想。记得当时我在成功思潮中写文章批判万年国代,我办许多活动,就是为了使学生朝向更开阔的思想空间。
社会不断变化,你必须去掌握的部分,其实就是思考逻辑的精准度,其实思考逻辑也在不断改变,真正不变的是学习。
后期的几个社团,对我受益良多的是:第一,这些朋友的思考及谈论的主题,跟我很相近的,这是一种思考及辩论的淬励,辩论的结果,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当中思考逻辑、思考方法及过程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这些朋友,我们已经有很多年没见了,但我可以保证走在路上绝对可以认出他来;这是终身的朋友,不会因为外表的蜕变而有所质变,这是人格特质让我们终其一生强烈地相互吸引。
我有很多的朋友,我们彼此互相帮助,share我们的ideas,而这些朋友不见得常在我身边,可能五年十年都没碰面,但是见面的话,就一见如故,心里的感动很深,这是一辈子的朋友。
跨行,路无限宽广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太大,所以我们在社会上不要仅做一行,而要跨行!跨行指的是除了读本科的书之外,还要去接触其它的知识;跨行的value比单就一行的value要高出许多,因为这种人才稀奇罕有。今天我台面上的身份是科技人,我的专长是行销 (marketing),倘使你找我去商学院上行销课,我保证讲得好--我有二十几年的行销经验。这又牵涉到人格特质,因为我喜欢跟别人沟通来往,所以我对人的消费行为很敏感。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特质,我就不断找机会磨练自己,让自己不断的growth。
记得在成大时,我没有拿过任何一次的演讲冠军,但是踏入社会后,我将自己投注到演讲的场合去,我经常拿演讲冠军。当兵时当了一年的教官,经常对着几万人演讲,之后也带领一些演讲辩论的社团,培养我的沟通能力,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演讲方式,同样一个主题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我的人格特质有溯寻成长环境的这种趋向,而且以前在社团,很多人也有这种特性。渐渐地,我发觉对这类的书,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行销的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都看,一直看一直跟,久而久之培养了我的人格特质。要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发掘,去培养自己的人格特质。
记得早期我在一家外商公司做销售部经理,当时我英文不怎么灵光,与一些老外开会,对于他们的谈话一知半解,开完会后,老外们彼此闲聊,我无意间听见他们说,这个人好象听不懂我们在讲什么,这句话对我打击很大,后来我就不断找机会来磨练自己的英文。出了社会之后,除了自己的专长之外,去了解自己的个性, develop你的第二个专长。在社会上真正发挥的舞台是两个专长共同交结的地方,有很多的机会从这个交结点上产生,这也就是前所说的跨行的价值--路,无限宽广!
承担责任 ( Ownership)+ 创意 ( Innovation )= 自我价值 ( Value)+贡献 ( Contribution as a giver )
我们经常在分别什么较劳心,什么较劳动。外在看起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你的心情。好比说你有一个工作,其实身在其中你就已在学习,差别在于你用什么心情来面对一切。如果在工作职场之中,我们习惯性思考着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或者有没有更好的创意,如何来improve,你就能成长。若是你与老板有很好的沟通communication,他告诉你说,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第三步…,那你就全套都学会了。所以说要调整心态,将一个工作变成是学习与成长。
我自己的沟通经验就是如此,当我去跟老板沟通时,我得到更多的support,更多的resources,从前我比较内向,不会主动与老板沟通,心想只要我做出来了,自然会有人看到,这种想法,大致没有错,但如此一来,做起事会很辛苦,很无趣的,因为只有一个人在做;倘若与老板沟通过的话,就会得到大批的奥援(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做起来就会比较轻松,成就感相对也会比较大。
不要逃避责任,要去承担责任。在我们的公司,有一个文化,第一,要承担任,进公司就是要承责任 (Assume your responsibility),之后你再去做创新 (Innovation),学习如何做的更好,更有创意,当中每一个人都在成长。
我们公司每年都会review每一个员工的成长,今年跟去年比起来,他有没有成长,或者他的成长有没有比别人快,快的话,薪水就变高。我们的重点不是在赚钱,而是在对公司的贡献 (contribution)及自我价值(value) 的提升。
成功因子 = 5C + 反馈(feedback) 与改变自己。
成功人士的要件,取决于人格特质及专长,而不是派 系,那是过去的年代独有的文化 。现在要成功因子是,也就是我之前谈到的5C( Courage, competence,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Commitment)。这个社会瞬息万变,你不能说看谁当总经理你就往那靠,也许今天他红,明天换你红,或者我离开公司,可能老板变伙计,也说不一定。我常跟我的秘书说,不要特别去靠近谁,因为你在公司的价值是你的专业。所以不要去拉关系,台湾早一代是靠关系,其实,日本那些最强调关系的企业,现在都瓦解了,比如说台湾国际牌,上一代创办人关系都很好,下一代都没有了,台湾声宝也是一样,下一代着重的是能力。而且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不会因为说我们关系良好,所以我什么事都找你,不会的。因为我要决定我们公司的命运,成功与否,是在于我的决策,我不会只找我的朋友,这是错误的,而是去找最适当的人来合作,这样才有办法成功,否则都是拖累。
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或者说,对于自己在人生中的不同成长阶段缺乏什么,你要很清楚。你不能什么都要,你做不到的。今天你问我,我的缺点是什么,我一清二楚。我将自己的缺点清楚写下,贴在我桌子前面,我怎么去改善,我很清楚。自己要有一个feedback(回馈)系统,如果没有这个系统,那你跟普通人没有两样,在外面车水马龙,若想要出类拔萃的话,你必须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之后针对这些部分去改善。
最重要的事情最先处理
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First things first,最重要的事情最先处理。我们人经常会逃避困难,总是将最因难的事情拖到最后才做,如果你有这种习惯的话,你的人生会过得很痛苦,假设说这个 project期限是一个月的话,你大概一个月都没好日子过。但如果在第一天就把最因难的事情完成,那剩下二十九天就很enjoy,这就是我对付我自己的方法。当一个人慢慢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做事情的模式就会固定。
譬如说我昨天去看牙医,去医院之前我还特别再刷一次牙,但医生却告诉我没刷干净。我一直用我自己的方法在刷牙,但从他的专业角度来看,我没有刷好。所以,我们人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习惯一个工作模式、方法与process。但是,你不见得知道这个方法是对或错,这时你须要一个反馈(feedback) system,由外人来反馈给你,或者你自己来做反馈, 假使你知道自己在逃避,在do something wrong,你就要去思考。我常说,读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思考,think through,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你会对自己有承诺(commitment) ,来采取行动改变你的行为。读书最重要的是将书本里的东西吸收变成你的及采取行动改变你的行为。
社会支持体系,平衡身心
一个人要保持身心健康、乐观和积极,就必须要生活品质的平(balance your life) 及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一个人失去了社会支持体系,生活品质就无法平衡。所谓社会支持体系有几个方面,第一,对工作要有热情;第二,一定是不断学习的人,一个人要不断的学习他才能保持社会竞争力,才能建立他的社会自信;第三,要与整个社会连结,意指参加某个社会团体,像教会,当你得意时,有人与你分享这份喜税,当你失意时,有人安慰你,这就是所谓社会支持体系,角色的扮演非常重要。
每一个人,要去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所以人必须与整个社会连结、结交知心的朋友。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决定在社会支持体系的有无,而不在于运动方面。除了这三方面的社会支持体系对人的影响不及于家庭,家庭是生命充实与成功的根本,是生命的重心。它是个能让自我休息的窝,你生病的时候,真正照顾你的是家庭,绝对不是朋友。它是个充满爱的地方,而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心里面一定要有爱。当你在一个爱的环境中成长,你的生命才会丰富。另外,在时间的运用上,也要平衡,譬如说每个礼拜要读哪些书,要花多少时间在家庭上、在与朋友的相处上,适度地调配自我的时间,就能保持生命的健康,当有压力或因难时,就能支撑住,不被击倒。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你就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生命中任何的偶发事件。
学习「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love)及「走过死荫幽谷也不遭害」的信心,这是神的生命及性格,我们也可拥有。人生有太多的大风大浪,我们需要有此性格,才能成就大事,享受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像小丑,玩着五个球, 五个球是你的 工作 (Work)、健康( Health)、家庭Family)、朋友(Friends)、灵魂(Spirit), 这五个球只有一个是用橡胶做的,掉下去会弹起来,那就是工作。另外四个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 就碎了。
热情(Passion)、感恩(Thanksgiving)、爱心(Love)是生命价值的基石。勇气(Courage)、能力(Competence)、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承诺(Commitment)这5C则是实践生命力的架构,这些是可以传承的,财富、名声则不会。
生命是一个舞台,我们要尽心、尽力、尽意、尽性的演出,不计较我们扮演那一个角色「我们不为失败而生,但必须用智能来思考,有勇气去行动」:顺天性,尽人事,则能成大事。
Remember:
多走一步:
i. 1.05的n次方等于无穷大
ii. 0.95的n次方等于无穷小
找到一些真正的朋友和好的指导者
from 陈朝益
有一个柴夫刚买了一把新斧头,他一天可以砍下十棵树,一周二周过去了,慢慢的,他只能砍7棵,5棵,他的朋友劝他何不先休息一下,磨利斧头再来砍树,他对他的朋友说:我进度落后,我要更努力才对,怎有空去磨我的斧头呢?
朋友们,我们生命里是不是常有这样的思想或决定:我太忙,不能休息,要更努力才是。我们常忘记一句名言: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就好像音乐里的休止符,是为了更强化乐章的美。休息不只是肉体的止息,更是充电,思考,计划,以准备再出发。这要成为你生命乐章的一部分,周期性的运转,不要止息:停下来,想透问题并做决定,再出发采取行动。
我将这休止符放到我的时间计划表里,年度,季度,月,周及每日,让我和大家分享这份的乐趣,能更主动积极掌握自己方向及时间的乐趣,面对人生。
1. 先想些基本问题,并做决定:
- 我的梦想?
- 我生命的意义?我在追求什么?
- 我要成为哪种人?在5年,10 年,20 年后? 我在追求什么? 能不能给自己一幅图画?10 年后的某一天,你在做什么? 在办公室?在家中?在朋友圈? 在你孩子及爱人面前?
- 我的价值观,哪一个对我最重要? 金钱,工作的成长性,名利,地位,权力,家庭,孩子, 爱情……等。
- 立定基础,当外在环境及自己思路改变时,要重新检讨,立定新方向及定位。这是人生的罗盘,要随身携带。
1. 年度目标:
- 重新定义明年的4-5大目标,设定方向,指标,策略及行动方案。
- 检视你的价值观, 哪些是优先,哪些可能要暂时牺牲。(例子:你可能会结婚,或有孩子)
- 立定以季度为主的行动方案及指标。
- 调整你个人的角色,责任及时间分配,包含对自己的期望,爱人,家庭,朋友,工作,读书及社团。
- 基本上我会化一天的时间静下来,与外界隔离,总结过去,思考新的一年计划。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 请注意,大企业会找高管有至少两天的讨论会。重新审查外在环境及机会, 并作出计划来。这也适用到个人身上。
1. 季度、月份目标:
如何将年度计划落实到季度,月份,这是企业所谓的MBO, MBP. 对团队及个人,都很有帮助。
1. 周目标:
我每周末会化3个钟头到外面与自己独立相处,问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上周做的如何?给自己打个分 A, B, C. 鼓励一下,然后再谈我下周的目标是什么? 还有哪些事很重要,但不是很急,给自己一个提醒,但不急着放到本周行程表里。
1. 日程表:
- 每天起床,给自己30 分钟,重新定义今天的目标,哪些事重要要先做,时间的安排又是如何?如何和同事互动,合作?
- 当然也要给自己一个检讨,昨天哪些事做对了,打个勾,写A. 那些失败了,如果重来一次,我会如何做? 打个叉,写C.
1. 随身笔记本:
我随时放一本笔记本,在身上,在车上,在床边,在办公桌上……当我有任何点子在我脑里,我会很快找到本子,将它记下来。然后依主题整理成册。这是我“创新”的秘密,也是我发挥“潜意识”的方法,你也可以试试。
1. 写杂记。
- 记住这不是日记,不写今天做了些什么?而记今天做对了些什么?做错了些什么? 记下你的感受及经验,下次如何处理? 这是你个人生命轨迹,这是生命的经验。
- 当然你还可记下你的梦想,你在小笔记本的创新点子等,这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资产。
1. 坚持拥有与自己相处的时刻:
没有坚持下来的行动,一切都是枉然,要将它放进你生命的行程里,时间到自然会去做,好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不必要特别安排。比如,我固定在周日晚饭后自己走到外面的茶艺馆,买杯茶,做周计划。数十年不变,这己成为我生命的习惯。与自己相处,给自己鼓励,设定目标给自己挑战,这是我人生中最享受,最激动的时刻,你也可以拥有。
1. 总结:
这是时间管理的一部份,但重点不在时间本身,而在专注在你的梦想,设定计划,掌握我们有限时间,精力,设定优先次序,一步一步的达成愿望。
要停:你才会有时间静下来思考,才有机会做对的决策及计划,行动才不会失误,不会浪费时间。
要停,要深思,才去行。
人生有很多转折,不是个人能完全规划,但人生路上你可以掌握5个C. 此外,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太大,所以在社会上不要仅做一行,而要跨行!跨行指的是除了读本科的书之外,还要接触其它的知识。
人生的5C就是Courage, Competence,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和 Commitment.
1. Courage = 勇气
We need to have courage to think differently, be brave if we have to speak out, stand out and perform differently, be courageous to think big and have the courage to take the ownership and execute when the opportunity comes to you.
2. Competence = 专业能力
首先,你要有competence (能力),能力是你的本事和专业,要事先发掘你自己的专长。电机系毕业生,不代表你就是电机专才,以前我在新闻社有个朋友,他是学土木的,现在却投身于出版业。所以,并不是你读什么,未来的职业就是什么。
在我的人生路上,曾经遇见许许多多好导师,适时给我一些建议及想法,使得我的思维能及时转变,朝向对的方向发展。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声宝企业做音响设计,但随即发觉我的个性,不太适合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因此转至震旦行做Sales,卖复印机。卖着卖着,逐渐发觉我的人生,开始对的方向走,后又至汽车音响公司做业务行销,继而走人外商公司--台湾通用器材,担任东南亚区销售总监,当时我才28岁。
3. Communication = 有效沟通
第二,要有沟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如何作有效沟通,来表达你的理想与见解,这是一个大学问,黑幼龙就掌握到这个市场。
举个例子,我工作企业大概有30﹪人才,拥有博硕士学位,他们依着个人不同的经验,与我对话时,会mapping自己的经验世界,用以了解我在讲什么;然而,他所接收到与我所指趋的方向,通常会有出入,这就要仰仗沟通能力。譬如说交谈时,我只要确定你有没有完全了解,或者同不同意我的看法,这就是一个沟通的技巧。在社会上成功与否,沟通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4. Cooperation =合作及统御融合能力
第三,是合作(Cooperation)。如果只是一个人在某个角落埋头苦干,你的价值只有一个人;倘若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那你就有机会成为统御一方的经理级人物。当一个领导人,要有开阔的心。每个人的要求与成就都不一样,想的更是不一样,你如何将这些个体的差异性融合起来 (Cooperation),成就一股宏大的力量,如此才能成就领导人leadership。
所以说,在学校中要尽量参加社团,社团中有各院系的人,思想逻辑各擅胜场,他们不同的思考模式,往往会增加你对待事物的深度与广度。过去,在「成大新闻」时,我们的使命感很强,这是人文面的;而在办「成功思潮」时,则是哲学逻辑面的。以前我在学校读心理学、社会学,再透过与许多人的接触,逐渐养成融合众家人才智结晶的能力,欲在日后进入社会历练时很受用。不要将自己禁锢一个领域,多去尝试接触不同科系的人,彼此交错影响之下,常常会造就出一个个伟大的灵魂来。
5. Commitment = 承诺
要靠得住, 有责任心,答应就要做到:Commitment is being responsible for you decision by moving forward persistently to reach the goal without compromising. This is a matter of ownership, persistence and execution.
人格特质决定人生方向
犹记第一次出国到欧洲比利时,人地生疏、加以当时我的英文相当不流利,但是在当地硬是住了三个月,不断磨练英文,从一九七八年来,到现在已届20年了,老外看到我,总会以为我是从美国哪所学校毕业的,我常笑着回答:「我在台湾完成大学学业。」
找到兴趣后,确定全力以赴的方向,再慢慢来培养专长。兴趣之中其实蕴含很强烈的人格特质(实际是人格的结构,即从哪些维度去分析人格或人格由哪些因素构成。),我个人以为,人格特质决定人生努力主要道路。有的人适合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我并不适合,但是,我没有放弃专长,担任总经理一职已有12个年头了,凭借着的就是我的兴趣与专长(competence)。
学校教授的东西,通常只是一块叩门砖,真正的学习一定要靠自己。我出门时,背包里装的一定都是书籍,家里也都是各类的书,一有时间就看,不断地跟新知识,跟的快,我就赢过别人,跟的慢,我就可能输了。
「人格特质」是成功的绝对要件,它是可以学习、成长、改变及塑造的。
人文素养 & 生命深度
当一个人没有人文思考、人文素养的时候,他就只是一个机器人,欠缺生活品质的富裕度与丰富性(richness)。物质上的富有,远不如心灵上的富有来得重要;我经常随身带着背包,在行道树间,感受台北的人文面向。从事高科技的人看起来好象很忙碌,但我们的忙碌是有节奏性的,所以我不会觉得厌烦,我们晓得自己为何而忙。这一路走来这么长远,支撑我们的是生命的力量,是生命的丰富性,是人文的深度。
我的生命之旅中,有几句鼓励自己的话:
第一,学习是一种态度,我对自己的投资亳不吝啬,特别是在买书方面。
第二,我会给自己规划许多时间读书,为了要求读书的效率,我选择付上代价,找间安静恬适的茶艺馆,给自己很好的 quality time去读书。读书是一种读者与作者间的对话,重点不在读,而是在思考到底手上这本书,对你而言,代表什么意义,你要去思考,懂得反馈(feedback) 与承诺改变自己。
读书重质不重量,我宁可一天只读半本书或一本书,然后好好告诉自己,读完这本书,我的生命、行为思考模式,会有多大的改变,进而增强自己生命的力量。我在高中、大学时代就经常买书,旧书摊我也常去。现在我都上网订明天要出版的书,走在时代的最前端,不断跟着时代的脚步。一个人懂得去学习,懂得自己到底要什么,是很重要的。
终身学习:做个好父母要学习,做个好子女、丈夫,妻子要学习,做个诚恳谦卑的人更要学习。
市场价值决定加薪幅度
今天这个时代充满疑惑,你到底在追求什么?要知道你的时间很有限,你追求的必须是一个focus,一个专精,你才有机会成功。今天的社会充满垃圾信息,而你必须去掌握自己的方向,去追求有用的知识,你在哪一个行业,你要的know-how是哪一方面,不断跟进;就像冲浪,你要在浪的最上方,不要被卷下去了,这就是学习。
终身学习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当你朝对的这条路走时,钱自然会滚滚而来,根本不用费心,更没有必要立志以赚钱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我深信,个人要求的是自我能力的成长,不断充实内涵的丰富性。
最近,我帮员工加薪,加薪的考量不是依据服务年资的长短,而是工作的内容。你负的责任有多少,你的市场价值在那里,以市场价值为加薪的依据。譬如说某人原来就是属于高薪阶级,可是以一个老板的立场来看,若这份工作市场价值不高,承担的责任不多,那我就不会替他加薪。反过来说,若某人成长的速度很快,能力不断飞升,自然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完成更多的大事。在这种状况之下,加薪的成长空间相对增加。老实说,不要去作金钱的规划,想说今年以赚进几百万为目标,如此一来,你可能会一场空。用「社会价值,市场价值」来设定自己成功衡量的标准,而非以「金钱」作目标,有价值的人,其金钱的报酬是合理的。
「好运」(Good Luck)等于「已预备妥当的能力」(Readiness),加上「机会」(Opportunity)加上「自己的决定」(Decision),机会来时,确定我们已准备妥当,并能做正确的决定,积极参与,就有机会成功,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人生导师,广开视野
另外,我给予在学的人的建议是:多参加社团活动,或者找寻人生的导师。我们有所谓人生中的导师,请他观察我的行为,给我意见,人生中这一件事是很重要的,通常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生导师(mentor)。
有些好公司会针对这种资源,设立一套咨询系统,鼓励员工私下找寻自己的mentor,让他来当观察人 (observer),观察你是否有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定期给予谘商者意见。在人生中的每个阶段,我都会自己去寻找导师 (mentor),其中也包含我的同学在内。什么叫导师?就是与你没有利害冲突的人,他会跟你讲真话的人,使你了解真相,使你提升生命的力量。
我的大学时代,在社团中结交不少好朋友,而我受惠最多的当属社团,我们那群人都是哲学思考型的,有数学系,有工程系等等,而且我们非常投缘,我们谈论许多事,包含人生的思考,其实人生的思考,在大学是很basic且相当重要的思考。从前我也做过班长,我记得我会在礼拜六的下午,召集全班,在大榕树下举行自由交谈,谈人生,谈哲学,无所不包。这就是一个环境,你必须交到这一类型的朋友,你的人生走起来才不会很辛苦。人生各拥有一片天,重点就在于你的人格特质。
一辈子的朋友,相互淬励
透过你的学习network,和与你兴味相投的人连结,这些人会对你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从前我们在社团,谈唯物论、唯心论,什么都谈,接触面比较广之后,融汇成自己的思想。记得当时我在成功思潮中写文章批判万年国代,我办许多活动,就是为了使学生朝向更开阔的思想空间。
社会不断变化,你必须去掌握的部分,其实就是思考逻辑的精准度,其实思考逻辑也在不断改变,真正不变的是学习。
后期的几个社团,对我受益良多的是:第一,这些朋友的思考及谈论的主题,跟我很相近的,这是一种思考及辩论的淬励,辩论的结果,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当中思考逻辑、思考方法及过程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这些朋友,我们已经有很多年没见了,但我可以保证走在路上绝对可以认出他来;这是终身的朋友,不会因为外表的蜕变而有所质变,这是人格特质让我们终其一生强烈地相互吸引。
我有很多的朋友,我们彼此互相帮助,share我们的ideas,而这些朋友不见得常在我身边,可能五年十年都没碰面,但是见面的话,就一见如故,心里的感动很深,这是一辈子的朋友。
跨行,路无限宽广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太大,所以我们在社会上不要仅做一行,而要跨行!跨行指的是除了读本科的书之外,还要去接触其它的知识;跨行的value比单就一行的value要高出许多,因为这种人才稀奇罕有。今天我台面上的身份是科技人,我的专长是行销 (marketing),倘使你找我去商学院上行销课,我保证讲得好--我有二十几年的行销经验。这又牵涉到人格特质,因为我喜欢跟别人沟通来往,所以我对人的消费行为很敏感。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特质,我就不断找机会磨练自己,让自己不断的growth。
记得在成大时,我没有拿过任何一次的演讲冠军,但是踏入社会后,我将自己投注到演讲的场合去,我经常拿演讲冠军。当兵时当了一年的教官,经常对着几万人演讲,之后也带领一些演讲辩论的社团,培养我的沟通能力,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演讲方式,同样一个主题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我的人格特质有溯寻成长环境的这种趋向,而且以前在社团,很多人也有这种特性。渐渐地,我发觉对这类的书,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行销的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都看,一直看一直跟,久而久之培养了我的人格特质。要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发掘,去培养自己的人格特质。
记得早期我在一家外商公司做销售部经理,当时我英文不怎么灵光,与一些老外开会,对于他们的谈话一知半解,开完会后,老外们彼此闲聊,我无意间听见他们说,这个人好象听不懂我们在讲什么,这句话对我打击很大,后来我就不断找机会来磨练自己的英文。出了社会之后,除了自己的专长之外,去了解自己的个性, develop你的第二个专长。在社会上真正发挥的舞台是两个专长共同交结的地方,有很多的机会从这个交结点上产生,这也就是前所说的跨行的价值--路,无限宽广!
承担责任 ( Ownership)+ 创意 ( Innovation )= 自我价值 ( Value)+贡献 ( Contribution as a giver )
我们经常在分别什么较劳心,什么较劳动。外在看起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你的心情。好比说你有一个工作,其实身在其中你就已在学习,差别在于你用什么心情来面对一切。如果在工作职场之中,我们习惯性思考着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或者有没有更好的创意,如何来improve,你就能成长。若是你与老板有很好的沟通communication,他告诉你说,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第三步…,那你就全套都学会了。所以说要调整心态,将一个工作变成是学习与成长。
我自己的沟通经验就是如此,当我去跟老板沟通时,我得到更多的support,更多的resources,从前我比较内向,不会主动与老板沟通,心想只要我做出来了,自然会有人看到,这种想法,大致没有错,但如此一来,做起事会很辛苦,很无趣的,因为只有一个人在做;倘若与老板沟通过的话,就会得到大批的奥援(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做起来就会比较轻松,成就感相对也会比较大。
不要逃避责任,要去承担责任。在我们的公司,有一个文化,第一,要承担任,进公司就是要承责任 (Assume your responsibility),之后你再去做创新 (Innovation),学习如何做的更好,更有创意,当中每一个人都在成长。
我们公司每年都会review每一个员工的成长,今年跟去年比起来,他有没有成长,或者他的成长有没有比别人快,快的话,薪水就变高。我们的重点不是在赚钱,而是在对公司的贡献 (contribution)及自我价值(value) 的提升。
成功因子 = 5C + 反馈(feedback) 与改变自己。
成功人士的要件,取决于人格特质及专长,而不是派 系,那是过去的年代独有的文化 。现在要成功因子是,也就是我之前谈到的5C( Courage, competence,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Commitment)。这个社会瞬息万变,你不能说看谁当总经理你就往那靠,也许今天他红,明天换你红,或者我离开公司,可能老板变伙计,也说不一定。我常跟我的秘书说,不要特别去靠近谁,因为你在公司的价值是你的专业。所以不要去拉关系,台湾早一代是靠关系,其实,日本那些最强调关系的企业,现在都瓦解了,比如说台湾国际牌,上一代创办人关系都很好,下一代都没有了,台湾声宝也是一样,下一代着重的是能力。而且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不会因为说我们关系良好,所以我什么事都找你,不会的。因为我要决定我们公司的命运,成功与否,是在于我的决策,我不会只找我的朋友,这是错误的,而是去找最适当的人来合作,这样才有办法成功,否则都是拖累。
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或者说,对于自己在人生中的不同成长阶段缺乏什么,你要很清楚。你不能什么都要,你做不到的。今天你问我,我的缺点是什么,我一清二楚。我将自己的缺点清楚写下,贴在我桌子前面,我怎么去改善,我很清楚。自己要有一个feedback(回馈)系统,如果没有这个系统,那你跟普通人没有两样,在外面车水马龙,若想要出类拔萃的话,你必须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之后针对这些部分去改善。
最重要的事情最先处理
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First things first,最重要的事情最先处理。我们人经常会逃避困难,总是将最因难的事情拖到最后才做,如果你有这种习惯的话,你的人生会过得很痛苦,假设说这个 project期限是一个月的话,你大概一个月都没好日子过。但如果在第一天就把最因难的事情完成,那剩下二十九天就很enjoy,这就是我对付我自己的方法。当一个人慢慢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做事情的模式就会固定。
譬如说我昨天去看牙医,去医院之前我还特别再刷一次牙,但医生却告诉我没刷干净。我一直用我自己的方法在刷牙,但从他的专业角度来看,我没有刷好。所以,我们人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习惯一个工作模式、方法与process。但是,你不见得知道这个方法是对或错,这时你须要一个反馈(feedback) system,由外人来反馈给你,或者你自己来做反馈, 假使你知道自己在逃避,在do something wrong,你就要去思考。我常说,读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思考,think through,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你会对自己有承诺(commitment) ,来采取行动改变你的行为。读书最重要的是将书本里的东西吸收变成你的及采取行动改变你的行为。
社会支持体系,平衡身心
一个人要保持身心健康、乐观和积极,就必须要生活品质的平(balance your life) 及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一个人失去了社会支持体系,生活品质就无法平衡。所谓社会支持体系有几个方面,第一,对工作要有热情;第二,一定是不断学习的人,一个人要不断的学习他才能保持社会竞争力,才能建立他的社会自信;第三,要与整个社会连结,意指参加某个社会团体,像教会,当你得意时,有人与你分享这份喜税,当你失意时,有人安慰你,这就是所谓社会支持体系,角色的扮演非常重要。
每一个人,要去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所以人必须与整个社会连结、结交知心的朋友。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决定在社会支持体系的有无,而不在于运动方面。除了这三方面的社会支持体系对人的影响不及于家庭,家庭是生命充实与成功的根本,是生命的重心。它是个能让自我休息的窝,你生病的时候,真正照顾你的是家庭,绝对不是朋友。它是个充满爱的地方,而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心里面一定要有爱。当你在一个爱的环境中成长,你的生命才会丰富。另外,在时间的运用上,也要平衡,譬如说每个礼拜要读哪些书,要花多少时间在家庭上、在与朋友的相处上,适度地调配自我的时间,就能保持生命的健康,当有压力或因难时,就能支撑住,不被击倒。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你就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生命中任何的偶发事件。
学习「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love)及「走过死荫幽谷也不遭害」的信心,这是神的生命及性格,我们也可拥有。人生有太多的大风大浪,我们需要有此性格,才能成就大事,享受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像小丑,玩着五个球, 五个球是你的 工作 (Work)、健康( Health)、家庭Family)、朋友(Friends)、灵魂(Spirit), 这五个球只有一个是用橡胶做的,掉下去会弹起来,那就是工作。另外四个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 就碎了。
热情(Passion)、感恩(Thanksgiving)、爱心(Love)是生命价值的基石。勇气(Courage)、能力(Competence)、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承诺(Commitment)这5C则是实践生命力的架构,这些是可以传承的,财富、名声则不会。
生命是一个舞台,我们要尽心、尽力、尽意、尽性的演出,不计较我们扮演那一个角色「我们不为失败而生,但必须用智能来思考,有勇气去行动」:顺天性,尽人事,则能成大事。
Remember:
多走一步:
i. 1.05的n次方等于无穷大
ii. 0.95的n次方等于无穷小
找到一些真正的朋友和好的指导者
05 April 2008
Yesterday was Qing Ming
Not easy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Qing Ming' in English.
As far as I know, it is a day all the Chinese will memorize the 'departed' people. It's also the day to visit the grave sites of the family.
A poem for Qingming by Du Mu -- Tang Dynast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breaking on his way.
Where can Winehouse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ness?
A cowherd points to Xing Hua village in the distance.
May the people who left us rest in peace.
And I will carry on, with the spirits they pass to us.
As far as I know, it is a day all the Chinese will memorize the 'departed' people. It's also the day to visit the grave sites of the family.
A poem for Qingming by Du Mu -- Tang Dynast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breaking on his way.
Where can Winehouse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ness?
A cowherd points to Xing Hua village in the distance.
May the people who left us rest in peace.
And I will carry on, with the spirits they pass to us.
16 March 2008
In memory of my professor Kimmo Raatikainen
When searching for a photo of my professor on Google (due to the closure of his official homepage), I came across an article on HIIT's blog page.
The article is written by a senior friend of Kimmo, as a memorial of our professor.
Please read it first.
Source from:
http://inhiit.blogspot.com/2008/03/kimmo-raatikainen-1955-2008.html
"
Professor Kimmo Raatikainen finally succumbed this morning to a long-time illness. He was 53.
Kimmo was the director of HIIT's Future Internet programme and thus an important person for us. More, he was a good colleague and an interesting man. Therefore I decided to write a few words about him.
I first learnt to know Kimmo around 1995, when the joint TKK-UH doctoral programme HeCSE was launched and I became its director. Kimmo started his mobile computing group at University of Helsinki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doctoral programme, I got acquainted with his students too. Through them, I learned a thing and another of the professor.
Our link became closer in early 2001 when HIIT had been founded and was building up its operation. I remember clearly how Kimmo came to my office and told me that he had decided to join the institute by moving a research group to the premises in Ruoholahti, where we moved in September. At the start of 2002 Kimmo's Fuego Core project was started in HIIT; ultimately, it would continue until the end of 2007.
As the name suggests, Fuego Core was the core activity of the Future Internet programme throughout. During the years, other activities spun out of it, initially small, later larger. Such was the work on HIP that was first commenced as part of FC in 2003, and became an independent project from 2004. The work HIIT now is doing on Internet architecture grew from that seed.
Kimmo's role in building HIIT'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as decisive as well. He had an extensive network around the globe, especially to UC Berkeley. This helped us a lot to build a bridge there during HIIT's early years.
Kimmo led an intensive life during those years. He shared his time between HIIT, University of Helsinki and Nokia Research Center. The count of days on travel was high. I wondered how he found time to guide his postgrad students at all, given his all other activities. Deemed on the results, he nevertheless managed pretty well: dissertation followed another in a steady stream. Now I would hit one of his doctors every time I threw a stone towards NRC. Several of them work at TKK, too.
Kimmo was no natural presenter: words tended to stumble upon each other in his speech. Nevertheless a certain intensity and will of expressing came through, and forced the audience to listen to what the man had to say. I think that Kimmo's Nokia career was initiated with a single presentation that I heard, where he told about the accomplishments of his group at UH. The way he did it stole the show from the TKK professors also presenting in the same event.
Kimmo worked on hard technology, but he was deeply interested on the softer aspe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well, the impact of IT on people and society. He enjoyed being in HIIT because it offered him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 on these themes, even if his contribution was not always very visible from the outside.
The same interest was also displayed in the freshman course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that he gave in Fall 2006, for which he also prepared an entirely new set of lecture notes. It was a major effort from a man who was already ill. Still, he wanted to give expression to what he thought was really worthwhile and interesting in computer science. That writing was, in a manner of speaking, his swan song.
I must tell still another thing about Kimmo. Apart from my father, deceased a long time ago, Kimmo was the only person I have ever met who used the Finnish language expression selma, instead of the usual selvä, to mean (roughly) "all clear", or "clear enuf". It was very endearing. I am very sorry I never happened to ask where he picked the expression up.
"
---
From those sincere expressions, I can tell the typical endearing "Finnish Style" friendship between Kimmo and the author. The article is not long, but, when I reach the final line, I couldn't help stopping my tears rushing out, once again ...
Now, I suddenly remember, the last time, when Kimmo passed by my office, I didn't even catch the chance to ask him: "Hei Sir, do you like the Olympic Mascots I drop into your mailbox for Christmas?"
I thought, naively, there would be infinite chances later, to chat with him on that funny topic. But unfortunately, it turned out to be our final, "finite" moment to meet each other. And that trivial question, I can only keep within, and
The feeling is not comfortable I must confess, especially for a person I hold so much admiration and thankfulness.
As his student, it's very hard for me to write a memorial like his friend Martti Mäntylä. Cos I do not know where can I start.
However, if you have ever been to Kimmo's office, I am sure you'll never forget how special that room is: there are all kinds of Moomins on his book shelf surrounded by his numerous publications, books and awards ( there is even one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The first time I entered his office, all of my focus was immediately taken away by those cute symbols. I'm kind of sorry that I nearly forget what's my purpose to visit him.
I've also heard lots of his PhD graduates saying how much they are impressed by Kimmo's love and enthusiasm to life. Yes, I do feel it as well. Even on the bus after a wholeday's tough work, Kimmo's still enjoying playing with the Finnish word guessing puzzle game on the newspaper (sorry I do not know the exact name). And I even caught his lovely smile, one time, when we were sitting side by side.
As a supervisor, Kimmo can be described as kind, and strict. I once asked him about the due time issue for a project. His response is simple and mighty:
Deadline, is deadline!
At same time, he puts full trust on his students.
There is one picture vivid as taken just like yesterday: last spring, Kimmo leads us to NRC for a project meeting. At the end of the discussion, he suddenly tear down an architecture paper draft, which is drawn by him, and walked slowly towards me. He put the paper in front of me, and said, very briefly, "next time, you will do the presentation!"
I guess, without his pure trust and supports, I would never dare to take out my first step towards a research career. Even when I face the difficulties on entrance to UK, it is him pushing me up, and helping me accomplish that academic trip.
From Kimmo, I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dedication to one's career. In the course given by him last winter, the "Performance Issues in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he insists on giving the lecture by himself while he is under therapy. I do not know how much it'll take him to speak out a sentence, but I do feel the strength of a man fighting against his sickness and fighting for his teaching career. ( yes, just as mentioned by Martti, Kimmo is not a naturally born speaker, but most of time, he is using his own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his audience. )
I left a comment on the HIIT Blog. There is one important sentence written in Chinese only. And that is the highest praise in China for a teacher and his teaching career.
I think at this moment, only with my mother tongue that I could express the respect and gratitude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for our Professor Kimmo Raatikainen.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In memory of Kimmo Raatikainen.
13 March 2008
I cry, silently. I cry, inside of me
I know, the sudden snow this morning must convey certain meaning. But I've never expected ...
There is something in life, once missed, never had a chance afterwards.
I'm crying, silently. I'll be crying, inside of me ...
There is something in life, once missed, never had a chance afterwards.
I'm crying, silently. I'll be crying, inside of me ...
17 February 2008
C with LP 64
Sth may go wrong under LP64
good links here:
http://www.unix.org/version2/whatsnew/lp64_wp.html
http://www.unix.org/version2/whatsnew/login_64bit.html
good links here:
http://www.unix.org/version2/whatsnew/lp64_wp.html
http://www.unix.org/version2/whatsnew/login_64bit.html
Datatype | LP64 | ILP64 | LLP64 | ILP32 | LP32 |
char | 8 | 8 | 8 | 8 | 8 |
short | 16 | 16 | 16 | 16 | 16 |
_int32 | 32 | ||||
int | 32 | 64 | 32 | 32 | 16 |
long | 64 | 64 | 32 | 32 | 32 |
long long | 64 | ||||
pointer | 64 | 64 | 64 | 32 | 32 |
02 January 2008
Stack and heaps
Very good article on stack and heaps from CSDN blog.
堆和栈的区别
一、预备知识—程序的内存分配
一个由c/C++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栈区(stack)—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堆区(heap) —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 。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呵呵。
3、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 程序结束后有系统释放
4、文字常量区 —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二、例子程序
这是一个前辈写的,非常详细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
二、堆和栈的理论知识
2.1申请方式
stack:
由系统自动分配。 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 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
heap:
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数
如p1 = (char *)malloc(10);
在C++中用new运算符
如p2 = (char *)malloc(10);
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栈中的。
2.2
申请后系统的响应
栈: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堆: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
会 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 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 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2.3申请大小的限制
栈:在Windows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 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WINDOWS下,栈的大小是2M(也有的说是1M,总 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堆: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2.4申请效率的比较:
栈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堆是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另外,在WINDOWS下,最好的方式是用VirtualAlloc分配内存,他不是在堆,也不是在栈是直接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保留一快内存,虽然用起来最不方便。但是速度快,也最灵活。
2.5堆和栈中的存储内容
栈: 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后的下一条指令(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C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
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堆: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有程序员安排。
2.6存取效率的比较
char s1[] = "aaaaaaaaaaaaaaa";
char *s2 = "bbbbbbbbbbbbbbbbb";
aaaaaaaaaaa是在运行时刻赋值的;
而bbbbbbbbbbb是在编译时就确定的;
但是,在以后的存取中,在栈上的数组比指针所指向的字符串(例如堆)快。
比如:
#include
void main()
{
char a = 1;
char c[] = "1234567890";
char *p ="1234567890";
a = c[1];
a = p[1];
return;
}
对应的汇编代码
10: a = c[1];
00401067 8A 4D F1 mov cl,byte ptr [ebp-0Fh]
0040106A 88 4D FC mov byte ptr [ebp-4],cl
11: a = p[1];
0040106D 8B 55 EC mov edx,dword ptr [ebp-14h]
00401070 8A 42 01 mov al,byte ptr [edx+1]
00401073 88 45 FC mov byte ptr [ebp-4],al
第一种在读取时直接就把字符串中的元素读到寄存器cl中,而第二种则要先把指针值读到edx中,在根据edx读取字符,显然慢了。
2.7小结:
堆和栈的区别可以用如下的比喻来看出:
使用栈就象我们去饭馆里吃饭,只管点菜(发出申请)、付钱、和吃(使用),吃饱了就走,不必理会切菜、洗菜等准备工作和洗碗、刷锅等扫尾工作,他的好处是快捷,但是自由度小。
使用堆就象是自己动手做喜欢吃的菜肴,比较麻烦,但是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且自由度大。 (经典!)
一个由c/C++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栈区(stack)—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堆区(heap) —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 。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呵呵。
3、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 程序结束后有系统释放
4、文字常量区 —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二、例子程序
这是一个前辈写的,非常详细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
二、堆和栈的理论知识
2.1申请方式
stack:
由系统自动分配。 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 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
heap:
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数
如p1 = (char *)malloc(10);
在C++中用new运算符
如p2 = (char *)malloc(10);
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栈中的。
2.2
申请后系统的响应
栈: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堆: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
会 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 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 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2.3申请大小的限制
栈:在Windows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 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WINDOWS下,栈的大小是2M(也有的说是1M,总 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堆: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2.4申请效率的比较:
栈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堆是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另外,在WINDOWS下,最好的方式是用VirtualAlloc分配内存,他不是在堆,也不是在栈是直接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保留一快内存,虽然用起来最不方便。但是速度快,也最灵活。
2.5堆和栈中的存储内容
栈: 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后的下一条指令(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C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
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堆: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有程序员安排。
2.6存取效率的比较
char s1[] = "aaaaaaaaaaaaaaa";
char *s2 = "bbbbbbbbbbbbbbbbb";
aaaaaaaaaaa是在运行时刻赋值的;
而bbbbbbbbbbb是在编译时就确定的;
但是,在以后的存取中,在栈上的数组比指针所指向的字符串(例如堆)快。
比如:
#include
void main()
{
char a = 1;
char c[] = "1234567890";
char *p ="1234567890";
a = c[1];
a = p[1];
return;
}
对应的汇编代码
10: a = c[1];
00401067 8A 4D F1 mov cl,byte ptr [ebp-0Fh]
0040106A 88 4D FC mov byte ptr [ebp-4],cl
11: a = p[1];
0040106D 8B 55 EC mov edx,dword ptr [ebp-14h]
00401070 8A 42 01 mov al,byte ptr [edx+1]
00401073 88 45 FC mov byte ptr [ebp-4],al
第一种在读取时直接就把字符串中的元素读到寄存器cl中,而第二种则要先把指针值读到edx中,在根据edx读取字符,显然慢了。
2.7小结:
堆和栈的区别可以用如下的比喻来看出:
使用栈就象我们去饭馆里吃饭,只管点菜(发出申请)、付钱、和吃(使用),吃饱了就走,不必理会切菜、洗菜等准备工作和洗碗、刷锅等扫尾工作,他的好处是快捷,但是自由度小。
使用堆就象是自己动手做喜欢吃的菜肴,比较麻烦,但是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且自由度大。 (经典!)
CS truth and illussion
From CSDN :
幻象与真实--计算机的本质
把这些反汇编后的数据送到显存,屏幕上就显示出ASCII : b80500 了。
幻象与真实--计算机的本质
一、计算机的本质
计算机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数字电路,数字电路只能处理和输出高低两种电位组成的信号,所以计算机只认识高低两种电位状态!
任 何人类的观念(比如数字,字符,图像等),在计算机里都被转换成这两种状态,再通过硬件电路或者程序的方式,使对这些状态的输出,符合这些观念本身应有的 规律和形式,因为人看不到内部的转换和处理,只看到外部输出的样子,于是,在人看来,计算机可以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相当神奇!
计算机能够完成多种任务的两大基石:
1.编码:用计算机的高低电位对应外部事物的各种状态。
2.输出:以外部事物的样子把编码处理后的结果展示出来。(可以通过硬件电路也可以通过软件程序)
编码的概念:
用少量简单基本的符号,选用一定的组合规则,以表示出大量复杂多样的信号。基本符号的种类和这些符号的组合则是一切信息编码的两大要素,例如用10个阿拉伯数码表示数字,用26个英文字母表示英文词汇等,这就是编码的典型案例。计算机中,广泛采用0和1两个基本符号组成的基2码 ,或称二进制码。(一般用高低两个电位表示1、0)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二、具体事例
1.字符
编码:以ASCII字符集编码为例,将数字、大小写字母、标点符号、控制字符等128个符号,对应到 0x0 到0x7e 上。也就是说用 0x0 - 0x7e 这128个状态编码了128个符号。
输出:早期的计算机通过符号显示器这一硬件来将字符显示出来。比如当接收到计算机发过来的一个字节 0x58 时,crt将根据0x58指向的字符rom中的高低电位控制电子束的开关,在屏幕上组成图形“X”。
2.数值
编码:数值是表示数量多少的数据。对数值数据的编码,计算机中有:原码,补码,反码。
处理,计算机的运算电路,根据数值编码方案设计,使输入状态经过电路处理后得到的输出状态符合加减乘除等运算规则。比如,输入 █ ▂ 和 ▂ █ 输出 █ █ ,符合 10 + 01 = 11 。
输出:将结果数字转换成ascii编码,送字符显示设备。比如将 5 (▂ █ ▂ █)转换成ascii字符 5 (▂ ▂ █ █ ▂ █ ▂ █),然后送显卡画图。
3.图像
编码:将点的位置和颜色等信息,对应到一定的高低电位序列,实现编码。
输出:显示设备根据点的信息,在显示器上输出一个点,大量的点按一定规则排列,形成人们观念中的图像。
三、一个重要理念:计算机是一部状态机,不是数字机。
计算机不认识数字,只认识高低两个状态。
数字只表示高低电位的排列状态。比如,0xb8 ,它并不代表数量,只代表电位排列状态,化成二进制为:10111000 ,就是代表:█ ▂ █ █ █ ▂ ▂ ▂ 这一状态。
自然界中数字的概念:
表示事物个数的符号。
进制的概念:
数学上的进位制本来是人们为了计数和运算的方便而约定的,约定逢二进一,就是二进制,约定逢三进一,就是三进制,依次类推。不同的进位制,除了繁简的差异外,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也就是说,不同的进制,只是自身的形式不同,其表示数目的本质是一样的,比如二进制100与十六进制4 都表示一样的数目,他们本质是一样的,仅仅形式不同。以计算机举例,内存中有 █ ▂ █ █ ,你可以用二进制的概念叫他为 1011 ,亦可以以十六进制叫他为 b ,也可以以十进制叫他为 11 。无论怎么叫,他内存中的状态始终不变。
因为计算机里只有高低两种状态,所以数字无论是二进制还是十六进制,只是这种状态排列的一种表示方式。在这里数字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表示数量功能的意义了,取而代之,这里表示电位排列状态。
我比较习惯把高低电位用符号表示,而不用0和1.因为用数字0 1 来表示高低电位,潜在的意思是:这个东西是数字,而数字是符合运算规则的。其实,计算机内部很多东西都不是数字,比如mov指令:█ ▂ █ █ █ ▂ ▂ ▂ ,它并不代表一个数值,只是一个cpu能识别的电位序列信号。如果用0 1 来表示就是,10111000 ,看上去就是一个数字。还有,是否符合运算规则是内部电路来决定的,如果电路设计成 输入 █ ▂ 和 ▂ █ 输出 █ █ ,那么就符合加法运算,但如果设计成输出 ▂ ▂ 呢,再表示成输入:10 、01 ,输出:00 就比较别扭了。
如果克服这些障碍,把 0 1 仅仅看成是计算机的两种状态,那么表示起来还是很方便的,因为这时不仅可以用 0 1 ,还可以转化成更方便的十六进制,象上面那条 mov 指令就可以表示成 10111000 或者 十六进制 b8 。但要记住,10111000 也好 b8 也好,只是内存中高低电位状态分布的一种表示,并不表示数量。
知道这些,就容易理解:汇编程序在汇编过程中,直接查表把ASCII 码组成的 mov 汇编成 0xb8,这里如果把 0xb8 看成一个数字,就容易迷惑,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低电位分布的状态,就容易理解了。
四、ASCII 里的数字字符,与真正的数字,有时让人迷惑。
以无符号整数5为例,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的5,与计算机内部以原码表示的数值5是不同的。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5是一个字符,它以ASCII编码,在计算机内部的电位序列为: ▂ ▂ █ █ ▂ █ ▂ █(二进制 0011 0101 十六进制0x 35)。
而计算机内部原码表示的数字 5 电位序列为:▂ ▂ ▂ ▂ ▂ █ ▂ █(二进制 0000 0101 十六进制0x 5)。
就通常的输入手段来说,通过键盘,在编辑器里输入,不能手工输入机器数 5 ,因为编辑器程序把键盘输入的扫描码转换成了ascii编码,但老式计算机可以通过开关,打孔等输入方式输入机器数。
要想得到机器数5 ,必须借助编译器等第三方程序。比如汇编语句“ db 5 ” ,这里的 5 仍然是一个ASCII 码,通过汇编程序处理后,才在内存中得到真正的机器数 5 。
c语句“int x=5” 这里的5也是ASCII ,编译后才是真正的5 。
计算机语言的源程序,都是ASCII码组成的,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会提供一些语法,以便确定编译后,你到底需要ASCII还是真实的数字,比如c, char x = 5;与 char x = ‘5’;
总之,人眼可以看到的数字,就是以ASCII形式编码的字符,而真正数字的机器码,人眼是看不到的。一般计算机语言都会提供一种语法,来确定最后编译得到的是哪种形式的编码。
五、汇编与反汇编
汇编过程:
语句“ mov ax ,5 ”在机器内部的表示为一堆ASCII编码:
符号形式 二进制 十六进制
m( ▂ █ █ ▂ █ █ ▂ █ ) 01101101 6d
o( ▂ █ █ ▂ █ █ █ █ ) 01101111 6f
v( ▂ █ █ █ ▂ █ █ ▂ ) 01110110 76
空格( ▂ ▂ █ ▂ ▂ ▂ ▂ ▂) 00100000 20
a( ▂ █ █ ▂ ▂ ▂ ▂ █ ) 01100001 61
x( ▂ █ █ █ █ ▂ ▂ ▂ ) 01111000 78
,( ▂ ▂ █ ▂ █ █ ▂ ▂ ) 00101100 2c
5( ▂ ▂ █ █ ▂ █ ▂ █ ) 00110101 35
经过汇编程序得到cpu可以运行的真实的指令:
符号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进制形式:101110000000010100000000
十六进制形式:0x b80500
反汇编过程,这里只反汇编为16进制数表示的结果:
还是这个语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半字节为单位,转换为16进制数的ASCII码
█ ▂ █ █ 0x b 转换为ASCII 编码的 “b” 0x62 为:▂ █ █ ▂ ▂ ▂ █ ▂
█ ▂ ▂ ▂ 0x 8 转换为ASCII 编码的 “8” 0x38为:▂ ▂ █ █ █ ▂ ▂ ▂
▂ ▂ ▂ ▂ 0x 0 转换为ASCII 编码的 “0” 0x30为:▂ ▂ █ █ ▂ ▂ ▂ ▂
▂ █ ▂ █ 0x 5 转换为ASCII 编码的 “5” 0x35为:▂ ▂ █ █ ▂ █ ▂ █
▂ ▂ ▂ ▂ 0x 0 转换为ASCII 编码的 “0” 0x30为:▂ ▂ █ █ ▂ ▂ ▂ ▂
▂ ▂ ▂ ▂ 0x 0 转换为ASCII 编码的 “0” 0x30为:▂ ▂ █ █ ▂ ▂ ▂ ▂
Subscribe to:
Posts (Atom)